•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他穿过邪恶,给我们留下残酷的美(下)

    他穿过邪恶,给我们留下残酷的美(下)

    时间:2020-04-22 05:20: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3.兰波的中期写作

    1871年9月,兰波主动给魏尔伦写信,并寄上自己的诗歌,以求获得魏尔伦的赏识。与魏尔伦的接触,开启了兰波写作的第二阶段。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第一,兰波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改变,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巴黎,进入到巴黎当时最有名的文学沙龙,与所谓的大师们交流。在魏尔伦的带领下,兰波频频出没一些社交场所。交往并没有让兰波获得多大益处,相反,他了解了所谓巴黎上流社会,以及文人圈子生活的平庸和浮华,这进一步助长了他的自信和狂傲。他和魏尔伦常常在酒吧里指名道姓地批评巴黎有名望的文人,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第二,兰波的精神取向更突出地集中到对撒旦的追求上。这始自波德莱尔的精神追求,经过魏尔伦传递给了兰波,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浪荡子”。甚至,在“浪荡”方面比他的两位前辈都要更无所顾忌。这时,兰波表现出了一个成年男人的力量,他开始饮酒,并公开与魏尔伦同居,以当时巴黎上层社会无法接受的生活方式同出同进,携手流浪,形影不离,常常身无分文露宿街头,也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这时的兰波不单纯用他的才华征服人们,他用行为给人们的信仰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在法国,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提出要做一名“浪荡子”的诗人。波德莱尔认为“做一名有用的人是某种丑恶的东西”。相对“有用”,“浪荡”一词意味着 “追求崇高”。在波德莱尔看来,浪荡意味着高贵、文雅、不同流俗,既有面对痛苦而不动声色的英雄气概,又有忍受尘世的苦难而赎罪的宗教色彩。魏尔伦是波德莱尔思想忠诚的继承者。他曾参加波德莱尔的葬礼,并决心弘扬波德莱尔的艺术精神。一度他过着浪荡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做出多少出格的事,只是表现为内心的“忧郁”。1867年,魏尔伦爱上了诗人朋友莫泰·德·弗尔维乐的女儿马蒂尔特小姐,并与之结婚。这时的魏尔伦完全沉浸在世俗生活的幸福之中。见到兰波后,魏尔伦大受震撼。特别是兰波超人的才华和无视一切规则的气质令他深深地迷恋。他又重新唤醒做一名“浪荡子”的渴求。两个孤独的人终于有了同道者,他们彼此强化了对方做一名“浪荡子”的决心和信念。在巴黎他们很快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他们到欧洲其他的地方流浪,直到布鲁塞尔枪击案后两个人彻底分手。在法国象征主义发展史上,波德莱尔提出的“浪荡子”艺术思想到兰波体现得最为纯粹和彻底,也只是到兰波达到巅峰,之后,这一思想便迅速分化式微。马拉美转向了书斋式的唯美主义,瓦雷里转向了沉思默想,布勒东转向了意识的癫狂和混乱。兰波就这样成为一个“向恶而行”的先行者,一个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盗火者”。

    考察兰波1871年9月至1873年7月这期间的写作,我们发现兰波创作的作品很有限。较有分量的诗歌有《渴的戏剧》《耐心的节日》,不仅数量少的惊人,质量也不如此前的作品。这段时间,无论如何,兰波的注意力都不在语言上,他天才的想象力被过度的酒精和大麻所迷醉,他不再是一个醒着的诗人,而是一个沉迷于放浪、狂野、迷失的醉汉。这样的生活也并不是兰波真正想要的。不过,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也让兰波认识到什么是人间,什么是地狱。一向不善自我反省的兰波经过这一段经历后豁然明白,于是他选择了告别:和魏尔伦告别,和一种混乱的生活告别。为了这一告别,兰波写出了散文诗剧《地狱一季》。仿佛,前面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写出这部作品积累素材,蘭波再一次证明自己仍是一个王者。

    关于《地狱一季》

    《地狱一季》写于1873年4月—8月。这是兰波以自己生活为蓝本,探讨人类如何摆脱痛苦,走向自由解脱的一部散文诗剧。有学者过分纠结这部作品是在布鲁塞尔枪击事件之前还是之后这一写作时间划分问题,其实,对这一问题的考究没有实质性意义。兰波是一个不愿意受任何人控制的人,他和魏尔伦在一起的生活并不总是让他开心。当他发现魏尔伦深深地爱上自己后,他就开始萌生逃离的念头。只是,魏尔伦常常用负担他的生活作为要挟,阻止了他的离去。实际上,他们之间有过短暂的蜜月之后,就开始争吵。兰波与魏尔伦的爱情一半因为欲望,一半因为获取通灵的感觉。但魏尔伦对兰波的爱情最后演变成只有爱情。魏尔伦是一个貌似狂野,实则软弱的人。当他发现兰波决意离开自己的时候,精神处在崩溃状态,以至于购买枪支,要和妻子岳父一家做个了断,而误伤了兰波。魏尔伦认为自己把一切都给了兰波,兰波不该如此无情。但兰波却发现魏尔伦的才华远不如他,同时兰波从没有打算过一种幸福安详的生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贯彻他的写作意图——让自己尽可能放荡不忌。由此看来,发不发生布鲁塞尔枪击事件,兰波都将离开魏尔伦,回到写作之中。《地狱一季》难说不是他早就预谋构思好的。当他完成生命体验之后,他便要动笔。

    《地狱一季》在语言上用的是散文诗体。这种写作始于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深深敬重波德莱尔的兰波也采取了这一语言方式来写他另一部重要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地狱一季》与《巴黎的忧郁》差不多,摆脱了诗歌韵律的限制,语言更为自如,承载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但仔细分析内部结构却有很大差别。《巴黎忧郁》是并列合集结构,篇与篇之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但《地狱一季》是一部戏剧结构,内部篇章之间有着呼应、变化、冲突的逻辑关系。考察分析《地狱一季》,我们发现此刻的兰波要比早期的兰波更为深刻、成熟。有人把《地狱一季》看作是兰波的“忏悔录”,这样想就世俗地理解兰波了。《地狱一季》是他实现自己写作理想“诗歌领先走在前头”和“诗的语言是文明进步的乘数”的具体体现。

    《地狱一季》的戏剧式结构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因作恶多端而被罚下地狱之人的内心独白和回忆,这条线构成全篇的叙述结构。仅从这条线来看,《地狱一季》是兰波另一部自传。但仅仅基于此理解兰波的写作就太狭隘了。此刻的兰波,还没有放弃他要“创造一种全新诗歌”的梦想。还有一条线藏而不露,堪称全篇的灵魂,就是兰波对他全新诗歌理念与精神的全面呈现。兰波借助戏剧性的结构,借助事件,更深入地展现了一种全新诗歌的风貌。回忆和总结式的口吻说明兰波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对自己抵达的高度和边界是足够自信的。他确信自己不仅在语言上是独行者,在行为上也是独行者。因为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脚步(包括魏尔伦),他对来自身边的一切毁誉都不屑一顾。正如他期望的那样,他的诗已经远远地领先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相关热词搜索:给我们邪恶穿过残酷留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