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诗经 关雎【从生态翻译视角看《周南.关雎》中“君子”的翻译】

    诗经 关雎【从生态翻译视角看《周南.关雎》中“君子”的翻译】

    时间:2019-02-12 05:45: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传统视域下的《诗经》学研究还留下许多难解之谜,比如,诗旨的模糊、文字训释的模糊等。生态翻译视角的解读与翻译可能通过解构《诗经》原文的生态结构,使原来的诗篇题旨或文字的含义明朗起来。本文以《关雎》中“君子”的翻译为例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探。
      关键词:生态翻译 《诗经》 君子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翻译分支学科,正伴随着另一些研究文学的生态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翻译学界崛起。为传统视域下《诗经》学研究还留下的许多难解之谜,比如,诗旨的模糊、文字训释的模糊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与翻译视角,有望通过解构《诗经》原文的生态结构,使原来的诗篇题旨或文字的含义明朗起来。
      一、文学生态批评与《诗经》生态批评
      当前在文学批评领域内十分活跃的生态批评,按照国内外学者已经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指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对文学现象进行批评性解读和阐释。王宁教授根据美国的生态批评家彻里尔•格罗特菲尔蒂(Cheryll Glotfelty)对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得出这一结论:生态批评或文学的生态研究所指向的就是以生态环境为题材的写作①。《诗经》尽管不是着意去描写生态环境,或者揭示环境问题,但是《诗经》确是先民依托自然环境,字里行间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流露,处处表现出《诗经》时代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诗经》的创作是当之无愧的生态写作。《诗经》研究史上对许多诗篇的种种曲解和误读,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我们研究的视角背离了它产生的生态背景与文化土壤。单就对《风》诗的认识而言,就走过了太多的曲折:经学史阶段多注重诗歌的教化讽谏作用,对诗的阐释常偏离诗本义。20世纪初直到80年代之前,受歌谣运动以及学术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论的影响,《风》诗研究却也因为被剥离了产生它的文化土壤而再度受到误读;在此期间,虽有闻一多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宝贵的成绩。然而在80年代以后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兴盛一时,但终究也走得太偏②。还有20世纪的民歌说与非民歌说之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对《风》诗的性质是什么,最终也没有给出明朗的答案。
      二、《关雎》中“君子”的生态翻译
      由于传统视域下《诗经》的解读方法的局限,使我们直到今天面对很多诗篇题旨、文字训释等诸多问题时依然无所适从。而新时期生态翻译学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翻译视角与途径。那么,何谓“生态翻译”?王宁教授指出:所谓生态翻译也就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拟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依循原作固有的生态结构来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它既不片面地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对一味追求对原文的被动的“忠实”起到抑制的作用。③此处以《关雎》中“君子”的翻译来探讨。《周南•关雎》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面选取几个译者对“君子好逑”一句的译文:
       译者 译文
       James legge(理雅各)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Arthur Waley(韦利) Fit bride for our lord..
       C.F.R. Allen(阿联璧) For our prince’s modest and virtuous bride.
       Bernhard Karlgren(高本汉) She is a good mate for the lord.
       许渊冲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辜正坤 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诗经》中“君子”一词用得很多,尤其在《风》诗中最多。在上例中,理雅各和阿联璧译为“prince”(王子);韦利和高本汉译为“lord”(君主、贵族、领主);辜正坤译为“gentleman”(绅士、先生);许渊冲译为“young man”(年轻人、小伙子)。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理雅各、阿联璧、高本汉和韦利翻译的“君子”的地位当是宗主或王室;辜正坤把他降到了“士”级,但也在贵族范围;只有许渊冲把他当做平民来看待,他的理由是贵族不会到河边来采荇菜④。那么,此处“君子”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到底贵族会不会来河边采集荇菜?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诗经》时代,什么人才称得上是“君子”?二是在《诗经》时代,什么阶层的人才会到河边来采集荇菜。这还得返回到此诗产生的原生态背景中去调查。
