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对我而言,你是整个世界】 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在线观看

    【对我而言,你是整个世界】 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在线观看

    时间:2019-02-06 05:37: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重庆晚报》2009年4月21日报道:“4月20日凌晨两点左右,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自缢身亡,现年三十三岁。去年,他七岁的儿子冯瀚墨不幸在地震中遇难,冯翔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2008年6月11日,他被破格从绵阳日报驻北川记者站站长提拔为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冯翔并非北川第一个自杀的政府官员,在此之前,2008年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据媒体报道,有关董玉飞自杀的细节和原因存有多个版本,但主要有两个:“一些熟悉他的人说,董玉飞是因为痛失爱子和众多亲人难以自拔悲伤过度自杀的。爱子董壮的遗体在5月14日下午被找到。在县城连续搜救幸存人员两天后,董玉飞在曲山小学东校区教学楼废墟的楼梯处找到了儿子,这时儿子早已停止了呼吸,董玉飞不停地呼喊着爱子的名字:‘董壮、董壮……’抱着儿子的遗体,董玉飞悲痛万分,仰天痛哭,不停地重复着:‘爸爸对不起你、爸爸对不起你……’。”“另一个说法是‘工作压力太大’、‘实在是想好好休息’。听说这是董玉飞死前留下的遗书里的内容。由于重建工作繁重,北川的干部灾后一直没有放假,包括国庆都没有时间休息,这确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有时候我跟到他下乡,忙到三四点还没有吃午饭……’董玉飞的一位同事说起这些往事声音哽咽”。
      媒体舆论给予关注的是第二个原因,而忽视了其实更为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冯翔的自杀,使得董玉飞自杀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失子之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凸显出来。冯翔在《死者长已已,生者长戚戚――悼念董玉飞兄暨感叹人生无常及生命之无奈》博文中说:“这是个凄风冷雨的秋天,这是个漫长愁苦的没有假期的假期,正因为如此,它才符合多事之秋的诸多要义。”“斯人已逝,惆怅满怀。我知道,巨大的伤痛击碎了这个坚强的羌山汉子所拥有的一切。他看透了宦海沉浮,看清了名望权利,看清了世事无常,看尽了人生变幻。虽然他故去了,但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男人。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也许,从某个角度而言,玉飞兄的故去提供了一个范本,既然在思念亲人的痛苦中活着,还不如远去天国。找到自己的爱子,照顾着他、爱护着他,不弃不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玉飞兄的故去提供了一个范本”,才有了冯翔的步其后尘。
      在灾后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冯翔写了许多博文,其中许多是专门为悼念爱子所写的博文。在这些博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冯翔对天伦之乐的无穷怀念和失去爱子的刻骨铭心之痛。我们反复读到这样催人泪下的文字:“儿子,你走了,带走我们所有的希望,带走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你的妈妈,天天以泪洗面,你的爸爸,悲痛欲绝。……你妈妈说,你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小天使,七年里,你带给我们无数快乐和欢笑,你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和规划。也许,上天只给你准许了七年的假期,时间到了,你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我们,回到了天堂。知道吗,孩子,你离开之后,你的奶奶、外婆、外公,伯伯、姑妈、姨娘、舅舅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谁都不能相信,我们最爱的瀚墨,走了,永远地走了,连一句再见也不说出。儿子,从出生以来,你就是我和你妈妈的骄傲……”(《孩子,天堂里没有地震――献给在北川地震中遇难的爱子冯瀚墨》)“我知道,我们曾经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未来,都被一个人带走了,都被远在天国的儿子带走了,他不仅带走了这些,他还带走了父亲母亲积攒了三十多年的眼泪,带走了爷爷奶奶曾经茂密的黑发。留下的只有萦绕在白天黑夜,萦绕在每个本该万家团聚时,那抹不去的,挽不住的清愁和忧伤。”“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爱子啊,当思念的泪水点燃,你的脚步早已走远;当今生已经阴阳相隔,我期待着来生重逢的情缘;思念你啊,我的爱子,在无数滴滴雨清晨和夜晚……”(《子殇行――献给我远在天国的爱子冯景瀚墨八岁生日》)毫无疑问,爱子的伤逝,是冯翔自杀最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原因。
      
      二
      
      丧子(作为独生子女的“女儿”同样如此)之痛是一些不幸家庭“永生的痛楚”,冯翔和董玉飞两人决不是少见的偶然,也不是罕见的特例。“计划生育吧”上刊载了一篇《独子离世,我们两老怎么活!》的文章。当读到这篇文章时,作为一个年近花甲、有(独生)女有(独生)外孙的七尺男儿,我的心在滴血。文章叙述到:“今年三月的一天,我的年仅二十七岁的高高大大的正在读研的独生儿子,突然意外离世!一时之间,我们由世界上一对最幸福的夫妻变成了世上最痛苦的一对父母!每日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快乐,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面对我们已八十高龄的父母,我们没法把他们唯一的孙儿离世的消息告诉他们。……为了对老人隐瞒这个消息,我们隐瞒了许多亲人,只把这个痛苦深深地埋进我们的心底,每日里心底深处承受刀割一样的苦痛!”“儿子呀,我们没曾想过一定要你为我们养老送终,只要你在这个世上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就是我们的最大期盼。可是你现在却头也不回地离我们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地想念你么?为了你已到耄耋之年的祖父母,昏昏然然地延续着早已残破的生命。