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世俗化的信仰

    世俗化的信仰

    时间:2020-04-23 05:16: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近些年中国的宗教发展迅速,许多民众选择信教,宗教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信仰状况的描述和对佛教与基督教中国化过程的分析,认为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存在世俗化的特点。这一信仰世俗化的特点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原因,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

    [关键词] 宗教;信仰;世俗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83-2

    一、导言

    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关于中国基督教人数抽样调查的结果,认为中国现有2305万基督教徒。近些年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不光是基督教,佛教近些年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蓝皮书援引美国普度大学的调查,显示:最近30年来在中国恢复得最为迅速的宗教是佛教,信仰者人数也是全体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大约为18%,认同信仰佛教的人数大约有2亿左右。我们看到,宗教在中国似乎有蓬勃发展的趋势,那么宗教在中国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中国的宗教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中国的宗教信仰状况最终是否会发展得像其他欧美国家一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宗教与宗教信仰

    要研究宗教信仰问题,就需要明确什么是宗教。宗教究竟应该怎样去定义,这其实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对于宗教这样复杂而庞大的研究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是很难做到的。在近代对于宗教的研究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二是宗教心理学,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三是宗教社会学,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涂尔干曾指出宗教的社会本质就是一种群体的价值生活方式,将所有信奉者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并表达为一种卓然出众的社会形式。按照这一定义,中国的宗教大多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但中国的宗教却是存在的,它们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而且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信仰是在人类进入智人阶段后从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独立出来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现象。信仰有着丰富的内涵,根据信仰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可分为现实的信仰和虚幻的信仰;根据信仰所指的对象,可分为科学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等。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它关注彼岸世界,极力在彼岸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精神的超越和“终极关怀”,它对所信仰的对象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坚决赞同和绝对依附,宗教信仰是宗教的灵魂。

    从这一关于宗教信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是十分神圣的,然而,在中国,宗教信仰却带有很大的世俗化的色彩。神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宗教的根基。“任何一种宗教的真正核心处都活跃着这种东西,没有这种东西,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但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动机却往往并不是神圣的。中国人为何信仰宗教,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很多人的宗教信仰其实是出于世俗的需要。

    三、世俗化的信仰

    对于信仰世俗化这一问题,以往有很多学者针对我国的民间信仰进行研究,民间信仰呈现出的世俗化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追寻民间信仰的踪迹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了世俗化的特点。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因此大量的信仰活动主要表现为民众的一般生活习俗,注重实际的功利,相当大一部分民间信仰的活动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

    中国民间信仰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世俗化的特点,那么系统、严密的宗教信仰是否也呈现了相同的特点?我们先以佛教为例进行研究。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进入了创宗阶段和自立阶段,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特点也愈发凸显出来。佛教原始教义讲究脱尘离俗、循世潜修,四真谛是其理论核心,但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悖,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为了在中国扎根,先依道家、玄学,后吸收儒学,也讲忠忠君孝悌,允许入世修行和在家修行,并使修行手段简单化,从而使佛教伦理化、世俗化,成为人间佛教。北魏时期,佛教被定为国教,因此佛教雕像盛行,而这一时期的雕像摆脱了以往佛教雕像的程式化特点,变得生动、活跃、具有世俗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宗派大兴,译经宏富,体系并立,自身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到了宋代,佛教地位有所下降,这恰恰又一次促使了佛教的转变,佛教表现出了向世俗王权靠拢、强调实践、深入民间等世俗化特点。这一次佛家的转变,奠定了明清佛教的基础,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近代佛教的雏形。我们看到,佛教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原本脱世、修行的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佛教世俗化转变的过程就是佛家在中国被接受、被发展的过程。佛教在中国接受了世俗化的改变,从而在中国得以发展壮大,但是中国化、世俗化后的佛教其实和原本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已经有很大区别了,佛教变成了中国人所需要的佛教。

