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过渡性】梁启超传简介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过渡性】梁启超传简介

    时间:2019-02-26 05:41: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梁启超小说理论在文学发展中衔接着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起着一个过渡作用,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我们既要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过渡性的具体内容,又要系统地分析这种过渡性的成因,这样就能更深入地认识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关键词】小说理论;过渡性;梁启超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多重角色的人物,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学者,文学家。不仅纵横于政坛和思想界,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制度变革,而且还推动文学革新。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代替的过渡作用,其小说理论呈现一定的过渡性。梁启超小说理论乃至文学观处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化过程中,既有新文学某些萌芽,同时又保留旧文学之特点,与成熟的五四文学相比还有一些不足。
      一、梁启超小说理论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一)理论内容和创作实践上的过渡性
      这主要表现为理论和创作上新、旧雅、俗杂糅一体的特征。就其理论而言,梁启超主张小说新意境与旧形式融为一体。梁启超所提倡的“新意境”指新思想,新知识。他在《新小说》第一号重申此义:“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之精神,开国民智识,非此前诲淫诲盗诸作可比”。政治、社会、历史、科学小说也成《新小说》杂志特色栏目。而“旧小说之体裁”则在形式上应用传统小说的形式,这里主要是章回体。而其实践创作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他创作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在内容思想上首先表现出与传统小说的不同,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借小说的题材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利用小说进行政治启蒙,阐发自己的改良思想。另外,小说形式上,采取旧小说之形式,如“第二回,孔觉民演说近世史,黄毅伯组织宪政党 ”等各回都用了标准的对偶句为题,结尾处还都采用类似传统的形式:欲知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新思想之意境”与“旧小说之形式”的理论和实践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矛盾性特征。
      (二)梁启超小说理论的不成熟性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过渡性,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来讲的,既然是过渡,必有不成熟之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治小说主张的局限性。小说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文体,一定程度上还是政治的附庸,《新中国未来记》就是一部政治小说,借小说之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借小说通俗易懂特点以达到思想宣传的目的,并不像五四新文学作家们那样,用小说来反应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其次,“小说新民”――经世致用文学观的传统性。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开宗明义: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这里,梁启超明确指出“新民”与“新小说”的关系,表达了小说新民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反应。因此,他的小说理论还带有传统性。
      (三)从时间上来看,梁启超小说理论是衔接传统和现代的一环
      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近代,而梁启超的文学观念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并且起着一个过渡性作用。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鲜明提出“过渡时代,必有革命”。他并且推动文学变革,鲜明提出文学界三大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此打破了晚清文坛陈腐局面,使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迅速活跃起来,特别是小说界革命。
      1902年11月,梁启超于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被视作小说界革命的宣言,并且做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以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小说界革命”开始以后,对晚清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作家纷纷创作小说响应,许多学者也提出理论响应梁启超借小说以新民的目的,所以,他的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文学,推动文学格局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思想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们还产生了启迪作用,如:
      胡适说:“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恩惠……”。郭沫若说:“二十年前的青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由以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由传统文学迈向现代文学的路上,梁启超起着一个衔接过渡的作用。
      二、梁启超小说理论过渡性的成因
      以上是对过渡性具体表现,而这种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时代条件的限制
      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存在,梁启超也一样。他的文学观念乃至思想都受时代环境的制约,他的小说理论鲜明地体现的时代特点――过渡时代。梁启超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他曾说:“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梁启超小说理论的依据了,新小说之意境更侧重精神内涵层面,并非是在形式上做简单的改变,要达到思想上改良群治才是目的。
      时代是制约着梁启超文学思想的不可摆脱的背景因素,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活动,主客观条件制约着它的小说理论乃至文学观。
      (二)梁启超多重知识背景的影响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乃至他的文学观的形成的背后是他的知识文化背景,是他的多重知识背景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传统文化背景和西学背景。
      梁启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这影响着他的文学观念,直接反映在小说理论上,就是“小说新民”经世致用文学观。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传统儒家思想。所以,国学背景对梁启超影响是很大的,从形式到内容上旧的特征正是表现。
      再者,梁启超也深受日本文化思潮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明治文化思潮的影响。梁启超在《清议报》中倡导政治小说,并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以及创作《新中国未来记》等等,可见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重视,背后是受日本政治小说观的影响。
      总之,梁启超对晚清文坛和五四文学革命积极影响不容否定,时代制约着他,他所能做的有限,但他用自己的努力又改变甚至创造了一个时代,他的小说理论活跃了当时的文坛,并为五四文学革命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之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胡适.四十自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41.
      [3]郭沫若.少年时代.上海:海燕书店,1947.

    相关热词搜索:过渡性理论小说梁启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