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张利华:中国大学生十年街头卖报第一人_张利华

    张利华:中国大学生十年街头卖报第一人_张利华

    时间:2019-02-25 05:40: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二十年前,被谓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张利华走出象牙塔时踌躇满志。但在追求自我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一路坎坷。从白领职员和政府公务员跌至生活的低谷,他贩过青菜,送过煤球,在看不到希望时甚至试图自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卖起了报纸,这个行当他一干就是十年。如今,用卖报挣得的钱,在城区买下了四百多平米豪宅的张利华依然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在街头卖报,张利华认为劳动最光荣,虽然辛苦,但自由、快乐,这正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张利华的另类选择或许能让我们悟出些什么……
      
      (一)洒脱的代价:自杀的日子曾选在香港回归那一天
      
      1987年9月,毕业于江淮职业大学企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张利华回到家乡安徽省天长县,在叔叔所负责的天长县第三仪表厂销售部工作。张利华的销售业绩很快就遥遥领先,对这个科班出身、相貌英俊的侄子,做厂长的叔叔常常拿他作榜样激励下属员工。
      张利华当时刚刚二十出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子,第二年当地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机关干部,他悄悄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到某乡政府工作。原以为做了机关干部就可以施展宏伟抱负,不料每天被埋在文山会海里,由于他讲话有时不顾及场合和不懂得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张利华总觉得处处被动,一直很郁闷。
      1988年冬季的一天,从区里开完会,返回的途中在一家路边小饭店就餐,吃饭的空隙里他铺开纸张为朋友起草一份有关合同纠纷的起诉书,不料被在店里收款的小姑娘指出了格式错误。张利华感到很意外,那位小姑娘还拿出自己正在自学的法律大专课本让他参考。经过攀谈,张利华知道她叫刘月林,刚刚高中毕业。他们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次不经意的相识使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杯爱情的美酒在张利华郁郁不得志时更显得醇厚甘美。他沉醉在二人世界里,竟因此而常常迟到早退,这更引起了个别领导的不满。1989年6月,在一次会议上受到不点名的批评后,任性的张利华一纸辞呈炒了乡政府的鱿鱼。他的举动很快就引来了轩然大波,家人逼着他去乡政府收回自己的辞职信,并向有关领导低头认错,以求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年轻气盛的张利华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一气之下,他带着心上人又重新干起了推销仪表的工作。但是,家里人和恋人的父母还是认为他不务正业。1991年五一节,在草草举办了一场婚礼后,张利华索性来到界首市投奔在当地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任负责人的大学同学宋金锋。当年宋同学在班里是他们和蔼可亲的老大哥,此前,张利华曾来到该企业通过同学的关系签订过两单仪表供销合同。但是,张利华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次意气之行竟成了人生一次巨大的转折,他从此就在界首安家落户了。
