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从张承志的草原小说看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 张承志是极端穆斯林

    【从张承志的草原小说看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 张承志是极端穆斯林

    时间:2019-02-10 05:42: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 张承志 草原 自然 理想   摘 要: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它仍然呈现出顽强的发展姿态,许多当代小说都蕴含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要素,尤其是张承志的草原小说,更成为当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发展,走着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席卷中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稍后,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大潮的来临,文学的精英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奚落与嘲讽,它从社会中曾有的位置退到了边缘化,这一切都使当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日渐式微。
      但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仍在夹缝中潜滋暗长,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蕴涵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草原小说创作。张承志曾在内蒙插队四年,草原生活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对草原生活无止尽的回忆、追述,对奇异风俗人情的不倦展示,对青春岁月的真诚讴歌,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都使他的创作在当代文坛上别树一帜。他以优秀的文学成绩扛起了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大旗。陈国恩曾说:“在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中,最具有浪漫气质、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最为鲜明的是张承志。”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张承志草原小说的精神特征,试图反思当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存在特点。
      
      一、 返回自然,寻找精神家园
      
      英国的批评家柯勒律治曾大致表述过这样的看法,诗人在观察自然时,目的并不是要体验和分析自然本身,而是在寻求一种能够最恰当、最有力地传达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某种精神的象征符号,然后利用自然这种形式来表达心灵的思想和感情。可见,浪漫主义作家在表现自然时,主观表现是目的,而观察和描绘客观自然只是手段和媒介。
      张承志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草原特殊的生活区域与价值观念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曾说:“我是那样地深爱着大自然。我有十足的资格说我是蒙古草原的义子、黄土高原的儿子。我是美丽新疆至死不渝的恋人。”②这段话说明了张承志与自然的亲切程度。在张承志的文学世界中,他的足迹曾经跨越了蒙古草原、天山大坂、北方的河和黄土高原等许多地域,他忘情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领受着大草原特有的气味,在自然中抒发、寄托自己的情思。
      自然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他并不是把自然仅仅作为背景来描述,自然在这里取得了与故事情节等同的地位。“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总是晕染了人的情感色彩,注入了人的灵性。”③如他的作品《绿夜》对草原之夜的描述有这样一段:“浩淼的暗绿中亮起了一颗明亮的星,那是奥云娜为他举起的灯。那灯光也被染上了淡淡发绿的光晕,像是拂晓雾霭弥漫的湖面上跳跃着一簇荧光。哦,绿夜,四季的精英,大地的柔情。这绿夜抚摩着他,拥抱着他,安慰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朝前走。”④小说以一种充满散文和诗歌的优美语言,把自然界中的夜晚景象描绘得那样令人陶醉、向往,把温柔夜色中优美感人的灯光衬托得沁人心脾,余韵袅袅,而个人的心绪也通过这种自然景象的渲染更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情与景达到了统一。如果剥离了《绿夜》中对夜晚景色描写的这一段文字,小说的精髓也就消失了,很难产生如此强烈的阅读体验。
      再如《黑骏马》中,对草原和马的出色描写:“草原那么大,那么美那么使人玩得痛快。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使我习惯了它并且离不开它。”⑤以及“此刻,宇宙深处轻轻地飘来了一丝音响。它愈来愈近,但难以捕捉,像是在草原上空的浓郁空气中传递着一个不安的消息。等我刚刚辨出了它的时候,它突然排山倒海地飞扬而至,掀起一阵壮美的风暴。我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黑骏马追赶着它的步伐”⑥。对草原与马的描绘,不仅烘托了草原小说的特定环境氛围,也表达了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波澜壮阔的感情。
      浪漫主义返回自然的小说,有时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张承志不断选择人与自然对立、对抗的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凭着心中的信念与执著,战胜了大自然,成为生活中的强者。郊远荒凉的自然因为人的介入,也显出了生机。小说《大坂》中的大坂本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因为主人公要翻越大坂才能回家看望流产病危的妻子,大坂便被赋予了一种阻挡、障碍的意义。主人公坚守一个信念:“一步的勇敢,一次男性的证明,背后深埋着多少难言的牺牲呐。”⑦这是凭信仰和亲情的鼓舞在向大自然设置的极限挑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把大坂踩在了脚下。同样,在小说《北方的河》中,主人公为了征服自然,毅然向他人认为不可行的黄河跃去,忍受着黄河水的莽莽波浪,忍受着双臂三角肌的疼痛,横渡了北方最伟大的河――黄河。自然超越了它原本的存在意义,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人与自然的较量当中,人与自然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了审美意义的和谐。
      张承志笔下的自然景观,不再是故事情节的单一背景,而主要表现了自然富于人性、人情的一面。同样,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自然景物和生存情境的描写也是内在化的,指涉的常常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的主体精神,把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象征来歌颂、抒发,实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回归自然的特点。
      
