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明末清初常州恽寿平诗歌创作简论]恽寿平字画拍卖价格

    [明末清初常州恽寿平诗歌创作简论]恽寿平字画拍卖价格

    时间:2019-02-11 05:4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作为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在诗歌创作上亦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感时抒怀、思亲怀友、写景绘物和题画诗四类。从创作风格看,寿平的诗有一种悲凉衰飒之气。同时,将复杂的情感寄托于有限的文字中,追求一种幽深缥缈的意境。此外,亦有一些豪宕激越之作。
      关键词:恽寿平 诗歌 主题 风格
      
      恽寿平(1633~1690),江苏毗陵(今常州)人。初名格,字寿平,别号南田。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作为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的画得到后人高度赞赏,当今亦有不少人研究他的绘画作品。但其诗歌创作,学界如今甚少有人专门关注。而事实上,正如庄嵋生所说:“吾爱南田客,吐词比瑚琏。文选理精熟,谪仙分气焰。托讽多微辞,洁身竟无染。可惜盛名下,诗为丹青掩”。恽寿平的诗歌创作有着很高的成就,只可惜他的画作过于光芒四射,将其诗歌的亮丽掩盖了。而在恽寿平的那个年代,他的诗歌也曾得到当时文人的高度赞赏。《清诗别裁》沈德潜云:“南田工画,山水花卉兼擅,比之天仙化人。诗亦超逸,昆陵六逸,以南田为上”。恽寿平的诗歌创作当是清初“毗陵六逸”(“毗陵六逸”指清初常州地区诗人恽寿平、杨宗发、胡香昊、陈炼、唐恽宸和董大伦等六人)中最为出色的。
      恽寿平一生诗作甚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未能流传下来。康熙五十六年(1717),诗人徐永宣、庄令舆选毗陵六逸的诗编为《毗陵六逸诗钞》,其中《南田诗钞》五卷,刻印诗四百二十九首。由于寿平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受到朝廷文网的压力,选诗中遗漏许多佳作。至道光十年(1830),宿迁王氏编《国初十大家诗钞》,内有《南田诗》五卷。随着朝廷文网渐弛,道光24年(1844)海昌蒋光煦搜罗遗佚,在《毗陵六逸诗钞》之《南田诗钞》的基础上,增辑南田诗文,题为《瓯香馆集》,辑录在《别下斋丛书》中。《瓯香馆集》共十二卷,其中卷十一、卷十二为画跋,卷末附有补遗诗一卷,补遗跋一卷,附录诗一卷,附录评一卷,共收录南田诗一千二百多首,未收录南田的词、楹联和书札。而后的周松烟所辑的《肥砚斋恽帖》中有恽南田诗稿一百七十二首,都为《瓯香馆集》中所没有的,其佚诗还不止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未得留世。2009年秦耕海搜集梳理寿平先生画册、书籍、碑帖、墨迹等有关资料,并与《南田诗钞》《瓯香馆集》校对从未出版的诗词文、书札、画论及楹联等,编辑《恽南田文集》,为寿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海昌蒋氏《瓯香馆集》为底本,对恽寿平诗歌创作从内容上加以梳理,并以此分析其风格特色,希冀此种探讨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明末清初这一特定时期文人的文化心理,同时有助于拓展古代江南诗歌研究的领域。
      