      1991年7月,新婚不久的张利华小两口来到界首市时正值炎夏酷暑。宋金锋夫妇非常热情地为他们张罗着安家。宋金锋当时认为张利华从几百里外来到地处偏僻的界首市,只是一时意气用事,过不了多久,他们冷静下来就会有新的想法。不料,张利华说:“我这趟来界首,再也不打工了,哪怕当再小的老板毕竟是自己当家作主人,我就不信会饿死。”宋金锋尊重小师弟的想法,帮他们租了房子,借来电风扇,安顿下来后,鼓励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但是,愿望毕竟只是愿望,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他们只好从简单的贩卖青菜开始做起。第一次早早起床来到菜场贩卖青菜,这对年轻人总不敢和光顾他们的顾客谈价钱。再加之他们浓重的外地口音,以及菜场的其他小贩欺生,一个月下来,他们不仅没有挣到一分钱,还赔了一百多块。在宋金锋的帮助下,张利华又利用自己在乡政府工作时练就的一手熟练的打字技术,承包了化肥厂的打字室。同时,刘月林在张利华手把手的教导下也开始学习打字技术。但是,化肥厂的打字室设在厂部,仅靠这一个厂的业务量,根本不够养家糊口。半年后,他们只好终止了承包合同。当时,界首市公安机关正面向全社会招录交警,当宋金锋试探着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张利华时,张利华的犟劲又上来了:“要是愿意当差,我不会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地来到界首了。”张利华发狠地说:“再苦再累的活计我都能干得起!”宋金锋无奈地苦笑着摇摇头,真是拿这个驴脾气的小师弟没办法。
      不久,张利华寻到了一个差事,那就是帮人家用架子车挨门挨户地送煤球。当时,化肥厂下属的一个煤球厂,专门按计划凭票供应给城镇居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利华买了一辆二手的架子车,和那些干零工的农民工一样干起了力气活儿。张利华善于动脑子,1993年初煤球不再凭票按计划供应时,张利华也变成了从厂里拉出煤球后的“贩运商”。为了更多更快地卖掉车上的煤球,走街串巷的张利华在架子车上装了一只小电喇叭,处处回荡着他自制的广告录音:“化肥厂的煤球好烧得很!谁说的呀?隔壁的刘大妈说的。”这位刘大妈在张利华看来,就是指他的夫人刘月林。没想到他的这个广告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人们在忍俊不禁之余,纷纷让他给自己家送煤球。为此,张利华又不惜花两千元装了一部电话专门用来联系业务。
      1995年12月,在生活渐渐稳定下来后,他们终于迎来了儿子的出生。此间,张利华一直向家里隐瞒着自己在界首市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是虚荣心使然,当家里人闻讯要来界首看望分别近五年之久的他们时,张利华产生了换一种行当的念头。说来也巧,这时有一位经常照顾他生意的煤炭运销公司的老板看中了他,得知他是一位大学生,而且谈吐不俗,且是学习经营管理专业的,执意聘请他当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张利华喜不自胜,换上了西装革履的一身行头,走马上任了。但是,在亲人的赞许之余,几个月后,张利华明显地感到这个公司的运作不太正常。很快事实证实了张利华的感觉,原来这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皮包公司,在坑害了不少客户后,老板将这个包袱推给了张利华,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张利华由此过上了被人索债、困苦不堪的日子。特别是对那些远道而来生活陷入困境的债主,张利华总是自己掏钱供他们吃住。1997年春,尽管了解事情真相后的债主陆续散去,但入不敷出的张利华再次陷入窘迫的生活境地。屋漏偏遭连夜雨,张利华不满周岁的儿子毛毛又患上了极为棘手的流行痢疾,在医院里亲眼目睹患儿们不治而亡的情景,一贫如洗的张利华此刻四面楚歌,他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觉得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艰难困苦。想想自己正是三十而立的年纪,作为一家之主,竟养活不了老婆孩子,还有什么脸面在这个世上苟且偷生呢!
      张利华的反常表现,刘月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狠狠心将刚刚有所恢复的儿子送回了老家让妈妈抚养,自己则全身心地守护张利华,并勇敢地支撑起了这个家。但是,妻子越体贴温柔,张利华就越感到内疚。在生活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他终日无所事事,每天不是呆呆地躺在出租房里望着天花板发愣,就是徘徊在小城的沙河岸边寻求解脱。但是,他在心底还有一个浪漫的想法,那就是盼望已久的香港回归的日子很快就要临近了,作为一个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大学生,他想亲眼目睹那一历史盛况后再告别这个人世。这个念头支撑着他一直捱到1997年7月1日。张利华守在自家的电视机旁,一遍遍地看回归盛况新闻,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次日黄昏,他在写了长达十余页的遗书后,来到最喜欢去的沙河岸边,仰头喝下了早已备好的甲胺磷农药,在暮色中安详地向河中央走去。
      