    再反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基督教同佛教一样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其创始人为耶稣。基督教主张信仰上帝是唯一的主宰,奉耶稣为救世主。基督教从唐朝时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景教。随后虽然也历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和明清之际的天主教的传播,但是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大面积的传播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基督教在中国较大规模的传播,可以以鸦片战争作为一个起点,它其实是伴随着西方侵略者的脚步踏上中国土地的。鸦片战争以后,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办报、翻译出版书籍、办学,传播基督教的思想。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开始20年间,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尤其是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基督教进行了一场三自爱国运动,即割断同帝国主义的联系,实现“自治、自养、自传”,此时,中国的基督教已经与原本的基督教发生了很大的分离,基督教在实现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转变。近些年来,基督教发展迅速,中国基督教徒群体规模增长较快,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基督教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数估计为2305万人,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处。这是2010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出版的《宗教蓝皮书》所公布的数据,而教界和学界都认为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其中国化和世俗化的历程。基督教的大规模传入是伴随着侵略者的脚步而来的,当时的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方法大多是翻译书籍、办学校和医院等进行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来传播上帝的思想,使人们易于接受。在当时的中国,人们遭受战乱的痛苦,生活水平差,很多人为了生计寻求传教士的帮助,进而接受基督教思想,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世俗的需要而信奉基督教的过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伊始就带着很浓厚的世俗化的特点。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一直带着这一特点。近些年来研究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现状的文章很多,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这些年在农村发展得相对较快,虽然近些年有信仰人群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但信徒仍以年纪较大的人群和妇女居多,这些人信奉基督教,大多数是因病、因贫信教或是受亲友及周围信徒的影响而信教。因病、因贫信教,其实是希望从信仰基督教中寻找对尘世生活的庇护,是因为世俗的需要而信教。一些人因受亲友的影响而信仰基督教,也多是因为看到了基督信仰对于家庭人际交往和经济生产的有益影响。中国人对宗教的了解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重视宗教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多于重视其神学性和理论性,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信仰的动机带着浓厚的世俗的需求,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世俗化转向愈发明显,是基督教在中国的另一大特点。在中国,很多基督教的仪式都大大的简约化了,参加与否也变得随意了很多,甚至有人在信仰基督教的时候还信仰或祭拜着其他的神灵。在中国,不少基督教信仰者不再出入于传统宗教场所参加礼仪活动,而形成一种灵活的松散的“聚会”。许多宗教徒也不是某一宗教组织的“正式”成员,没有在传统宗教机构“登记”或“注册”,宗教更加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中国的基督教已经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基督教原本的样貌,这一方面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基督教世俗化有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中国的文化和传统消融了基督教中与中国文化不相适应的方面,中国的基督教其实走上了与佛教中国化相似的路。讲究修行的佛教最终在中国完全的本土化,而今天的基督教在中国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存在的宗教信仰世俗化的问题。

    四、讨论

    中国民众宗教信仰世俗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宗教信仰,中国民众信仰的原因都是出于生活、生产利益的考量。而且,许多中国人缺乏对于神灵的敬畏,对待神灵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戏谑的态度,中国的各种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中国人还是多神崇拜的,对一个神灵的信仰并不排斥对其他神灵的信仰,更不会把对其他神灵的信仰视为异端。佛教的神灵和道教的神灵可以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一个人可以同时供奉两种甚至更多宗教的神灵。一个中国的基督徒很可能还同时信仰玉皇大帝和灶王爷。中国的宗教其实是世俗的宗教,宗教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完成世俗化的转变。虽然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都有宗教的世俗化趋势,但是却与中国民众宗教信仰世俗化不同。西方世界宗教世俗化,是发生一定程度的世俗化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个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而在中国,却是一个“世俗化”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是宗教不断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过程。

    世俗化的信仰是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它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可以有效的使各种宗教、各种文化在中国很好的发展。它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消解性,可以使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在中国完成本土化的过程。但是这一特点也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神圣和世俗本来就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不管是世俗化还是神圣化都是有利有弊的,世俗化的信仰也是中国现在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党明德.佛教教义的伦理化与世俗化[J].济南大学学报,1997,(7).

    [3]丁丽.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J].理论界,2011,(11).

    [4]冯天策.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J].东岳论丛,2007,(1).

    [5]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J].世界宗教研究,1998,(2).

    [6]罗中枢.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J].宗教学研究,2007,(2).

    [7]史向前.佛教从隋唐向宋代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29).

    [8]托马斯·F·奥戴.宗教社会学[J].刘润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中国社科院.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张梅.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嬗变——对全球化背景下基督教发展趋势的考察[J].兰州学刊,2006,(1).

    作者简介:周凡(1991-),女,汉族,山东郓城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世俗信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