      二、向往神秘,追求神奇的景观
      
      浪漫主义小说渴求神奇,他们总是希望能在作品中展现奇异的景观,为读者描述一个他们未曾经历的神秘的世界,带领他们进行思想的遨游。陈国恩曾说:“神秘之所以美,其实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蕴含着可以逗人遐想的品质――无限。浪漫主义者总是把‘美’放在‘真’之上,在浪漫的想象中追求无限的境界。”⑧西方浪漫主义者也认为,“除了神秘的事物外,再没有什么美丽、动人、伟大的东西了。”⑨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也对此兴趣盎然。
      阅读张承志的草原小说,仿佛迎面就能嗅到浓郁的蒙古草原气味。这首先是由荒原、牧场、河流、冬雪、春雨等广袤苍凉的自然环境奠定的;其次,游牧民族的生活历史又积淀着极富色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草原上的牧猎生活,套马、剪鬃、牧羊、挤奶等日常生产劳动是宁静而温馨的,而世代相承的古歌长调、婚丧习俗和常见的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也氤氲着游牧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这对于在大都市或与自然疏离的读者而言,无疑是新奇、独特的景观,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
      草原生活中,自然灾害是常见的,他的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就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了草原恶劣的自然灾害和蒙古族人民坚韧不屈的生活意志。
      此外,蒙古草原欢欣快乐的生产劳动,高亢深沉的蒙古族古歌长调,美丽神奇的传说,以及沿袭久远的民族习性,都很好地表现在了他的另一篇草原气息浓郁的小说《黑骏马》中。小说《黑骏马》以流行在草原上的一首古歌串联结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草原地区的神奇景观与蒙古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让我们看到大草原博大吞吐的包容力。
      张承志的作品以鲜明的草原地域特色,向我们展示了来自草原地区的风情。此外,如郑义的《远村》《老井》的晋地生活特色,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灵魂》的西藏宗教伟大的精神象征,都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异族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生活方式,也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特征。
      
      三、 推崇主观,诚恳地表达思想感情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点,作品蕴涵着一股奔腾不息的激情。他的作品一般很少描绘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人事关系斗争,也很少描绘客观实际的现实生活,他主要把关注点集结在对主人公内心感受的抒发上。他的情感表达方式或是直接外露的表白,或是深沉含蓄的抒情,都是浓郁的、真切的,都以一种激越的旋律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张承志的作品具有很大的抒情性和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多篇草原小说都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草原民歌。这些草原民歌或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或寄托了作者悠远复杂的思想情绪,从而使小说有一种可以深入人心灵深处,抚摩人灵魂的魔力。小说《黑骏马》,就以一首苍凉古朴的草原民歌《刚嘎•哈拉》贯穿,使全篇充溢着悠远缠绵,荡气回肠的音乐美。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大段直抒胸臆的段落,如下面这一段:
      
      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过我永志不忘的美丽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路的大草原。我悄悄地哭了。青绿的草茎和嫩叶上,沾挂着我饱含丰富的、告别昔日的泪珠。我想把已成过去的一切都倾洒于此,然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
      
