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在法与韵的两极求索中发展演变]韵字的演变过程

    [在法与韵的两极求索中发展演变]韵字的演变过程

    时间:2019-02-28 05:41: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提要:晋楷具有士人章程小楷和铭石书两种体式,但因东晋士族耻于碑碣,只以羲献为代表的尚韵小楷为代表。在东晋南朝之际,随着书法的兴盛,其楷书笔法的理论研究也发展起来。而同时也兴起了轻视形质注重意韵的思潮。隋朝统一,使得行草崇南,碑石楷书宗北的趋势。唐初欧阳询、虞世南同讲弘文馆,欧重法,虞重意韵,二人争锋,形成唐初和书法史上的一桩公案。而在唐太宗的偏好下,以忠实承传晋韵的虞书占取上风。褚遂良乘虞宗晋,成一代教化主。而尚法的楷书发展艺术潜流和盛唐宏大精神的契合,在李隆基尚肥的审美历史时机中,诞生了集南北楷法大成,具端庄、浑厚和正大气象的颜真卿楷书。终使楷书用笔结字走向成熟。与此同时以羲献为代表的萧散简远之晋韵尽失。唐楷以其成熟性和完备性及实用性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同时其前代丰富的楷书艺术风貌被遮蔽。因而有后代“书入晋格”和卑唐的呼声。不同的楷书风貌本无艺术之高下,在书法日益走向艺术化的当代,重视和挖掘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楷书素养基因,将是开启当代楷书和整个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晋楷 韵 法 唐楷
      
      “晋尚韵,唐尚法”是后人对晋唐书法不同特征的概括。但若以两代书法总体论,则此说不免偏颇。毕竟唐代行书是以宗晋为旨归的,而称以旭素骇世狂草为代表的唐代草书为尚法也殊难允当。若以楷书论两代书法是论或可恰切,而其历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些艰难的取舍和不同技法和审美的交锋。此文即试图对此有所梳理揭示。
      
      一、晋楷的面貌
      
      提起晋楷,人们自然会想起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实际晋楷的面貌要远比此丰富得多。概略说来,其基本可以分为士族小楷和民间碑志铭石楷书两大类。铭石书本亦为士夫所能,如东晋士族书法鼻祖钟繇即号为“钟有三体:一日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狎书,相闻者也。”前两者均应为楷书,一为碑刻铭石,一为郑重场合的奏表或教小学之楷范。行狎书应为日常应酬的尺度草稿行草书。然羊欣所记由魏至晋之书家除此个例外,皆不言善铭石书,而言善隶草,或草隶。其时隶即为楷,称善隶草即云善楷、草(应含行)。个中原因一为曹魏禁碑,晋循其制,书家重在已发明普及纸张上挥洒情怀,缺少于碑志上发挥的机会:再则就是土族书家们是耻于“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碑砚之役”碑石书丹刻凿之事的。这从我们看到的东晋出土的虽为士族人士的墓志铭,却鲜有士族书家所书也可证明。如《谢鲲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甚至远在南垂的云南《爨宝子》等均非出自士族书家之手。当代学者对此也有同样论述:“碑石书法在汉代大盛,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高峰期。然而讲究风度的士人并不屑于从事碑石书法创作,碑石书法的创作者都是身份较低的底层属吏或平民。”(王元军《六朝文化与书法》)。从我们看到的那些东晋南朝墓志碑石书法看,其风貌与其时的北碑是一致的。笔画直拙,结字率意,刀刻锋芒毕露。但英数量偏少,规模略小,晋楷代表楷书风貌还是以羲献小楷为代表,后人以“萧散简远”“尚韵”誉之。而尺牍小楷蕴藉清雅,碑石书法庄严宏阔,它们分别源于钟繇或以钟繇为代表的章程书和铭石书分别由晋、南朝和北朝发展而来。
      