      周人灭商建周之后,确立敬德与重农为立国的两大主导思想。在德方面,“为贵族确立的贵族风范的代表,便是所谓的‘君子’形象,这是周代贵族的理想和人格典范。这种人格典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的‘德’(道德模范追求)和外在的‘威仪’(外在的形象塑造)。”⑤比如,《小雅•鹿鸣》中有“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南山有台》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乐只君子,德音是茂”的描述。这两首诗几乎从不同层次为“君子”确立了道德言行与理想的范式。《诗经》中类似这样对“君子”道德规范的描述比比皆是,将“君子”的品德形象打造得已经近乎完美。从内在的“德”来讲,平民可否做一个有德的“君子”?据周代的宗法制度来看,《南山有台》中对于君子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周人对“君子”的要求还有外在“威仪”的塑造,这些外在“威仪”的塑造往往同外在的物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物质条件包括“君子”的服饰、乘坐的车马、使用的器具(如,酒器)等。仅以服饰为例来说明,《秦风•终南》写道:“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锦是周代的一种高级丝织品。《卫风•淇奥》写道:“有匪君子,充耳 莹,会弁如星。”充耳也叫“ ”,是玉石做的一种耳部装饰物;弁,是用鹿皮或韦皮等做成的帽子。这两例都是从服饰盛赞其仪容之美。《豳风•九 》《小雅•采芑》《大雅•韩奕》《周颂•丝衣》等,都是在借衣服赞人。类似的例子在《诗经》中举不胜举,从外在“威仪”要达到的条件,恐怕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做到的。
      那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贵族有没有可能来河边参加类似采摘荇菜之类的劳动呢?首先,从《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地理和居住条件。当时的地理条件是多河流湖泊,人们居住的地方多选择在四周有水的水中高地州(同“洲”)、丘等地,因而古书中有许多以丘、州为名的地名。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周时户制“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用“州”划分行政区域,显然也是由自然地理的区域分割而定的。《周礼•小司徒》又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总之,“无论是丘、州之类的地名,还是以州、丘为单位的区域划分,都反映了上古时代水居洲处的人类生存环境。”⑥因此,《关雎》中所描绘的“在河之洲”的“洲”本身很可能就是诗中“君子”与“淑女”他们所在的居住之地,即使站在家门口,“君子”也是可以看见“淑女”在采摘荇菜的。劳动中的年轻女子,在崇尚美德的西周时的“君子”眼里,越发显得妩媚动人,因而突发感慨,情不自禁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符合当时彼情彼景的。正如廖群先生所说的:“就这样,无论是男性的温厚,还是女子的贤淑,都在‘君子’这里汇合了。它们与‘君子’的声声呼唤一道,共同托出了《诗经》所崇尚的人格范型,实际上也就是托出了周人的审美理想。”⑦退一步讲,即使不是在家门口看到的“淑女”,那有没有可能是“君子”在劳动的同时看到的呢?回答是有可能。周代是一个崇尚农业的社会,即使是贵族,每年也要定期到田野参加劳动,连天子也不例外,一直到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每年举行“农桑节”的习俗,以表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周颂》中的《噫嘻》就是在播种之前,成王率众祈求上苍赐予丰年的祈祷仪式;《载芟》就是描写田主贵族带领全家与农民们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的情景。
      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来看,“君子”还真不是普通的农家小子,但许渊冲先生译的“young man”倒也没有错,因为无论贵族也好,平民也罢,称其“young man”都是可以的,这反而是在无法确定“君子”身份的情况下的一种很智慧的选择。倒是理雅各、韦利他们译作“prince”、“lord”反而把“君子”的范围局限得太小了;而辜正坤的选择相对中肯一些。
      三、结语
      生态翻译要考虑到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译者要在合理解构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相对的创造性,阅读和理解原文,据原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有限的创造。正如《关雎》中“君子”的翻译,他是平民还是贵族,是王族还是士族,都不是凭译者的主观想象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对原文生态结构的合理解构之后所做出的选择。
      
      ①③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
      ② 黄冬珍《风》诗艺术特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1.
      ④ 许渊冲.中国可算世界一流[J].中国外语,2006(5):70―72.
      ⑤ 李金华.《诗经》的史料价值[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124―128.
      ⑥ 刘毓庆.《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7―112.
      ⑦ 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212.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翻译视角君子生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