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内地券商:静静的喧嚣与哗变

    内地券商:静静的喧嚣与哗变

    时间:2020-04-26 05:22: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股改一举扭转了中国内地股市的整个困局。之后,A股股指接连走高,券商们穿梭其中获益匪浅。很显然,内地资本市场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投资者的信心在股指的飙涨与暴跌的震荡中交织了或狂喜或沮丧的情绪。不过,在一个机构投资者占据着高地的时代,券商与基金公司引领了风骚。2006年至今,资本市场上的一切风吹草动莫不与此关联,纠结了投资者的悲喜与哀怨。

    尽管如此,内地的券商仍然资本实力偏弱、规模小、盈利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核心的竞争力。目前,券商们正在极力鼓噪借壳上市的利好消息,意欲上市融资,或定向增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增加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以壮大自身的资本,同时也在基础性的制度譬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保荐人内部质量控制、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账户报备和监控等方面逐一着力监管,规范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力求提升自己的运作水平。

    内地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低,数量多,规模小,行业翘楚寥寥无几,市场结构分散,同质化经营,过度竞争,而且效率低下。证券业需要向集群化的方向奔跑,产品门类、业务品种应该更加丰富。在融资者与投资者两大客户之间,在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内地券商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与国际投行的激烈角逐中,利益的博弈将使券商们面临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综治尚未收尾

    侥幸逃脱了连续4年的股市低迷之后,幸存的券商还有130多家。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将其分为A、B、C、D四类(即创新类、规范类、高度风险类和处置类),后两类作为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股改之前的2005年初,证监会与央行牵头,会同其他几大部委成立了综合治理小组”,“分类处置,扶优限劣”,南方证券、闽发证券、大鹏证券等29家高风险或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被关闭,第一证券、金通证券、天一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被收购或托管。

    2006年10月31日曾被定为问题券商的“生死大限”,但后来证监会对创新类、规范类两类券商都降低了条件。据业内人士称,“2006年底已有92%的券商风险监控指标达标,挽回了证券业连续四年的亏损局面,而综合治理至今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实际上,涉及到各地券商背后的政府部门利益的强大掣肘,以及所涉债权人错综复杂的关系,收购或重组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那么容易了结。

    内地券商大多数都是股份有限公司,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也算有了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证券公司都有了内部制衡机制,股东、董事、监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也都可以落实。而且,《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还要求以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技术改进为手段,以客户资产管理和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国债回购等业务为重点,以遵规守法和控制风险为准则,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为公司内部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经过了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综合治理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挪用客户保证金与客户债券、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违规委托理财和账外经营等违规风险已基本清理完毕。券商整个行业的财务状况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初步形成了防范风险、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的有效机制”,上述业内主管人士说。不过,直到目前,综合治理仍未见到相关的确切数据发布。

    业务仍然单一

    通俗地说,券商就是提供证券交易、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基金理财等业务的“金融掮客”,在融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他们左右逢源,惟利是图,是资本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行当,也成了近20多年来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之一。

    目前,内地证券公司的产业形态还算相对完整,但业务种类还较为单一,除了经纪、承销、受托资产管理和自营等传统业务外,兼并收购、财务顾问、研究咨询和基金服务等延伸业务开展得还很不够,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MBO和战略管理等创新业务则刚刚启动或者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券商的业务结构同质化,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恰恰在A股市场如火如荼之时,以经纪业务赚取可观的佣金也成了它们目前最主要的内容。

    2006年末,内地证券业总资产达1.1万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证券营业部近3000家,基金产品321支。实际上,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基金理财业务分别与直接融资需求、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紧密相扣,形成了直接融资较为齐整的业务链条,但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等主要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高度分化,市场规模较小、可选投资品种单一,资产证券化和股指期货业务短期内为各大券商带来的收入十分有限;倒是融资融券和做市商制度还值得券商们期待。

    经纪业务收入和自营业务收入是创新类证券公司2006 年的前两大收入来源,合计净收入占比高达79%,投行业务、资产管理和基金分仓业务的合计净收入仅占21%。其实,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对股市的波动高度敏感,收益不够稳定;而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受股市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现有规模较小。

    综合治理的推进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券商的违规风险已经大大减少,挪用客户保证金与经纪客户债券的传闻基本绝迹,违规委托理财和账外经营也少有发生;客户资产安全保障大大加强,客户保证金基本实现了独立存管。“券商们在目前大牛市的市场形势下佣金收入强劲增长,投行业务持续激增。此外,资产管理的发展潜力大,投行业务的承销收入在2007 年将出现45%的增长,企业债券融资额有望长期增长,而创新业务领域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和基金销售收入均有望快速增长”,一名业内人士说。