……每到夜晚,闭上眼睛是你,睁开眼睛还是你,躺到床上,每晚我们都会在半夜醒来时相拥哭泣!儿子,你是否真的能够听到我们的哭声啊。”“儿子,你离开我们还不到一个月,可是我们已经像老了十几年。自觉随你而去的时间也不远了。可是想想不知还有多少寂寞的日子要熬,想想还有不知多少的漫长黑夜要度过,我们就像陷进了黑暗,生活中再没有了阳光,再没有了快乐,再没有了挺胸走路的日子,再没有了挂着微笑的面容。目前,我们夫妻还双双相伴,勉强可以相依为命,将来,如果有一方先离世而去,而留下的一方,要怎样度过最后的日子?看着别的同龄人有子孙承欢膝下,怎么我们就这样凄惨的命啊!问天问地问神灵,我们一生清清白白,善良正直,命运为什么对我们这样不公!”“一个国家少一个人不算什么,可我们少了我们的儿子,就少了整个世界!看看现在我们已年过半百,再不能有子嗣,我们只能孤孤单单地度过我们在人世上的最后的日子。……还有多少和我们一样丧失了独子或独女的老人如果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上,又有谁帮助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我们是世界上人口生存密度最大的国家么?别国国民可以无限制的生养,我们国家一对夫妻两个孩子还不可以么?如果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孩子,我们是不是还有一点生命的寄托啊。惨惨惨!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正是这倾注了一对夫妇进而两对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天伦挚爱的独生子女“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一个国家少一个人不算什么,可我们少了我们的儿子,就少了整个世界!”使得“独生子女家庭成为风险家庭”。
      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就撰写了《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一文,文中分析说:其一,家庭的养老保障涉及两代人的关系,因为家庭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是与独生子女的养老支持对应的。其二,一个人是否独生子女,需要在其父母结束生育后才能确定,只要一段时期里存活的孩子只有一个(譬如一个孩子夭折后再生育一个),都可以算是独生子女家庭。其三,家庭养老问题是老年人对儿女的依赖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其四,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所有的独生子女家庭都具有“风险家庭”的性质,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唯一性,这和多子女家庭多支柱的养老支持显著不同,独生子女家庭缺乏起码的回旋余地,其家庭的结构是非稳态的,因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是一种结构性风险。由于独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养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大的风险。其五,独生子女如果中途夭折或者发生伤残事故,该家庭就可能丧失基本的养老资源,直接影响着这个家庭的生存风险,打击就几乎是毁灭性的。其六,独生子女自身的养老能力也成问题,因为他缺乏多子女家庭兄弟姊妹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其七,在独生子女是“风险家庭”的性质界定上,还可以发现一定比例的独生子女“弱势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一旦遭遇变故,就可能演变为弱势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很难摆脱困境。并且当独生子女迁移和流动,独生子女夭折或者病残,独生子女不孝或者独生子女贫困,家庭养老都会形同虚设,养老功能会发生缺损,独生子女家庭就极可能从“风险家庭”变为“弱势家庭”。其八,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风险概率会随着生命周期的推进而放大,越是到生命周期的后期,独生子女的养老风险就越大,这种风险性在母亲过了三十五岁之后骤然放大,而且随母亲生育能力的逐步丧失而依赖性需求――包括了病弱时的照料和孤独时的慰藉――的逐步出现而放大,独子生育的风险也同步上升,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残破空亡之后,将沦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形式家庭”。最后,该文认为,从生育政策的角度说,只生一个的政策锁定了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的性质。文章还根据于学军博士对2000年“五普”数据的统计,结论是农村独生子女夭折率为百分之零点八,总数估计有五十七万之多。
      2002年8月,穆光宗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专题调查组一起赴浙江、四川等地调查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类别和成因,发现了一些残酷的事实,一些“独子户”或“成年独生子女夭折户”的子女出事后,夫妻双方都已经过了再生育的年龄,“儿子上山(安葬)时,自己真的不想回来。精神彻底崩溃,本来想自杀……”“看到别人的孩子,就想起自己的孩子。想儿子,求天不能,求地不得。在农村就养儿防老,没儿子,就啥子都没了。没啥子脸见亲戚朋友。只好幻想能抱养一个七、八岁的女儿,能同自己合得来”。穆光宗认为:“这段论述堪称成年独生子女夭折家庭的泣血心声。大龄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很多例子均可佐证。按这位不幸母亲的说法是‘身不残心已残’。”穆光宗进而认为:“作为政府,如何规避独子生育的风险性却是‘国家计划生育补偿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帮助公民科学决策生育,使人口在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上都能安全运行也是‘人口安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带偏见的话,我们应该承认独生子女家庭并不具备理想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意味着只有唯一的精神支柱。唯一性其实就是脆弱性。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的过度保护现象盖出于父母对‘独生风险’的本能反应。如果有两个孩子,即便损失一个,也还有另一个孩子可以依靠,而不计风险、一味鼓励独子生育的政策导向却将很多家庭置于风险之中。”