      一、恽寿平诗歌创作主要内容
      
      恽寿平创作以诗为主,词数量有限。寿平诗歌体裁多样,古体诗、律诗、绝句均有创作,但最擅长古体诗创作。古体诗便于叙事抒情,最能反映现实,披露胸怀。寿平的五言古体诗典重古雅,很有魏晋风范。七言古体诗则写得流荡奔放,最能反映现实。从《瓯香馆集》看,这样一些“感慨系之”的古体诗,多属南田早年之作,中年以后的存下来就较少了。寿平五律和七律,很少是单纯的写景咏物,大多是缘物寄情,借景抒情,风格近于杜甫。就题材范围而言,寿平诗歌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感时抒怀之作
      恽寿平诗歌中既有亡国之痛的呐喊、悲吟,也有自身飘零身世的抒发、排遣。寿平在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故国沦陷的悲苦时,就已迎来了在异族铁血统治下的屈辱人生。他将亡国之恨以及对统治阶层的抨击、对百姓的同情倾注于笔端。但囿于时局,特别是清初文网严密,其对满清统治的不满多是隐晦的,内敛的,如《见鹤》《画江山》《岁晚从家君诸禅侣登琴台》等,其中一首七绝《紫塞》写道:
      紫塞吹笳人未还,春华落尽穆陵关。鹧鸪不管兴亡恨,只向帘前唤故山。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哀悼。前两句是写在边塞作战的战士一去不返的悲壮场面,暗示着江山易主。后两句无疑受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的影响,但又反用其意。商女是“不知”亡国之恨,因此还在唱着靡靡之音;鹧鸪却是“不管”国家的兴亡,只是尽情地呼唤,想要唤回“故山”。鸟兽犹知“故山”的重要,人之故国之情又何以堪?
      相比亡国之痛的痛彻心扉,恽寿平的身世之感则显得缠绵悱恻。从孙恽鹤生《南田翁家传》中评论寿平诗歌中“涉于身世之感”的作品“悲凉衰飒,托寄遥渺,意致深长,有未易为外人道者”。的确,恽寿平的诗歌有对早年浴血奋战清兵的追忆,如七言绝句《送吴子入闽因忆游》:
      黄华城曲吊残晖,阴火犹闻照铁衣。青草不生洲上路,鹧鸪还傍战场飞。
      黄华、大洲,皆昔时屯兵处。到了闽地,少年时期领兵笑傲沙场的景象不由涌入脑海。十六岁时,夕阳下寸草不生的战场是寿平今生永远的痛!正是在那战场上,寿平失去了最后抵抗异族的可能,也正是在那战场上,寿平失去了至亲的一双兄弟。还有什么比重游这样的“战场”更令人心伤神离的呢?
      不论是亡国之痛,还是身世之感,寿平的诗作留给大家最深印象就是情真意切!难怪同时代的好友顾祖禹说:“此真叔子独至之诗,而非随声附响,自弃性情,强为�笑者矣。”
      
      (二)思亲怀友之作
      思亲怀友是寿平诗作的一大题材。寿平侍父极孝,对亲人以诚相待。如《送家含万叔入洛阳》是寿平送十四叔恽于迈去洛阳的临别之作,饱含诗人的不舍与眷恋:“故乡常相依,异乡常相违。鸿雁过前除,凄凄向我悲。”在十四叔从闵地还家后,寿平难掩心头的喜悦,一连写了五首律诗,题为《十四叔父自闽还吴相见狂喜兼闻近事感叹有作》。除亲人外,寿平诗作中亦有许多与朋友的酬唱应答之作,数量较之思亲诗更多。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王时敏逝世,南田十分悲痛,一连写了《哭王奉常烟客先生》七绝二十四首,从人品、才艺、节气等方面对王时敏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寿平与王翠的感情最深,在诸多朋友中赠送王翠的诗作最多。
      王晕(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以虞山别名乌目山而自称“乌目山人”,被后人称为“画圣”的清初大画家。恽寿平的诗作中有多首赠王石谷的诗歌,如《寄虞山王石谷》、《送王郎还琴川》、《赠乌目王山人》等。同时,亦有记载与王石谷儿子、弟子交往的诗作,如《同石谷子修龄翁过朱子山池》、《赠王郎弟子杨子鹤》,等等。由此可见寿平与石谷的情感非同一般,寿平去世时,家贫不能举丧,石谷亦出资鼎力相助,不枉寿平在世时一番深情厚谊。
      与感时抒怀之作相比,思亲怀友之作多了一分与亲友相处时的温馨甜蜜,少了一分壮志难酬的哀痛自责;多了一分思亲念友时的凄清,少了一分国破家亡时的伤痛。如《赠汤公牧》一诗中的“酒酣欲狂舞,笑脱头上巾。当其快意时,浩歌动秋曼”。寿平的同时代朋友顾祖禹曾刻画寿平说:“叔子言貌恂恂,与人接恒简静不发一语”,寿平是一个寡言少语之人,但从上诗看,寿平与朋友相处时,竟能酒醉至“狂舞”,并将头巾都脱 去,与朋友相处时的放松、快意可见一斑。再看一首《送王郎还琴川》:
      海云沉山云不飞,吴川落月霜满衣。折残桂枝怨秋冷,葛屡山人归未归。锦衾宵寒崇简湿,茭芦雪浦飞鸿人。芙蓉渡口饮君酒,鲤鱼风起秋涛急。吴娥坐鼓�花楫,满船都载丹枫叶。
      寿平以“云不飞”、“霜满衣”和“怨秋冷”点出自己未能如愿见到石谷的伤心,以“锦衾寒”表达诗人对石谷整夜的思念之情,即使“锦衾”也难挡两人无法见面而带来的阵阵寒意。而“秋涛急”与“丹枫叶”既点出了两人分别是在秋天,也以秋的萧瑟悲凉抒发诗人离别的浓浓悲伤之情。全诗不见一个“别”字,却将“别情”彰显得淋漓透彻,由此可见诗人的别具匠心之处。
      