      (二)背着老母卖报纸,情撼省城
      
      这个年轻人的举动,引起在河畔纳凉人们的注意。当人们发现穿着整整齐齐的他在水中渐行渐远时,便有渔民划动小船上前看个究竟,迎面而来一股强烈的农药味让大家全力以赴地救起了这个打算轻生的年轻人。那天医院恰好停电,躺在急救室外的张利华气息奄奄,口吐白沫,当他发现从车站摆香烟摊归来的妻子呼号着扑向他时,他的眼里盈满了泪花。宋金锋闻讯紧急赶来,用发动着的摩托车前大灯照明,请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两天后,张利华从死神手里终于挣扎了回来。同学的友情和妻子的爱,让在鬼门关外走了一遭的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张利华决心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
      妻子在汽车站门口摆烟摊,张利华又拉起了架子车送煤球。1997年8月的一天,阜阳一家报社将他们的报纸免费放在刘月林的烟摊上代卖,可是,直到那撂报纸上面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也无人问津。那天中午,张利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抱起那撂报纸走向车站向人们叫卖,不料,正在为等班车而无所事事的人们,你买一份,我买一份,很快就一抢而空,捏着手里近百元的收入,张利华忽然觉得这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但阜阳的这份报纸是内部刊号,又以广告为主,一直不是很看好。
      那时,从河南省发过来的班车上有旅客带过来的《大河报》。张利华读后认为内容不错,便专门跑到漯河市的发行点联系批量购进。当天的《大河报》由发往界首的班车捎过来,无论数量多少,张利华总是能很快就将它卖完。当年年底,大河报社闻讯请他代为在界首市开展订阅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张利华感到《大河报》毕竟是河南省的媒体,不如代理方兴未艾的本省都市报《新安晚报》。张利华怀着必胜的信心,兴冲冲地找到省城的新安晚报社,可是发行部的同志却告诉他,他们只在地级市设立发行点,而界首作为一个县级市,他们不作考虑。张利华不死心,径直找到报社有关领导,陈述了自己的设想。这位报社领导被张利华的勇气和设想打动了,当天就拍板决定破例在界首市设立全省唯一的县级发行站,任命张利华全权负责。
      1999年12月,在新安晚报社的大力支持下,张利华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发行征订了600份。既要订报,又要送报,妻子的小烟摊生意也搬进了租来的铁皮小房里,夫妻俩还要照顾刚刚从老家接回来的儿子,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为了增加人手,张利华夫妇将老母亲从天长接来帮忙。2002年10月,他们又承包了《界首报》和阜阳《颍州晚报》的自办发行部分。他们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
      2003年11月,张利华在市区买了一套带院的房子安家,把户口正式落到了界首市。就在这时,有一天晚上,张利华年近花甲的老母亲在带孙子洗澡回来途中,突患脑血栓和脑中风,全身瘫痪。刚刚举债买了房子的张利华在支付了母亲的大部分医药费后,将母亲从医院接回了家。妻子每天要忙着接送孩子和经营报纸,姐姐和哥哥远在天长又不能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张利华只好被困在家里守着她。可是,这肯定不是个长久之计,一家人总要挣钱给母亲看病和生活啊。几天后,张利华作出决定:辞去发行站的工作,请报社另选别人负责,他则背起老母亲踏上了开往省城合肥的班车。
      张利华在合肥旅游车站附近找到一个极为便宜的小旅馆安顿下母亲后,就来到车站及人流密集的大街上叫卖报纸。初来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卖报纸,竟然也有同行的竞争。他们联合起来,千方百计阻碍张利华卖报,甚至不惜花钱雇来了小痞子扰乱。张利华不为所动,与同行们采取游击战术,渐渐地被他们认同了。每天早中晚三次,张利华要急急地赶回旅馆服侍母亲吃药和解决大小便。晚上收工后,他用买来的小煤炉,想方设法为母亲改善伙食;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深夜,张利华坚持用热水给母亲泡脚按摩,把电热毯让给母亲用,实在太冷了,就挤在母亲的脚头儿暖暖身子。困在小旅馆里太久了,母亲一直想到人多的地方透口气。为了不耽误卖报,张利华索性背起母亲来到车站,边和母亲有说有笑地拉家常,边向行人推销报纸。
      张利华的母亲身材高大,压在张利华的身上,他显得特别吃力。这道几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的风景引起了省城几家媒体的关注,张利华婉言谢绝了记者们的好意。他认为服侍自己的母亲是分内的事。渐渐获知内情的市民们纷纷解囊,那些天张利华的报纸卖得特别火,他知道这些都是好心市民照顾的结果。
      张利华的孝心感动了附近医院的有关专家,他们轮流来到小旅馆为张母义诊,开出最实用的联合用药方案。2004年春节,为了不错过这个卖报旺季,张利华没有回家过春节。举国同庆的除夕之夜,小房间里连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小旅馆里没有客人,他们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张利华买了饺子馅和面皮,笨手笨脚地包了一大锅饺子。像往常一样,为老母亲做完常规的全身按摩后,又比照书本学着给母亲染发。这一幕,被经常在张利华外出卖报纸时主动照料老人的旅馆老板一家看在眼里。大年初一早晨,旅馆老板全家人率先来到他们住的小房间里给他们拜年,并送来一大盘牛肉作为礼物。在张利华的悉心照料下,卧病在床半年多的母亲奇迹般地能下床了。这样,张利华又每天搀着她练习走路。200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张利华的母亲居然康复了,连那些给她义诊的专家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这可能就是爱心、孝心和耐心联合作用产生的奇迹吧。”一位专家赞叹道。
      