“先贤早就告诉后人: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在人口战略上将‘健全结构’的要求置于首位来考虑,中国未来人口的安全发展才是可以期待的。战略和政策上的重新定位才是治本之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健康才能确保社会的健康,家庭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公理性认识。一个出现大面积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实际上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了隐忧。如果继续在‘少生就是一切’的思路下继续鼓励农村独女现象无疑会使人口的风险运行雪上加霜。这与我们对人口安全的追求是南辕北辙的。……毫无疑问,相对于一般意义的独生子女风险家庭,更需要得到帮助的是其中已经发生风险和问题的独生子女‘弱势家庭’和‘困难家庭’。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计划生育底线伦理。”
      这是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视域中的独生子女家庭,研究和考察的角度是“养老风险”。“计划生育吧”上有一篇对《独子离世,我们俩老怎么活!》文章的跟帖说道:“我的孩子也是独生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像走钢丝一样的小心翼翼呵护她。小时,怕人贩子;大了,怕天灾人祸。每到时间该回家时不见身影,心就像火烧一样,再不见,我已感觉天塌了,地陷了,浑身发抖,泪流满面。正在无助时,她的出现,使我觉得幸福是那么的沉重!”还有一个独生子女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叔叔阿姨,我不知道怎么对你说。我不知道你儿子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身为独生的我,其实我很早就有了轻生想法,只是这样做对不住他们,但是有时候我承受了比一般小孩还多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还有他们浓烈的爱,让我透不过气来。我希望你小孩在另一个世界能快乐。”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沉重话题。
      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二十九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认为经过多年实践,独生子女政策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要求我国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方针。类似的提案还有一些。此外,200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社科规划人口学科组组长、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田雪原的长篇文章,文章中建议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2009年11月26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经济参考报》刊文提出,经过三十年的社会发展和变化,我国现在面临新的人口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我们应花上一代人的时间,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向“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软着陆和转变,从而使得我国的实际生育率略有上升、接近人口生育更替水平,逐步实现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规模的稳定。人口发展战略既要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又要统筹考虑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战略。我国人口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既包括各类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也包括人口质量提高的具体目标。因此,我国应该综合采用各方面的政策,不仅是生育政策,还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三
      
      如前所述,穆光宗的文章根据于学军博士对2000年五普数据的开发所提供的数据,“结论是:农村独生子女夭折率为百分之零点八,总数估计有五十七万之多”。五十七万之多,这还只是农村独生子女的年夭折率,如果将城市独生子女的年夭折率加上,则数量更多。也就是说,每年将产生数十万独生子女夭折的家庭,如果将人的“生命历程”或者“生命周期”考虑在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生育的年龄,同时他们的父母也开始进入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积累,将沦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形式家庭”的数量将以百万计乃至上千万计。
      从社会人口结构风险和家庭养老风险的角度看,数字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而且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与动物相比具有情感的“人”来说,承欢膝下的家庭伦理情感和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却远远不是单纯的“养老风险”和枯燥的统计数字所能够涵括的。