      二、晋人对楷书笔法的研究与韵意的重视
      
      东晋以羲献为代表的小楷源自王导携书过江传延发展。钟繇身处汉末曹魏,其时纸张业已发明,但当不会很普及。其时书作或多写于木牍或衣帛之上。加其简书传承影响,书写难免局促带有简意。而东晋书写纸质已经很为普及,王羲之规范用笔,去掉波磔,结字方正实现了今体的转变。后世所传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应是由当时的书法传授教学示范而来。其文字是否出自卫铄、王羲之本人或可值得商榷,但其时对笔法的研究当是可以肯定的。如其谈执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而其对横、点、戈、撇、竖等七种笔画的意象描述,可谓晋楷笔法的一大提炼概括。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乃其发扬。而晋楷在研究笔法时尤重笔意神采的强调。如《笔阵图》启首即云:“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传王羲之《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而王书嫡传王僧虔《笔意赞》则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南朝士人书家将书法的身材逸韵提高到了超越形质的至高境界。这是晋楷、南朝楷书的特点与长处,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局限,毕竟书法是一门形学的视觉艺术。书法的语言在用笔结字,其意韵的获得仍需由形质来传达。而北朝楷书因碑志宏阔之需,加及社会底层属吏或民间书手无所顾忌,率意书刻,结果在用笔方正张扬上有所丰富发展。《题卫夫人后》那段被后人质疑非王羲之所作的文字其实正好说明了南朝书家对北朝碑石书法优长的肯定与乐意借鉴吸收的思想:“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乃于众碑学习焉。”这段文字及通篇文章或为南朝人伪托,“乃于众碑学习焉”的思想反映了南北书互为取长走向中和的思想。后世出土南朝梁《王慕韶墓志》、《始兴忠武王萧惦碑》等反映了这种时代风尚。而晋、南朝书法特别是楷书的主要特征还在品味意韵的重视和高妙。其本质自然在于作者主体文化学养的高妙。这些对意韵的强调,实际也是后人所明确的东晋士人所开创的文人书法风尚的强调和追求。
      
