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建构中国宗教诗学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建构中国宗教诗学

    时间:2020-04-23 05:17: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宗教文学史: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 吴光正

    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之所以用创作者身份来标识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因为我们以前的宗教文学研究由于界限不清而无法真正揭示宗教文学的本质。之所以用宗教实践活动来界定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因为宗教文学的创作是宗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实践这个角度出发,一些虽非宗教徒创作或无法判定作品著作权但却出于宗教目的用于宗教实践场合的作品也应当包括在内。这部分作品可以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宗教神话宗教圣传宗教灵验记,一类是宗教仪式作品。

    中国宗教文学史应该包括中国古代到今天的所有道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拟对这一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力图凸显中国宗教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内在风貌。全书12卷24册,结构如下:第一卷渊源编:上册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下册佛典翻译文学史;第二卷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学史:上册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下册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宗教文学史:上册隋唐五代道教文学史,下册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史;第四卷宋代宗教文学史:上册宋代道教文学史,下册宋代佛教文学史;第五卷辽金元宗教文学史:上册辽金元道教文学史,下册辽金元佛教文学史;第六卷明代宗教文学史:上册明代道教文学史,下册明代佛教文学史;第七卷清代宗教文学史:上册清代道教文学史,下册清代佛教文学史;第八卷现当代宗教文学史:上册现当代道教文学史,下册现当代佛教文学史;第九卷汉语基督教文学史:上册古代汉语基督教文学史,下册现当代汉语基督教文学史;第十卷少数民族宗教文学史(一):上册藏传佛教文学史,下册蒙古佛教文学史;第十一卷少数民族宗教文学史(二):上册南传佛教文学史,下册中国伊斯兰教文学史;第十二卷研究索引:上册道教文学基督教文学伊斯兰教文学研究索引,下册佛教文学研究索引。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即对教派教义、仪式及其发展进行清理,对宗教徒的修持生活(尤其是经典阅读、参悟方式)、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描述,辨明宗教文学家的教派身份,改变往昔学术研究中忽视宗教特性、隔靴搔痒的缺失。一是创作史的梳理,即对文体、作家、作品进行清理,尤其要对历代别集、选集、总集的存佚情况进行统计,揭示宗教文学创作的时空分布和教派分布,提供基本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一是精神史的把握,即对代表性作家、经典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宗教文学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宗教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参与世界文明建设,为社会和谐贡献人文学者的智慧。尤其要注意本土宗教“民族之魂”的阐释与弘扬,更要注意基督宗教等外来宗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探讨外来宗教本色化(本土化、在地化)的基本路径和本质特征。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即从宗教文学发展史、宗教文学批评史和宗教文学作品中提炼宗教文学的抒情手段和叙事手段,进行理论阐释,建构民族文艺学和宗教文艺学,改变理论界长期搬用西方文艺理论的命运。本土化理论建构应该是《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灵魂所在。

    自从20世纪初林传甲等人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留下了440余部中国文学通史。这一进程以1949年共和国建国为标志,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的演进特点是从杂文学观走向纯文学观,从循环(退化)文学史观走向进化文学史观,后期的演进特点是从政治标准走向审美标准,从依赖外来理论走向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其利弊已经引起了学界的理论思考。概而言之,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功地参与了民族一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一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进程,一是逐步深化了国人对中国文学民族传统的体认。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尤其是共和国建国后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无一不受到特定的学术思潮、文化思潮尤其是教育管理机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其间的缺失也殊为明显。要而言之,约有四端:一日学术独立意识的丧失,一日科学精神的丧失,一日民族本位意识的丧失,一日理论建构能力的丧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学术界已经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应对,积极关注中国文学自身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并进而重新梳理文学史的历史进程,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学的编年研究、文学的地理研究、文学的家族研究、文学的文体研究、文学的媒介研究、文学的制度研究、文学的传播研究、文学的经济研究、文学图像学研究,这些都已蔚然兴起。

    有鉴于此,《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即摒弃西方的纯文学观,采用大文学观(杂文学观),尊重中国本土的文体构成及其特性,站在百年文学史书写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历史进程,彰显本土特色。一是倡导信行兼顾。宗教文学作品不仅用于信仰表达,而且还用于仪式实践,在传达信仰、安顿心灵、抒发情怀、体贴生命、和谐社会方面有突出贡献。因此,要对这两方面的作品进行文献清理和理论阐述。一是倡导辨体研究。文各有体,得体为佳。要就每种文体(流派、样式)的功能、题材选择、写作规程、价值取向、美学风貌展开辨析。要对宗教文学作品有同情之理解,不能用一般的文学理论去苛求宗教文学作品。比如,宗教传记是一种神圣叙事,反映的是信仰的真实,而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建构,信仰的叙事也是一种话语建构,这个过程是真实的。《中国宗教文学史》没有必要去指责宗教传记的不真实(尤其是禅宗灯录)而是要去描述宗教徒如何为何进行信仰的叙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总之,要对旧有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进行冲击,驱除西方观念对本土文学的遮被,彰显民族特色,强化理论色彩。

    相关热词搜索:诗学建构中国中国文学宗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