      如果不说是唯一,中国至少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通过公权力严格控制生育的国家,而恰恰怪异的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着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的、注重家庭和谐、家族血脉绵延的民族。在日常的话语中,尤其在许多宣传话语中,对家庭伦理与和谐的注重,往往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动物行为学研究证明,动物对后代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关爱,这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一种动物族群得以繁衍而未被自然所淘汰灭绝的需要。作为从动物中走出来的人类同样如此,只不过人类为了克服和矫正动物的自然本性,通过制定尊老的伦理规范以区别于动物。《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有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话语:“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里所谓“妻子”,包括“妻”和“子”。在古代男权社会,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当然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但在一夫一妻制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从维持家庭的稳定,还是进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着眼,肯定不愿意看到男人或女人都互相视对方如随时可以替换和遗弃的“衣服”。撇开话语中的封建宗法纲常伦理内涵的局限落后性不谈,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超过了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配偶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愿意的话,配偶还可以再次选择以组成新的配偶家庭,而在“只允许生一个”人为规范下的手足(子孙)血脉如果断了,一对配偶又超过了自然生育年龄,却不可能再次接续,则是无疑的。因此,在控制生育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个稳定家庭,其独生“子(女)”,便成为“手足断,安可续”的唯一,这一“唯一”又因夫妻双方都过了生育年龄,无法通过补偿性生育得到消解。正是在自然本性(天伦)和后天家庭血缘伦理的双重驱使下,使得“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因而“独生子女意味着只有唯一的精神支柱。唯一性其实就是脆弱性”,也就是冯翔所说的:“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因为“我们曾经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未来,都被一个人带走了”(冯翔:《子殇行――献给我远在天国的爱子冯景瀚墨八岁生日》),痛不欲生便成为一些人的无奈选择。当然,我们可以善意提醒这些试图步入绝境的人肩负起对父母、配偶及其他亲友的责任,不要轻生,但对于他们的无奈选择,也应该给予同情和理解。但是,作为有感情的生物,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显然不是物质或者其他任何情感所能够替代的。尤其是在当整个家庭,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辈、父母辈两代人对那一颗“独苗”倾尽全部心血和关爱予以养育,并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而这颗独苗因故不幸夭折,所受到的打击和伤害,是任何高尚的说教和所谓心理咨询治疗所难以缓解的。当一个社会出现数以百万计乃至上千万计“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的“尘埃”时,我们还能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粒与己无关的“尘埃”,而不是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或者本身就代表着“整个世界”?
      社会学家和人口计生学家主要是从社会生态和养老保障的视角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当我们置换视角,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人口计生问题时,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便日益突出。因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便是有思想、有情感和有精神生活。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大部分国人已经解决了基本的吃饭即“生存”问题,进而需求的便是改善生活品质。生活品质的改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精神的,这也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建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然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积累,有可能数以百万计乃至上千万计的家庭“将沦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形式家庭’”时,这种社会能够称之为“和谐社会”吗?能够建构成为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感觉到无上幸福的“共有精神家园”吗?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救灾现场,下令“以人为本为救灾核心”,并大声向救援部队指示:“我不管你们怎样,我只要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他也告诉救援部队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6月5日下午,当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四川视察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在处理堰塞湖的过程中,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新华网四川绵阳2008年6月5日电)这表明,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对以人为本极度关注和极为重视,这种关注和重视,已经从抽象的百姓群体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人,也就是每“一个百姓”的生命。无论是从社会生态和养老保障的角度看,还是从人文关怀以建构和谐社会、建构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看,重新评估和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已经到了。

    相关热词搜索:你是对我整个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