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谈新译《大卫・考坡菲》]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谈新译《大卫・考坡菲》]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时间:2019-02-13 05:44: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狄更斯自己说过:“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考坡菲》。”如果我们从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深度和艺术成就来看,这确是狄更斯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有人简单地把这部书归结为自传或“自传体的变种”(苏联英国文学史家阿尼克斯特在其编著的《英国文学史纲》中就持此说),则不免又失之偏颇,贬低了这部作品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这部作品不仅是狄更斯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产物,而且它的思想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了当时英国的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司法和政治制度的一些症结,可说是在英国史上号称盛世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情况的实录。狄更斯在酝酿这部作品时,的确曾打算写一部自传性的作品,但写了一部分后,他感到无法把广阔的社会现实容纳进去,因此改弦易辙,写成了一部虚构的传记体小说,以间接的形式大量表露其童年生活的不幸,而其中绝大部分情节,是由艺术的虚构所成。
      《大卫・考坡菲》在我国已有多种译本,就我所见,最早有林纾的译本,以后又有董秋斯、许天虹、林汉达等译本,它们各有长处。近出张谷若的最新译本《大卫・考坡菲》,无论从对原文的理解、风格的表达还是文字的流畅和典雅来看,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水平,应该说这是目前狄更斯这一名著的最佳译本。它既不是信笔而译意,也不是着眼于逐字逐句的对译,而是在深入领悟原书之奥秘和作家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用优美、得体的文字从原文译过来,因此,译文往往能保持狄更斯创作中独特地运用形象思维的特色。如第五十五章的原文标题是Tempest(一般译作《暴风雨》),而张先生则根据全章内容概括而精当地译作《暴风疾雨,惊涛骇浪》。对比原文,不难看出狄更斯用浓墨重彩描绘暴风雨侵袭前的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色和风云变幻的场景,结构紧凑,文字铿锵有力,而译者能以简洁道劲的文字来表达,富有音乐旋律,充分表达了狄更斯忽而沉潜,忽而飘逸,笔力恣肆的风格。由此也可见出译者揣摩原作和译述时的苦心孤诣。
      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哈代作品脍炙人口,咸皆称赏,可是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与狄更斯不尽相同,前者缜密、严峻,后者粗犷、幽默,如果用同一笔调来翻译哈代和狄更斯这两位大家的作品,就会湮没这两位名家各自独特的风格。这决不是弄懂文字就能翻译的,必须事先经过一番周密的推敲才行。张先生在译述狄更斯这部名作时,的确能做到深琢细磨,别具一格,即使在一部作品中,翻译时也力求注意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语言,务必用适合的文体译出,不是千篇一律,因此有时平易朴实、有时幽默轻松、有时鬯达明丽、有时则端庄深沉而别有韵致。如书中有位怀才不遇的米考伯先生好卖弄文才,因此在译他的信时则采用比较古板的文字,一则可以寓谐于庄,另则更能依照文意表露米考伯的个性。狄更斯模拟人物身份的挥洒自如的文笔,由译者用恰如其分、精心构撰的道地中文译出,尽量吻合原文的语气,可谓旗鼓相当,相得益彰。和上述同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兹不赘引。
      狄更斯在作品中喜欢旁征博引,涉及面很广,一般读者不易理解。对此,张译本在脚注中较详尽地对一些理解作品有关的重要人地名、典故、民间习俗、典章制度、成语、谚语和难以理解的寓意等加以诠释,颇便读者。
      当然,本书亦非尽善尽美,如书中有些译名的字形就值得斟酌。书中译名所采用的字在中文中不大用作姓名,容易和前后的字串读在一起而生歧义,并且有些译名的发音和原文也有一定距离,如坡勾堤(Peggotty),周阑(Joram),提费(Tiffey),批治(Pidger),道对(Doady),破费先生(Mr.Copperfull)和诺锐直(Norwich)(地名)。此外,书名“DavidCopper-field”以前的译本和英国文学史的中译本通常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似仍可沿用,似没有必要另立新名。
      
      (《大卫・考坡菲》,张谷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第一版,上册2.05元,下册2.20元)

    相关热词搜索:大卫谈新译考坡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