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浅谈韩非思想的基点|韩非的思想主张

    浅谈韩非思想的基点|韩非的思想主张

    时间:2019-02-14 05:30: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法家思想曾一度在中国社会思想历史上独领风骚,韩非,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但后世关注最多的是其法制思想,而忽略了其思想的基点。本文笔者通过对韩非思想基点的分析和叙述,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旨在从源起之处研究韩非思想。
      关键词:韩非;基点;性恶论;社会秩序
      
      一、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点――性恶论
      关于人性的思考,是对于社会秩序思考的出发点,介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判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而韩非的法家思想的基点之一就是人性本恶。
      具体说来,韩非的人性观受其师荀况的影响。荀子在《性恶》一篇的开头就说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荀子承认人的理性,更注重教育和学习,认为可以靠后天的熏染使人们养成遵守规则、服从秩序的习惯,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但是韩非却将性恶论绝对化了,他的这种人性论认为人不仅是趋利避害的 ,“安利者就之 ,危害者去之 ”(《韩非子 .奸劫弑臣》),而且更是白为的 ,人都有自私自利的“自为心 ” ,同时在他眼中,人只有自私,并无仁义可言,更不用教之以理。《难二》篇中记载:“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无论父子、夫妻、主仆、君臣都只有利害,别无其他。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只表现人性可恶的一面。
      韩非这种人性观影响了他的价值观。人性险恶,只会自私自利,这就势必有所冲突,然后相争,引起混乱,为了使人人能如愿地各为其利,就需要有一套办法,有系统地维护共同利益。这种思想就超越了利益而成为价值之所在 ,韩非认为人心险恶,只有法才可以治民,法的价值远远超越人民的生命,为了护法,一切都可以牺牲,宁可饿死饥民也不毁法致乱。另外,护法的目的在于富国。法只是富国的一种手段,其他一切可使国家富强的办法,韩非都认为是有价值的,应该加以宣扬和实施,韩非的人性观可以说是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前提 ,是韩非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点和依据。
      二、韩非思想的客观现实基点――混乱的社会秩序
      这里所说的现实社会秩序,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混乱,当时正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风云变化,进入公元前四世纪,社会更加混乱,魏取楚之鲁阳、秦之河西,秦又败魏于石门,接着又败魏于少梁,魏迁都大梁。战国中期,形成了西秦东齐南楚中魏的格局。这些变换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更不止如此,变化是一个接着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层出不穷。在这个秩序混乱的年代里,人心的一切堤岸都在利益的冲击下近于崩溃,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无秩序的社会,必然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至此,韩非在《南面》中讨论说,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守旧,必须发生改变,“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策而御悍马,此不智之患也。”,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韩非的理想是人人守法,而不像儒家的人人行善,可以认为他的这种思想是一种实用的功利主义而不是永恒的理想主义,“力多则人朝,力少则朝于人”,为了这种自强和自尊,韩非思想强调强化外在法律的约束和管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治理上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他抛开人类天真和直率,只问结果不问动机,他蔑视没有功利和实用性的理想主义,这一点在“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是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下,韩非不关心人的终极理想和精神超越,不注重历史和理性的价值与依据,而转而关注思想如何“物化”为可以操作和实现的技术和制度,这是解决现实社会秩序混乱状况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成为韩非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点。
      三、二基点的内在联系分析――社会混乱源于人性恶的本质
      社会的混乱源于人性的淆乱。关于社会秩序的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对人性的探讨。对于这一观点,儒道法三家的思路相同,但是在具体的阐释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与法家在此思想上有相通之处的是道家,在此对于相通之处稍做解释,以利区分理解。道家认为人性在不断变化,同时人性在起源之处是平静而朴素的,但是随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的知识被开发,情欲被激活,人性开始萌生“恶”,于是进入了所谓“顺而不一”的状态。再后来,人们服从秩序,但恶欲不安定,只是处于“安而不顺”的状态,此时人们只好兴治化,崇理性,朴素而纯真的本性就失去了自为的状态而进入了理性与知识约束的时代,但是随着社会的混乱,自然的天性却被现实的利益所遮蔽,和谐的秩序不断堕落,而需要靠外在的管束来维持,这就是道法相通之处,但具体思路却不同。
      法家韩非对此则认为,人性本恶,且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混乱就源于人性恶的本质,他这种对于人性恶的判断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深刻思考,正是在当时无秩序的社会状况下,其从面临的实际出发,承袭了偏向于现实实用的人性恶的说法,并将其绝对化,最终形成了其人性本恶的思想观点,所以其对社会混乱的终极思考就是源于人性恶,而且人的这种人人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本性不会因为教育和学习发生改变,同时,人也不会因为后天的陶冶而养成遵从社会秩序的习惯,成为所谓的道德高尚的君子,认为通过法制、刑律才能治理混乱的社会秩序,管束和威胁人自身,只有从根本上压制人性恶的本质,才能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思想相互连接,二基点内在联系也最终成为促使韩非思想成熟的基奠。
      参考文献
      [1]董琴浅论先秦诸子教育理论中的人性论――对儒家、道家、法家的人性观点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09(4)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J].人民出版杜.1986年版
      [3]姜国柱朱.葵菊.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潘永辉.人性论与社会和谐[J].船山学刊2006(2)
      [5]刘晓珍.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现代德育启示[J].长春工 业大学学报 2005(2) .
      [6]杜毅漫.宋雪莲.自然与自私――道家与法家人性论的比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7]韩非子[M].二十二子本.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张飒,男,198903,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09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相关热词搜索:基点浅谈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