      (三)写景绘物之作
      作为一个诗人与画家,寿平不缺少发现自然美的眼睛。他对山水的钟情,对花卉草木的爱恋除用画笔表达外,亦用诗句加以咏叹,大自然中具有美的事物似乎都可以进入他的诗作中:《观潮》《墨雨》《越山》是对奇山异水的赞叹;《荷花》《绿蕉》《桃花》是寿平对他画笔下的常客的歌咏;而《墨菜》《瓜豆》《青菜》则将一向难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进行了雅化“改造”;其余如《赠鹤》《罂栗》《金鱼》等亦是诗作中不多见的。
      纵览此类诗作,我们发现诗人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而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在赋予事物以诗意的同时,抒发诗人的“幽思”。例如《腊梅天竹大叶松》二首:
      幽淡原真性,孤标不受怜。溪山吾友在,相对送残年。
      总是姻霞伴,深知天地寒。青灯吾共汝,同向雪中看。
      梅、竹、松历来被人们视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岁寒中同生,为古今文人所敬仰。在这两首诗中,寿平既以梅竹松的幽淡、孤傲、耐寒自喻,又以“岁寒三友”之间的友情歌颂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情意,如“岁寒三友”一般与朋友一起送残年,一起守着青灯看雪。需要指出的是,枯木竹石、松柏荷菊,不仅是寿平喜爱吟诗歌咏的对象,而且也是寿平入画的传统题材,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诗人自身的风骨,所谓“可怜劲节无人赏,只有秋空明月知”(《月下竹》)。花卉草木凝结着寿平对大自然的爱,也饱含着寿平对人世的喜怒哀乐。正如姚绥仲所云:“正叔出处,绝似无本。而诗故与月泉吟社相类,其咏梅曰:‘可怜雪霰相摧急,才到春风已白头’,可想见其憔悴枯槁已,乃骨性殊傲。昨过吴门,见所画松,题曰:‘松老不修容,任百卉颠倒太虚。’亦不借韵於风烟云月。不独诗画传世,其位置亦不在王冕、沈周下”。
      
      (四)题画诗
      恽寿平诗作从数量上看,题画诗居首。道光二十四年(1844)海昌蒋光煦编辑的《瓯香馆集》共有诗歌一千二百余首,其中,从题目可以明确是题画诗的共有四百一十八首,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寿平的题画诗历来备受瞩目,清嘉庆间虞山张海鹏编《借月山房汇钞》时就选寿平的题画诗四十四首编为《题画诗》。以《瓯香馆集》中现存的四百余首题画诗而言,其体裁大多为绝句和律诗,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山水题画诗。如《自题山水》三首、《江山图》、《秋日在静啸轩写高山图》等。二是花卉题画诗。如《题松兰》《菊》《画竹》《题石谷画看梅图》等等。三是隐逸求仙题画诗。寿平受道教思想的熏陶,隐逸与仙化均是其追求的目标。《三薇图》《柳溪渔隐图》《清溪钓隐图赠三萝曹子》三首均是对隐逸生活的写照;《仙山图曲》《仙人谣》《仙山图》等则表现了寿平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仙化的希冀。
      从体裁看,寿平题画诗以七绝为主。《瓯香馆集・凡例》中评价说:“然题画小诗本多信笔,非大家名家存稿、专论、格律者比。”我们认为此话有欠周全。诚然,寿平诗作以古体诗成就最高,但其题画诗也不容小视。一者,其数量巨大,在中国古代题画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正如蔡星仪所说:“至于绝句,多为题画之作,但写得隽永秀雅,超脱飘逸,在同时代的题画诗中卓然独立”;二者,寿平题画诗与其画作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彼此水乳交融。要懂其画,必先读其诗。钱饮光曾言:“南田题画云:笔端点点,俱通元气。又云:十指以外,化工俱为长物。是其意匠惨澹,可谓良工心苦矣。盖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彼夫庭可以搏鼠者,恶能与我歌哉。故知南田画者,当读南田之诗”。的确,其题画诗的价值不仅在诗作本身的价值,它对人们了解寿平的画作、思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恽寿平诗歌创作风格与成就
      
