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不可或缺的部分【《陶渊明》:《诗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可或缺的部分【《陶渊明》:《诗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时间:2019-02-02 05:37: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一文最早是在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的《诗论》“增订版”中增收的,以后的“三联版”和“全集版”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关于这一章与全书的体例是否一致,学界存在着三种看法:第一种采取默认和赞同的立场;第二种则认为这一章初看在体例上与《诗论》似不相统属,实则大有深意;最后一种看法是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对于最后一种看法,有学者指出朱光潜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中选录了《诗论》大部分章节,却没有《陶渊明》一章。
      事实上,朱光潜本人十分注意《诗论》的体例问题,他虽然很喜欢《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这两篇对话体文章,但是在《诗论》初版时出于体例方面的考虑还是删掉了。另外朱光潜非常看重《诗论》,在1984年再版的后记里说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P287,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因此,如果他真的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完全可以在1984年版的《诗论》中将之删去或作为全书的附录。而且《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出版于1980年,四年之后“三联版”《诗论》出版时,《陶渊明》仍然是作为正文出现的,这说明朱光潜是将《陶渊明》看作《诗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情趣、音律与诗人的人格――鼎之三足
      
      从《诗论》全书来看,有了《陶渊明》这一章,《诗论》才从内容上形成了一个整体。朱光潜在《诗论》的第三章中借用王国维的“境界”概念,提出好的诗会构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自成一种“情趣与意象融合”的境界。朱光潜突出了“情趣”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朱光潜全集》,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355)“诗的生命在情趣。”(P260)
      那么,如何写出富有情趣的新诗呢?朱光潜认为音律与诗人自身人格的陶养十分重要。情趣与音律、诗人的人格就像鼎的三足,共同支撑起诗的世界,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让诗的世界坍塌。
      朱光潜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P123)《诗论》反复强调诗的生命全在于其节奏和音乐性。《诗论》全书十三章,直接论音韵节奏的就有六章,在《诗的起源》、《论诗与谐隐》、《论表现》、《诗与散文》几章中也散见对诗音律的探讨。总体来看,朱光潜认为音律最大的价值在它的音乐性。他将一首诗读起来是否具有特别的声音节奏作为评诗的第一标准,认为“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P310)因此,在朱光潜看来,音律与诗的情趣密切相关,它是实现诗的情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诗论》的其它部分主要探讨了诗的情趣、音律,那么《陶渊明》这一章则从诗人人格的陶养方面对新诗的作者提出要求,是从更加深广的层面上给新诗的作者指出了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
      《诗论》认为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剪裁、创造,这其中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地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还更重要”(P293),“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P285)
      《陶渊明》一章介绍了陶渊明的身世、交游、阅读、思想、情感生活以及他的人格与诗作的风格。陶渊明丰富的精神生活来自他智慧与情感的相契,来自他读各家的书,和各种人物接触,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而他深广的同情不仅表现在他对亲友的真挚情感和推己及人的心肠,还表现在他打破当时已有的界限,游心于千载;打破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化除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不仅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他自己的胸襟气韵。《诗论》提出诗的情趣和意象以“情”为主,而陶渊明将“物”纳为他感情世界中的情感物,其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是物我混化与情趣的流注。自然景物在他的诗中不是点缀或陪衬,“而是在情趣的戏剧中扮演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的人格”。(P297)陶渊明的天资与涵养使一种“鱼跃鸢飞”的心境生长成熟,因而“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手到成文,触目成趣”。(P297)朱光潜在陶渊明的诗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人格。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位近于人情,富于热情的诗人,其人品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有深广的同情心,也正因此,一生穷困的陶渊明虽然和我们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但是在经过情感生活上极端的苦闷之后,最终达到了极端的和谐肃穆。朱光潜一再强调陶渊明人格与诗的一致,认为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又很不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的声响。陶渊明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诗文则形成了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的风格。朱光潜认为,可与陶渊明相媲美的诗人只有屈原、杜甫,但陶渊明要高于屈、杜,因为他的诗和谐静穆,天然本色,其原因正在于陶渊明有深厚的人格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可见,在朱光潜看来,优美的诗不仅仅需要节奏韵律方面的磨砺,还需要伟大、优美的诗人人格的滋养,陶渊明是朱光潜给新诗诗人树立的榜样。在《陶渊明》一章中,朱光潜以陶的生活、情感和诗歌作为一个例子,希望新诗的作者能够吸收各家的影响,陶养人格,培养自由审美的心灵,写出优美、伟大的诗歌。
      总体上看来,《诗论》认为情趣、音律与诗人的人格三者共同支撑起了诗的世界,它们并不是彼此互不相干的三个部分,而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一个完整连贯的心理反应中的三个方面:诗人“心感于物(刺激)而动(反应)。情感思想和语言都是这‘动’的片面。……这三种活动是互相连贯的,不能彼此独立的。”(P96―97)朱光潜进一步指出诗人在酝酿诗思的时候,要把情趣和语言打成一片,情趣和音律不仅是同时生展的,而且本来就是一致的、不可分离的。诗的生命在于情趣,而情趣又见于声音。另一方面,诗的声音组合要受到文字意义的影响,韵律节奏本身也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P64),诗人需要陶养自己的人格,形成独特的阅历、自由审美的心灵和优美的人格,才可以做到能入能出,才可以像陶渊明和杜甫的诗作那样能从诙谐中见到严肃深刻和诗人的至性深情。
      
