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贵州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探析

    贵州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探析

    时间:2020-05-14 05:20: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民族文化。不过在现代文明发展下,贵州的民族文化已经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物质民族文化,还是非物质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民族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对贵州民族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失衡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5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贵州省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破坏了许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大部分地区的民族文化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失衡。本文基于对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了解,指出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研究。

    1 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失衡

    1.1 文化生态的概念

    “文化生态”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中的“文化生态”学派提出来的,以斯图尔斯为首的美国文化生态学派提出的“文化生态” 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来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并导向平衡。本文所指的文化生态,正是各民族基于一定环境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经过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原生态性,笔者称之为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一种观念性的、抽象性的、潜移默化的东西,它往往容易遭到人们的忽视,而难以引起足够的认识。

    1.2 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遭遇到了来之外界力量的干扰之后,由于其文化本生所具有的原生态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方面,也表现在文化环境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实用,甚至享乐,但是由于把焦点主要放在了物质生产的世界里,从而没有注意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意识、人的情感的发展。因此,在造成自然生态失衡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生态的失衡。这种失衡既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方面,也表现为由于环境的破坏而引起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这个地方文化习俗的改变。目前全世界都已经意识到了人类显性的生态环境所遭到的破坏,但是对于隐性的人类文化生态所遭到的破坏的认识却远远不够。

    2 贵州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2.1 贵州民族文化的特征

    (1)民族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290.09万,占总人口的36.77%。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4%。全省有民族县46个,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每一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文化都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贵州各族人民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生态发展。

    (2)生态性。贵州的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是在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环境之中酝酿出来的,并且生存于贵州特有的生态环境之中,具有独特的原生态性。如夜郎文化、苗寨文化、侗族大歌文化、傩戏文化等这一类文化古老而独具特色,但是又极易受到现代文化的侵蚀,在现代文化发展面前,显得异常脆弱。这些文化根植于特有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之中,具有明显的生态性。

    (3)地域性。由于贵州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和人文环境,加之贵州所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致使贵州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方面,这种地域性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省份的,他所体现的是多彩贵州独有的资源与文化禀赋之中形成的贵州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贵州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有的地域性,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每一个民族都依托于当地独有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

    (4)多样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每一个少数民族在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节日等文化。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2 贵州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表现

    2.2.1 民族文化被汉化现象严重

    随着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充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少数民族汉化现象严重。不少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字、风俗、服装等基本构成要素已经被严重削弱。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很多民族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推广时代先进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到了现代文化中来,而忽略了自身民族文化同步发展,导致了不少民族文化被汉化,甚至部分文化已经消亡。

    2.2.2 民族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推进,很多民族地区的人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无论衣、食、住、行、玩等方式都充满了现代文化的气息。在生产力进行了改造之后,原始的生产方式被取缔;随着家电等产品深入农村,少数民族的传统娱乐方式已逐渐消失;各种风俗习惯的改变,造成了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2.2.3 民族文化遭遇过度开发,商业化现象严重

    由于民族文化的特征所带来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的巨大收益,使得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开采却没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而忽略了这一类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涵,导致民族文化过度商业化。像西江千户苗寨苗族文化就是被过度开发而导致其商业化过于浓重。

    2.2.4 民族文化失真,原生态性缺失

    很多民族地区的文化现如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已经不复存在,很多民族习俗已成为形式,民族信仰正在丢失,民族文化已经失去其原有的真实性,这种文化的原生态性已经改变,甚至残缺。

    3 造成贵州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3.1 现代文明的冲击

    受到先进的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族地区的人民更喜欢先进、便利的现代文化。在追求思想解放的同时,于是他们抛弃了自身传统文化的束缚,热衷于现代高科技产品来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现代文明的发展的确给少数民族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实用,甚至享乐,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由于把焦点主要放在了物质享乐的世界里,从而没有注意到民族自身传统的、悠久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生态的失衡。

    3.2 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命题的误导

    文化的产业化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精神消费需求的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过程,是物质经济走向过剩经济、 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衍变、消费结构从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转移的必然结果。

    正是缘于这样的命题的误导,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将文化开发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文化的生存受到威胁。

    3.3 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坏

    3.3.1 过度开发旅游业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

    政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分支被重点提出来。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许多民族地区为了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帽子,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抓住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族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被大量的开发出来,很多地区已经将旅游业视作为主要的经济产业支柱。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文化、旅游产品被过度商业化,给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方式造成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失衡。

    3.3.2 工业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

    在贵州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向推动的作用下,民族地区的工业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工业发展在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各种矿产资源受到无节制的开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空气和水受到严重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工业经济的推动发展下,民族文化生正逐步趋于不平衡发展。

    4 保护民族文化,解决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建议

    4.1 制定政策,加大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护

    4.1.1 加大投入,做好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登记与保护

    相关工作部门应该在民族地区做好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登记工作,通过对各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对这类各自的文化遗产进行等级评分,并做好对于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不同等级的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鼓励地方政府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遭受严重破坏或者濒临消亡的这一类民族文化进行补救。加大投入,提高这类文化的影响力。对影响力较大的这一类民族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进一步增强这类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4.1.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民族文化生态的人予以法律制裁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那些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生态、景点等物质资源的,以及做出一些有损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败坏民族风俗的这一类团体或个人进行一定的法律制裁,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4.1.3 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为了鼓励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所开展的各类民族文化活动进行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多彩贵州风等尤其是歌舞类活动的举办,通过多彩贵州风这一类活动为平台,对表现优异的民族活动进行表彰,鼓励其民族文化活动的发展。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样要加大投入,像苗寨、侗族鼓楼这一类具有地域性民族举办的文化活动要进行鼓励。

    4.2 加大宣传,增强群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

    4.2.1 增强游客对当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文化、风俗习惯的宣传,让游客真正明白景区内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使他们更懂得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有利于游客充分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的真谛,能有效提升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提升保护旅游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4.2.2 增强民族地区居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民族地区要加强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培养自身主人翁式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一方面要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放大,通过各种民族活动的举办,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自身民族文化活动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并享受当地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各种不利于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动要予以坚决的制止,反对一切破坏民族文化的活动的出现。

    4.3 注重文化的生态性,走可持续的民族文化生态发展之路

    4.3.1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有理有利有节,注重民族生存环境的保护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要有理有利有节,注重对民族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有效保证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不会被破坏,保证其文化的原生性。

    4.3.2 促进人、文化、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注重文化的生态性

    大多数民族文化都源自于自然、其文化精髓也来自于大自然的灵感,因此,在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过程中,要促进民族地区的人、文化、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使文化发展更显示其地域性、生态性、独特性。

    4.3.3 发展生态经济,既保护民族文化,又发展经济

    生态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一般包括农业、工业、旅游、城市和农村生态经济等方面。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发展园区经济,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增加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林庆.民族文化的生态性与文化生态失衡——以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3).

    [2]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2001,(03).

    [3]钱志中.文化的产业化与国家文化安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09).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贵州民族文化失衡生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