      寿平一生历经坎坷,饱尝国仇家恨。不论是早岁的驰骋沙场,还是中年的卖画求生,命运之神带给寿平的无疑是悲多于喜,愁多于乐。因而,不论是感时抒怀还是思亲怀友,寿平的诗均有一种悲凉衰飒之气,此是寿平诗作的一大风格。悲凉衰飒之气往往与秋天、秋景相联系,“悲秋”是文学永远的主题。看一首寿平的五律《秋声》:
      一寒天地寂,群动与谁争。骤若兼风雨,来如卷甲兵。沸空宵转怒,扫影晓还惊。愁客西窗里,能催白发生。
      前四句诗人写了秋天来临的迅速,后四句则转为秋天的愁绪,以“白发生”将全诗的悲凉氛围推向高潮。
      不仅秋天使人哀愁,春天也能催人愁思,寿平的《春愁》一诗使人读后惆怅不已:
      南浦草连天,春声到杜鹃。花含故宫雨,柳带六朝烟。唇气方连粤,江云不到燕。如何此时梦,零落满吴川。
      我们在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领略到“匆匆春又归去”的无奈,以及对国事既热烈期待又不敢期待的迷惘、焦灼、愤怒、悲哀的矛盾心理。对辛弃疾来说,国事还是有一丝希望的,毕竟半边江山还在。因此,这种悲哀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愤怒南宋政权的不思进取、懦弱无能。而对寿平来说,国家早已破灭,故国只有午夜梦中方可寻觅了,因此在这首《春愁》中我们看到的是满目的哀愁,“花含故宫雨,柳带六朝烟”,一草一木,无不引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份思愁通过花草、烟雨、江云传递给读者,一直弥漫到梦境中去。
      寿平在《瓯香馆集・题跋》中说:“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诗意须极缥缈,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因此寿平的诗,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怀,均强调以情感人。而将复杂的情感寄托于有限的文字中,追求一种幽深缥缈的意境,则是寿平诗作的另一个风格特点。形成这一风格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清廷的文字狱迫使文人,尤其是由明入清的遗民,将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不满情绪化为诗中幽深缥缈的意境,以此适应当时的政治氛围。二是寿平个性深沉内向,一贯不愿过分展露自己的才华,“言貌恂恂,与人接,恒简静不发一语”(《瓯香馆集・原序》),他不轻易向人出示自己的诗,“姓名惊客问,诗句畏人知”(《自叹示同好》)。正是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导致寿平诗作“如大海苍茫,乍看水天一色,细察则变幻无尽;又如深山云岚,远眺不辨明晦,近观则万物豁然”。借景抒情的写景绘物之作自是具有一种含蓄的美,而最能体现幽深缥缈风格的则是寿平的古体诗。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九日寿平夜客寓杭州,作《古意十六首》,其一:
      高冠不复暖,久客无完裾。悲风缘隙来,阴气惨不舒。日夕望大江,谁能脂我车。富贵于我贱,贫贱于我贵。硅组何敢爱,沟壑何敢讳。椒薰昔所佩,缨缕今所畏。无裳岂忘寒,长饥岂忘味。安得樽桑晖,冰苕作春气。
      本诗开头两句表面似乎写了羁旅之愁:长久在外。客寓杭州,连一完整的裙裾都没有。但实际却是写了入清后的悲凉。紧接着以“悲风”、“阴气”形容清廷对汉人的严酷迫害。“日夕望大江,谁能脂我车”一句则写出了诗人反清复明的愿望。“富贵于我贱,贫贱于我贵”则是本诗的中心句,它既是传统文人安贫乐道思想的体现,也是作者宁可贫苦度日也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心声的呐喊。“�组”指玉圭与印绶,引申为爵位、官职。寿平继承父兄之志,不愿在清廷做官。“椒薰昔所佩,缨绥今所畏”一句中,“椒薰”指香草,“缨绥”指冠带与冠饰,此处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作者在此句中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明朝生活的向往,对清朝生活的畏惧、痛恨。最后四句则表达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明朝的思想,以及盼望着反清复明日子的到来。本诗以隐讳的字词曲折地表达作者反清复明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寿平诗寄托幽眇、意致深长的特点。这组诗中的其余十五首,亦有此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寿平诗歌并不一味都追求幽深缥缈风格,亦有一些豪宕激越之作。顾祖禹说:“乃读叔子诗,忽焉使人凄其流涕,忽焉使人怒发上指。正如易水一歌,商征乍更,喜怒顿异者。”这些“使人怒发上指”的诗歌同样极具感染力,如《杂感》十二首,《后杂感》八首,其中“朝生当暮死,不待岁去除”(《杂感》)、“衰门亲旧绝,失路友朋讥”(《后杂感》)当可见诗人在“言貌恂恂”的外表下亦有慷慨激昂的一面。
      恽寿平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化人物,在其身上既可见作为反清志士的一分孤傲和坚守,又可见作为传统文人的一分尴尬与无奈。而诗歌,正是其心路历程的直接反映,也是时代思潮的有力折射。

    相关热词搜索:明末清初常州诗歌创作恽寿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