      人格陶养与新诗写作
      《陶渊明》对诗人人格与诗格之间联系的探讨使《诗论》对新诗发展的探索在内容上和理论上都更加完整和深入。另外,从《诗论》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来看,《陶渊明》一章也是《诗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论》写作的‘背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正面临着理论的困扰’。”(《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证》,温儒敏著,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朱光潜在《诗论》的“抗战版”序言中写道:
      在目前中国,研究诗学似尤刻不容缓(当时评论家对新诗的探索不仅仅是对一种新文体的关注,参见叶威廉,《中国诗学(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P279)。第一,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现在西方诗作品与诗理论开始流传到中国来,我们的比较材料比从前丰富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我们以往在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究竟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究竟可否借鉴。其次,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这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对中国文学的前途必有极大影响,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个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这都是诗学者所应虚心探讨的。(P2)
      可见,《诗论》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即促进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建立中国现代的诗学体系。
      《诗论》针对新诗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当时评论家、诗人对这些问题的争论,对新诗的发展提出看法。朱光潜认为新诗发展的一个问题在于大家对西方诗和中国古诗都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很难借鉴。《诗论》就从如何看待西方诗和中国诗传统两个方面,为新诗发展提供理论解答。全书从情趣与意象相契合的角度探讨诗的境界;通过对诗的境界、诗的表现、诗的音律和声韵的探讨,通过对诗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以及对西方诗与中国古诗词的分析,指出音律对于诗的重要性;提出诗的实质与形式不可分割;反对胡适“做诗如说话”的观点,对新诗创作散文化趋势给予批评,坚持“格律”在新诗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出新诗应当押韵,并主张用现代语言押韵……这些都是对中国新诗道路及发展趋向的深入探索,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诗论》的其它部分主要就诗的形式进行探讨,而《陶渊明》这一章则从诗人人格的陶养方面作出探讨。对自身修养的极度重视,追求自我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陶渊明》一章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展现了在内容和诗学建构两个方面对“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这个问题的成熟思考。为了完美展现陶渊明作为诗人的一生,朱光潜选用了最适合的表述方式――类似传体的形式来进行学理建构。《诗论》是中国第一个有严密系统的专著形式的诗歌理论著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学由传统的诗话形态转向现代系统理论形态的一部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的力作,更重要的是它针对新诗创作的具体问题,采用适合的表述方式来进行学理建构。《陶渊明》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出发,从诗人自身修养方面对新诗诗人提出了要求,选用了适当的写作形式,使《诗论》在内容与体例上更加完整,也更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
      可见,《陶渊明》一文是《诗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只是为了迎合西方学术的“体例”或“现代”诗学,去追求所谓“体例的完成性”而删掉这一章,《诗论》才是未完成的。在新诗发展了百余年的今天,《诗论》写作的目的看起来还要很久才能实现,为什么我们不再读读朱光潜先生的这部得意之作呢?

    相关热词搜索:不可或缺陶渊明诗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