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墨子道德教育体系简述] 墨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墨子道德教育体系简述] 墨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时间:2019-01-28 17:52: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体系较为完整,其教育内容涵盖了宗教、道德、政治、军事国防、纯科学、应用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墨子的学校体现了现代意义的大学雏形。而其道德教育以培养“厚乎德性”的“兼士”为道德教育目标。墨子的道德教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
       一、墨子道德教育的依据
       道德教育观的依据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墨子道德教育的依据是“素丝说”。墨子认为人性像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所染》)因此,墨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先天生成,而是由后天决定。由此他还提出“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兼爱上》)墨子特别强调后天因素尤其是环境对人格形成和自身道德水准提升的决定性作用,这就为其道德教育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理论构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在墨子的观点中透露着两点信息:第一,人性皆如待染的素丝,其特异性都是受到后天影响,并非生而有之。这一观点的提出实际上是以人性平等思想为基础的。第二,既然后天的教育环境对人性的生成有决定性作用,那么道德教育就具有了可教性与可能性。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理论
       (一)利他主义的“兼相爱”
       “兼相爱”不仅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他认为当时社会动乱、人心不古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并提倡“兼以易别”。 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在墨子看来,孔子的想法是自我中心的原则,因为孔子“勿施于人”的基础是“己”,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标准是自己。这样虽能考量到他人的想法,但是也会由于自己的主观和自私,而牺牲掉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墨子指出:“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上》)这种只知自爱不知爱人、只知亏人以求自利的不相爱,就是世间一切祸乱灾难产生的根源。而要做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只有遵循“兼相爱”的道德原则。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基础上平等互利的道德观,重公德,是一种普遍性的爱。是从爱他人出发,通过利他最终实现利己。“兼相爱”实质上是将兼爱与实现生活中民众的物质利益方面和平等互利等关系相联系,表现出对普遍的社会道德的尊重。
       (二)实利主义的“交相利”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认为“义”是大众所应崇尚的精神追求,而“利”不仅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应该为世人所摒弃。而后世的程朱理学也提出过“存天理而灭人欲”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道义论倾向。与儒家不同,墨子的道德思想则具有现实的功利主义性质。墨子认为“义”与“利”并不相违背,并提出“义,利也。”、“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经说上》)一方面,墨子承认人有利己之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这种价值观具有群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墨子在肯定功利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调节社会关系的价值。
       三、墨子道德教育的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爱利万民”(《尚贤中》)的“兼士”或“贤士”。墨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育目标是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的。正如前文中提及的,墨子当时所处的“乱”世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兼士”。“兼”打破了人与人的界限,使人际关系和国家关系都处于一种无差别、去彼此的状态中。墨子甚至认为培养“贤良之士”和亲贤近才是国家安定统一的根本。他说:“夫尚贤者,为政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并指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亡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
       四、墨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原则
       1、言行一致
       在《耕注》中,墨子指出:“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 意思是,说的话能够足以做到的,就不妨常说;做不到的,那就不必多说。要是做不到的事情,却要常常去说的,那就是徒费口舌了。这说明在墨子看来,能够言行一致是作为一名“兼士”的最基本的要求。
       2、意志锻炼
       在墨子的道德教育观念中,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是能否成事的重要环节。如果言行一致是墨子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的话,那么意志坚定就是其道德教育的必要保证。如果意志不坚定,就没有办法达到行为的统一,那么其任何主张都难以实现。意志力的匮乏也不利于其政治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的实施,也就没有精神动力上的保证。因此,他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赏罚分明
       墨子在《经说上》提及:“赏,上报下之功也。……罚,上报下之罪也。”此外,他还指出:“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天志上》)在墨子看来,善恶的赏罚分为两种来源:第一,是天鬼的祸福;第二,是人民的毁誉。因此人应该洁身自好,做到利人利己。明确赏罚对当代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赏罚可以强化积极的道德行为,可以退化消极的不道德行为。第二,在德育工作中,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的道德性对受教者也有巨大的影响。赏罚分明也是对施教者教育行为的规范。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
       1、观察动机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明了他人的动机是相当重要的。相传鲁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求学,另一个乐意分财行善。鲁君问墨子究竟哪个可以立为太子。墨子答道:“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有关墨子道德教育的信息:一方面,动机决定行为,因而道德行为的发生往往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的动机能够生发出道德的行为,反之,不道德的动机自然也难以生发出具有社会赞许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墨子的道德教育事实上也是对人的认知过程改善的过程,由认知过程到道德的教化,从而达到左右人的动机过程的目的。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教义,也是墨子所提倡与躬行的教育原则。墨子曾经说过:“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注》)从这里不难看出,墨子是十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也充分体现了墨子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主张。虽然墨子认为人性之初犹如素丝,但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秉性、人格、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而有所不同。墨子并不要求他们都能成为贤士,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长,在不同的领域中完成自己的事业。这不仅有助于成就学生的事业,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躬行实践
       墨子及其门人在诸子百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道德实践精神,也因如此,他们的学习内容常常是以实践完成的。墨子的躬行实践要求可以从践言和践行两个方面体现。虽然墨子不反对“坐忘”修德和“内省”养性的教育方式,但是他更重视实践在个人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实践中能锻炼意志,提升道德水准。在实践过程中,墨子强调了积极的苦行有助于提高道德素养。这也与他的“强本节用”思想相互照应。
       4、以身作则
       墨子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言教,而且以身作则。以近乎严苛的要求对待自己,以求在自己的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与示范。也因为如此,他的弟子也越发地崇敬他。《淮南子・秦族训》描述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这里的“化”就充分表达了墨子对其学生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学者方授楚在其《沽学源流》中指出:“‘化’字最能传达神韵,亦即所染篇之染也。……则墨子感人,必有在学问、文字、言语以外者。古语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其此之谓也。”
       以上便是对墨子道德教育体系的简述,在今天看来,其道德教育体系仍然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斌峰.墨子“兼爱”学说的新透视[J].中国哲学史,1998(1).
      [2]袁建辉,李兵.墨子道德教育思想评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戴胜华.墨子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林国治.墨子的义利观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启示[J].克山师专学报,2002(4).
      
      (作者简介:汪 涵(1985.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热词搜索:墨子简述教育体系道德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