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芭蕉愁雨,听人断肠,小议诗,画,禅】断肠

    【芭蕉愁雨,听人断肠,小议诗,画,禅】断肠

    时间:2019-02-26 05:40: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 诗 情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人听有断肠。”这句诗对于揭示古代文人的心境,是最适合不过了。从这句诗里,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雨夜无眠的诗人,听着窗外的雨打着芭蕉宽大的叶子,那点点滴滴的声音,勾起了他无尽的愁绪。或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是胸中志向无法现实,又或是作画不成,参悟无果。这一切的不得意,全被这雨滴芭蕉的声音给牵引出来了。
      �古代文人们似乎尤其喜爱在芭蕉上下功夫,想来这和芭蕉自身的外形特点有极大的关系。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但蕉叶却碧翠似绢,玲珑入画,既有北方的粗豪与大气,又具有南方的灵秀与精细。对于如此独特的一种植物,敏感的古代文人们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的。首先在视觉上看来,芭蕉那阔大而柔软的叶子,显得舒卷有致,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其次从听觉上而言,风吹起便呼呼作响,使其具有盛放伟岸的气势,而当雨落在上面,则显得灵动和清雅。另外,从时间来说,芭蕉成长于春夏之际,此时节雨水丰茂,正是万物的盛典。因此芭蕉可谓是吸取了天地的灵气。
      �诗人们特别擅长于把某种植物当作时光的标志,而芭蕉叶无疑承载了他们的诸多感慨。所以在宋人有这样的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飞逝,蕉叶绿了还会再绿,但人却一年年地老了下去。在与时间的抗衡中,人永远只是失败者,面对着匆匆过往的日子,多愁善感的诗人总是显得无可奈何。事实上,同一棵芭蕉,今年的新长出来的叶子也不是去年的那片,与其感叹岁月流逝,还不如把握眼下的好光阴。
      �而对于南唐李后主来说,那滴在蕉叶上的雨滴,竟是他无尽的愁绪。所以他说:“一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芭蕉滴雨,愁肠寸断,这种滋味,也只有亡国的君主才能品尝了。
      �同样是芭蕉,在清人蒋坦的眼中,却多了些轻快的情趣。《秋灯琐忆》曾记有他关于芭蕉的饶有趣味的一段:“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荫,隐蔽帘幕。秋来风雨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之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曰:‘是谁无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面对同样一株芭蕉,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感受,这完全取决于各自的心态。
      �其实不仅仅是芭蕉,很多植物,都能成为诗人们悼今怀古,咏叹心志的物品。曾有诗云“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里的诗人已经超越了悲秋的心境,看到的秋天所承载另一份希望。夏天尽了,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败,然而并非就永远逝去,那余下的叶子,还可以听着雨的声音。这种精神,实际上便是在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 画 意
      �与诗人们不同的是,芭蕉作为一种专门的题材出,绘画作品里出现的时间不算很早,而且也并不常见。对于画家们而言,芭蕉中庸的性格与温和的色泽,并不像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的梅兰竹菊那样富有象征意义,因而无法表达某种强烈的情绪。所以芭蕉多是作为背景,或是季节的点缀在文人画中出现。
      �文人画又叫“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用以区别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追求“神韵”。文人画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个人情操或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以形写神是它的表达方式,画中的每一形象,都表达了画者内心的思想,抒发画者自身强烈的感情。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此外,历代文人画还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即便是文人画中,单独画芭蕉的作品尤为稀少。王维是后代文人画者辈加推崇的师祖,他曾经画过一幅《雪中芭蕉》,在中国绘画史上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便是:“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事实上,这正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精髓,画在写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用张彦远的话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在天地时序的循环中,自然就像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人们虽不能在冷寒的看到真的芭蕉开花,但是不受束缚的心灵却完全能突破樊笼,改变世事的一成不变的规矩。这也正是所有艺术创作相通的也是最为珍贵的地方。
      �明代狂人徐谓(文长)也曾画过芭蕉。徐谓是水墨花鸟大写意的鼻祖,历史上有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一说。同一时代的宫庭画家黄筌,擅长工笔。徐文长性情豪放,他的画也如其人,放荡不羁。他曾作有画册《杂花图卷》,其中怪石嶙峋,几枝寒梅,几片蕉叶。画中芭蕉叶用了枯墨几片,笔墨轻盈而又沉着,十分具有写意的特点。后人从他的作品中,不难体会到他那高贵的艺术情操。以物咏志,是古代文人们的习惯做法,徐谓借用笔下的寒梅枯蕉,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从艺术地位上来说,他开创了中国花鸟大写意,把中国画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明末清初,江南出现了一位怪异的画家陈洪绶,他擅长画人物,尤其喜欢用变形的方式来表现。他亦喜画芭蕉,绘有一系列作品,都是以芭蕉为背景以衬托画中人物。不管是《蕉阴丝竹图》,还是《蕉林酌酒图》,芭蕉在画中不断出现,那些宽大的叶片给画中的人物以一种洁净而安详的感受。陈洪绶的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高古的境界,青翠的芭蕉掩映着一个宁静而又悠远的世界,如此寂静而又淡然。时光似乎是永恒的,一切仿佛不再存在。
      �同时代的八大山人朱耷,他本是明代后嫡,因而他的花鸟画总是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八大的作品无疑是写意花鸟的高峰期,他的绘画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但独能于平淡天真中揭示生命意识之真谛。他画过一幅《芭蕉竹石图》,此画初看似乎平凡,再看则觉画家用多种技法所绘江南雨后的芭蕉竹石,生动凝练,笔墨精练,构图高妙。至于画中芭蕉那下垂的叶,分明就是画家心中那欲诉不能的故国愁绪。
      � 禅 思
      �事实上,古诗里的意,正如文人画中的意境,其思想源头便是古老的禅学。
      �诗与禅从表面上看来,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即文学与宗教。从某一方面说,当强调的追求心灵自由的禅,若以诗的形式来体现时,其含义便越发显得深远空静,韵味无穷。正如被称为“诗佛”的王维,读他的诗,便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山林禅意。他的诗造境悠远,无声无息,这正是禅精髓“空”的体现。
      �至于文人画与禅的因缘,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曾说:“禅宗的宗旨,主直指顿悟,世界的实相,都足以解脱苦海中的波澜,所以雨竹风花,皆可为说禅者作解说的好材料……可是木石花乌,山云海月,直到人事百般实相,尽是悟禅者自己对照的净镜,成了悟对象的机缘……”。从审美上来说,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深受禅的影响。 “只有禅宗的宗旨,高远简直,自在清真洒落的情调,简静清妙的一种别调语录,很适合当时文人士大夫文雅的思想与风尚。”�①
      �禅对于文人画的影响亦是深刻的,而文人画作为水墨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则是更鲜明地表现了禅的思想。“佛道境界在绘画上的表现,就是水 墨山水画的出现。”�②同样还是王维,他的画则从艺术上呈现出中国古老的禅学思想,即不问四时,无视周遭的极其“自我”的体现。
      �因此,不管是古诗歌以咏志里的芭蕉,还是文人画里借以抒怀的芭蕉,从根本意义上而言,所表达的正是一种禅的意蕴,禅的机缘。
      
      � 注释:
      � ①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第四版,第59页
      �② 张法,《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137页
      

    相关热词搜索:小议芭蕉断肠听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