    再陷诚信危机

    券商们把握了证券发行、交易、登记、结算和信息披露等市场利益的各个环节,丰厚的资金流难免使人见财起意,特别是不对称的信息容易使之难以自持,如果失去了诚信,证券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此前,证券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混乱,内部管理失效,控制机制缺失,而且证券公司的高管失职、渎职甚至违法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个普遍被各方接受的原因是高管与股东、基金管理人与委托人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因此业内有要求股权激励的呼声,认为这样才可以使高管与企业同舟共济,因此需要推出有效的内控新机制。

    从理论上说,股改使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股市的风险就体现在股价的剧烈波动上;券商们的混业经营牵动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风险,而且国内外资本市场联系更为密切,跨境交易规模越来越大,风险隐患无处不在,监管难度不断加大。显而易见的是,证券行业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一步不慎,小小的风险必将导致巨大的风波,局部性风险会酿成系统性风险……证券业身处风险的漩涡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不可或缺。

    话虽然如此冠冕堂皇,但现实恰恰往往相反。毕竟证券业者掌握着敏感的信息源,私自买卖股票获取暴利的动机无处不在。尤其是2006年以来,基金业的火爆几乎取代了券商本身的主业,“基金公司老鼠仓”也成了引发股市暴跌的原因之一。虽然2000年的基金黑幕捅破以后,《证券法》明文禁止了包括基金在内的证券从业人员用其亲属朋友的名字开户,私自买卖股票,但也因为缺乏金融实名制而无法奏效。

    今年年初证监会基金部就特此发文针对基金经理“老鼠仓”的监管。而就在4月初,监管层紧盯上了前期介入到杭萧钢构、长城股份等强势股票操作中的基金公司,黑幕爆出之时市场随之大跌,业界认为这可能演化为基金的行业事件,甚至波及到整个证券业,而券商身处其中当然无法幸免。

    合资价码提高

    截至2006年综合治理大限截止之时,证监会已批准4家合资证券公司,设立了2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而且,国投瑞银、泰达荷银等9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将持股比例甚至提高到了49%的上限;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直接从事B股交易的境外券商分别为39家和19家。

    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境抢争市场的势态迅猛,52家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12家QFII托管行(其中5家为外资银行)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而且CEPA框架下76名香港从业人员取得内地证券从业资格。2006年,内地开始引进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促使内地券商迈向国际化。

    “内地券商国际化的步骤主要还是以香港为支点,拓展内地企业的海外IPO业务和并购业务,并通过本土化和与外资投行合作,向国际券商转型”,兴业证券深圳的一名高管朋友向记者表示。目前的情况是,2006年证监会批准了6家券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而在此前,中金、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中信等几家证券公司均已驻港开展海外发行项目,中金公司背景深厚,境外业务最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尽管也有好几家内地券商参与了海外上市的保荐业务,但仍然是配角,核心的股票承销则由香港券商完成,内地券商难以分享高额收益。

    内地券商正在利用与合资方、或母公司、或客户的关系进行跨境服务,力图以新设、合资合营或者是并购的方式设立据点,以自己的网络着手融资融券、期权期货、做市商制度下的交易、发行注册制下的承销配售等一系列业务,形成多点多面的开放格局。

    众所周知,国际投行多以混业为背景,综合实力强劲,而内地现行的法律法规尽管放宽了内地金融企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但对混业经营仍然实施个案审批制。“在对外开放证券业和证券市场的同时,也应该放手让国内券商探索综合经营,以相关政策予以适当扶持,弥补内地券商竞争实力的不足,并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券商进行混业经营试点”,一名业内人士对此既抱怨又期待。

    内地资本市场有望于2007年8月前后向外资重启大门,外资投行正在紧锣密鼓地与内地中资券商讨价还价,商讨合资入股的方式和比例,但对于做事一向不露声色的券商来说,敏感阶段口风甚紧。“即使达成了合作意向,也得获取证监会的审批;不过,去年下半年至今股市行情暴涨,A股大幅走强,入股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券商们有了本钱就可以待价而沽了,但价格一般不是问题,真正的障碍仍然来自政策面。在综合治理结束之前,合资项目很难得到批准。至少8月份以后才可能有希望松动吧。”

    相关热词搜索:哗变券商喧嚣静静内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