      读了这样的文字,哪个读者不会为之心灵震颤?类似这样的句子充斥在张承志的作品中,使他的行文始终饱含着浓重的激情。此外,张承志的小说为了达到浓郁的主观抒情效果,有时也改变叙述视角,让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拟叙述,甚至是作品中已经死去的人物。如他的小说《静时》就取一个死去的女知青的主观视角,使作品充溢着一股情感的激流。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浪漫主义小说在主观抒情时,较之以往,具有更多的理性克制精神。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上山下乡,使广大知青以为祖国献身的狂热走向了最贫瘠的地方,但纯洁的乌托邦之梦很快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因此,在他们表现自我的作品时,充满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和自我体验,充满了更多的理性反思精神。张承志的作品《老桥》就表现了这种意识:“文革”期间,四个知识青年逃到了山里,伴随着山里朴拙的老桥,他们度过了一段青春昂扬,理想崇高的日子,并约定十年后再回这里聚会。十年后,其中三个人的价值观却发生了很大的偏离,产生了复杂矛盾的心态。正如张承志所说的,“尽管它是老的,坍塌了一块桥板,散乱着几堆兽粪。它毕竟是桥,是联系着山和水、过去和未来的桥。它是我们重新开始热烈追求的起点”[11]。这种心态使当代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显得更为深沉,凝重。
      
      四、 讴歌理想,追求新的精神高度
      
      浪漫主义作家要求否定和改造现实,不断追求新的精神高度,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一般是朦胧的,是让人全力以赴地追逐与歌颂的美的象征。
      张承志从一九七八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近来的创作,小说的浪漫主义基调越来越高。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严峻的生活画面和艰辛的生产劳动,但他始终对处在困难生活中的人们具有的难能可贵的生活热情和探索精神进行了直接、间接的讴歌,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那种百折不回的男子汉式的激情和九死不悔的对理想的执著。
      《北方的河》就是他不甘平庸的告白。正如题记中所说的:“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12]作品通过对北方几条河流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硬汉青年的人生探求历程,以及一代青年面对世界奋斗与追求的足迹。“北方的河”成为主人公的奋斗之魂,是他旺盛生命力量的源泉。
      张承志的浪漫主义追求,表现在他笔下理想人格的塑造上。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大多是时代前进“大写的人”,他们健康刚劲,充满理想,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他们在对生活的抗争上毫不妥协,在追求人生的最佳位置上勇敢坚毅。此外,张承志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塑造那类执著追求人生真谛,精神不断升华的人物。他的小说《绿夜》也是一篇以对理想不懈追求为内容的佳作。故事的主人公“他”八年前曾到内蒙草原插队生活六年,与这里的草原、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认识了可爱的妹妹小奥云娜。返城以后,城市生活的孤独与隔膜,使他愈发怀念自由宽广的大草原,纯真质朴的蒙古人民和被他称为“欢快的小河”的小奥云娜。但他的回归之日就是美好记忆的破灭之时。“他”失望了,却因此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他悟道:“人就应当这样。哪怕一次次失望。因为生活中确有真正值得记忆和怀念的东西。”[13]也开始更深刻地意识到,人们不应该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而应当让那种过于纯洁的梦永远萦绕心头,抓住生活中那瞬间的美。张承志就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勇于追求新的精神高度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他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但当代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当代浪漫主义小说作家,大多经历了“文革”时期狂热的政治理想信仰的失落,使这一时期表达理想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显示出更多的历史重负。
      张承志的创作起步于草原题材,他最具有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作品也主要表现在他的草原系列小说中,他“从草原和黄土地生活中汲取激情,对青春岁月保留着铭心刻骨的记忆,永不疲倦地寻找着精神家园,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无限的理想主义。他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14]。有论者曾这样评价道:“张承志把《黑骏马》《北方的河》献给读者,意味着浪漫文学的成熟宣言。”[15]在草原题材之后,张承志还陆续创作了一批作品,如《黄泥小屋》《九座宫殿》《黑山羊谣》《错开的花》以及《金牧场》和《心灵史》等,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文学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和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宗教浪漫的倾向。
      其实,作为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取向,文学创作的一种根本方法,浪漫主义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这不仅是因为,浪漫主义文学在深入人的灵魂世界,抚慰人的心灵方面,有着现实主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是因为它是人类表达自由和理想的一种最为高贵的精神承诺。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李 华,文学硕士,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施新佳,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①⑧⑨[14] 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298页,第287页,第286页,第298页。
      ② 张承志:《语言憧憬》,《荒芜英雄路》[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③④⑤⑥⑦⑩[13] 张 鑫:《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张承志代表作》[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第107页、第184页、第242页、第139页、第243页、第108页。
      [11] 张承志:《我的桥》,《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23页。
      [12] 张承志:《北方的河》[M],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1页。
      [15] 张法:《远与近,奇与正》[J],《批评家》1986(5)。

    相关热词搜索:浪漫主义坚守草原当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