      (三)卖报行家:辛苦并快乐着做一个幸福的社会义工
      
      母亲康复后,张利华成了更为专职的卖报人。通过七八年的反复摸索,他总结出了一套极具可操作性的卖报方法。由于他经常流动在全省的各个城市卖报,几乎所有的客车司机和售票员都成了他的朋友,张利华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其间都是免费乘车。有这样的优势,哪里有新闻,他就出现在哪里,刊发有当地新闻的报纸也就卖得特别快。
      为了吸引顾客,张利华还像裁判员一样,胸前总是挂着一枚哨子。他只要一吹哨子,就用简要而礼貌的开场白向围观人群问好,讲一大串听来的笑话和新闻,极大地活跃了气氛,让人们原本紧张的神经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乐呵呵地拿出零钱买份报纸。在欢声笑语中,张利华平均每天卖报二百余份,旺季高达五百份,平均月纯收入四千元左右。同行尊称他是卖报的专家,旅客和市民们则风趣地称他是自己身边离得最近的名人。
      大部分时间身处车站、码头和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张利华深知自己具有很大的宣传优势。当全国掀起预防艾滋病高潮时,张利华不失时机地在胸前佩戴了红丝带,并专门跑到省疾控中心向有关专家咨询相关问题,将安徽省艾滋病发病率数位居全国第六,全省七个重灾区均在淮河以北地区等这样的信息自费印成宣传单,夹在报纸中广为宣传。
      经常率先读报的张利华注意研究一些社会现象,当国家反对家庭暴力时,他又挖掘出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暴力是刑案源头这样的理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两口子不能打架!”他的话常常博得阵阵掌声。他胸前佩戴上白丝带,每卖一份报纸都要免费赠送一份宣传单,以示支持。张利华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每年他都要自费印刷这样的社会公益宣传单达八万份。
      在国外,有很多志愿者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在生活的重压下喘息之余,张利华忽然发现多年来自己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义工生活,平凡而高尚,琐细而自由。尽其所能地帮助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是张利华每天最热衷宣传的思想。
      2002年暑假的一天,有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四五岁的孩子乘坐从亳州开往山西晋城的班车。汽车离站驶出后,这位外出方便的妇女才发现那辆载着她的两个孩子和行李的客车已不见了踪影。这位农村妇女情急之下,一下子晕倒在地。正在此处卖报的张利华问清事情原由后,马上租了一辆小轿车,载上这位妇女全速追赶那辆客车。当他们在河南省项城县终于追上那辆客车时,两个孩子迷迷糊糊地已在座位上睡着了。那位妇女对张利华千恩万谢,在支付出租车费用时,深受感动的出租车司机明白事由后硬是少收了他一百元。
      2005年冬季的一个深夜,张利华乘末班车从合肥赶到阜阳时,见一位拉人力三轮车的中年妇女在车站广场哭泣。原来,这位妇女和丈夫两口子都是下岗工人,为生活所迫拉起了人力三轮车,可是酗酒后的丈夫还是经常打骂她,说她挣不到钱。张利华找到那位妇女的丈夫后,表示愿意带他们和自己一道卖报纸,并手把手地教他们许多卖报的技巧。不久,成了张利华好朋友的那对夫妇很快以此为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2006年7月1日,为了纪念九年前自己的那次大难不死,张利华和妻子商量后将原来购置的房子卖掉,重新在市区购置了一座面积四百多平米的住宅。他们在院里种菜、养花、植草,生活虽然时聚时散,但小别胜新婚,两人情深意浓。他们的儿子毛毛现在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在界首市最好的逸夫第一小学就读。张利华的老母亲身体硬朗,时常来界首儿子家住住。他们终于有了一种扬眉吐气、安定过日子的感觉。
      自从那次自杀事件后,近十年来张利华一直觉得无法面对给予了自己极大帮助的老同学宋金锋。如今,宋金锋的事业做得更大了,张利华更觉无法面对,他只好以书信的形式于2007年3月1日主动给老同学写了一封信。这些年来,张利华流动在各个城市中,和全班的许多同学有着广泛的接触,他亲眼目睹了很多同学从事业的高峰跌入生活的低谷,他感慨地在信中写到:“劳动最光荣。毕业二十年来,同学当中可能数我走过的路最坎坷,但是我从没有后悔过,就连当年绝望时也没有过懊悔。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仍然选择自力更生,追求那种心灵上的自由。”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焦一鸣
      E-mail:jiaoren88@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第一人中国大学生街头张利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