      三、唐初欧虞尚法与尚韵之争
      
      欧阳询、虞世南分别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二年,年龄仅隔一岁,弱冠同入隋为官,隋亡,同入东夏和唐为官。二人分别编篡过《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均为学富五车的一代鸿儒,也是唐初名重一时楷书大家,同讲书法于弘文馆,一般来讲二人应是相同和相近的主张和书风。实则二人书学主张迥异,书法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实是唐初书学史上的一段未得深解公案。而讨论晋楷到唐楷的演变,二人又都不能绕过。故我们在此试图对其略作探析。
      详细说来二人仕途和书名彰显也有所不同。史载欧阳询父欧阳纥任广州刺史都督交、广十九州军事,因与陈宣帝有隙,起兵反叛,结果兵败遭诛。欧阳询隐匿逃过劫难,由其父好友江总收养。而虞世南生于东南名门士族,虽在其四岁时父亡,过寄于叔父,但仍能获得朝廷较好眷顾。在其二十三岁时即被招八建安王府任发曹参军,进入仕途。陈亡入隋,世南以文学受知杨广,后官累至六品起注舍人,编篡《北堂书钞》等类书,一时名扬朝野。而欧阳询则仅任一七品太常博士闲职。然欧阳询书名已为世所重,其时王公大臣的碑志多出其手。即使一些序铭出自虞世南,也由欧来书写。而入唐后,二人仕途书名则各有起伏。欧阳询因在隋时与李渊有所交情,入唐即被授予五品给事中。而虞世南则入李世民秦王府做了幕僚。欧阳询在给 事中位上奉诏参修《陈书》,又领编《艺文类聚》,在朝野文坛影响甚巨。而玄武门兵变,李世民登基后,事情又发生了转变,虞世南获得重任,先后任中舍人、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曾获得李世民“博学、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的嘉誉。而欧阳询因是李建成太子集团中人,罢权冷落当是自然中事。不过作为文官,李世民还是延其入弘文馆与虞世南等“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授其太子率更令、渤海县开国男,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不过其地位和受重视已远不如虞世南。而从欧虞流传后世的一些书论,我们或可看出其不同的观点主张和争锋辩驳之信息。
      欧阳询创世书论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传世书论有《笔髓论》《书旨述》。但从题目看欧阳询是重视笔法的,而虞世南是重视笔髓、笔意与旨趣的,从内容看欧阳询讲的都是具体的用笔结字方法。《八诀》讲的是八种笔画的用笔方法;《三十六法》讲得是结字方法之要领;《传授诀》虽为传子书,讲的仍是用笔结字之要领,所谓“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而其对话骈文体《用笔论》则提出了“行行炫目,字字惊心”的生动张扬的书法审美主张。而虞世南书论则多形而上神意追求。其《笔髓论》开篇即云:“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其“辨应”“指意”皆讲心意之重要,如其称“心为君”“手为辅”“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相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这不是对当下某种时风的批评吗?而起“释真”“释行”“释草”专论书体的论述也仍是重心重理之言:“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释真》)“草即纵心奔放……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释草》)而其“契妙”更是典型的形而上玄学之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而其《书旨述》则提出了一些影响后世的书法哲思美学观:“书者,如也,述事契事者也……书道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我们有理由认为欧虞书论应是其在弘文馆讲授书学的讲稿或思想记录,其不同的观点交锋情景使我们不难想见。单纯从理论上说,虞世南站的角度更高,更有学术品位,这也就是李世民为何当时特别器重他。传世的一些李世民书论多与世南雷同,乃自是二人关系紧密、虞氏影响所至。
      从欧虞二人的书风看,其虽于南朝同宗二王,但欧阳询能博观汲收索靖和北朝碑刻之长,用笔规整险劲,创一代楷法。而虞世南少学智永,重于心悟书意,在笔法形态上较忠实地继承了晋法,所以在书体发展上并无多大创造。不过由于李世民的推崇,虞世南的书名曾一度超越欧阳。如张怀�《书断》评二人书云:“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涵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起,以虞为优。”不过从更长远的历史看,欧阳询的影响应该说更大。欧阳询书法虽不若虞世南含蓄,意境高妙,但其“行行炫目,字字惊心”的书学观契合了盛唐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其如同诗学上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成为盛唐之音的建设宣言,而唐代书法以楷书为主体法的建立之先声正是由欧阳询所开启。
      
      四、唐代楷书法的建立成熟与局限
      
      然而唐楷的发展,盛唐之音正大气象楷书的建立并不是那么一路直行,其对晋楷的一步三回首也许是必然的历程。初唐楷书经由欧虞之争,在太宗皇帝的偏好下,虞世南占得上风。上之所好,下必行之。受隋书影响较深的褚遂良因在魏征、虞世南的推举下成为皇帝侍书,其书风不能不随着皇帝的喜好有所调整。张怀�《书断》云其“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从其早期的《孟法师碑》看,其几近《隋龙藏寺碑》,而经过调整后则形成了具有虞世南虚和空灵和二王行书灵动笔法的《雁塔圣教序》为代表的新体。这种新体一时契合了李世民推崇的二王书风的需要,加及褚遂良受命领张弘文馆,因之一时效法者隆,故有一代教化主之誉。不过个人的偏好不能阻挡历史的需求与发展,过分的推崇也会带来逆反之效果,所谓“逸少有女郎才,无丈夫气”,“羲之俗书称姿媚”都是对时风的反驳批评。欧阳询开启的尚法和盛唐社会亟需的正大气象也作为一种潜流在不断发展。张怀�在书论中推崇虞世南和褚遂良的同时,也津津乐道地依据欧阳询《八诀》,巧借《兰亭序》首字撰写了《玉堂禁经》之“永字八法”。而民间碑石在皇朝崇晋甜美书风盛行的情况下,仍然乘齐周隋朝余烈,全用北朝碑石之法。随着帝王交替,时间推移,及至开元开放盛世的到来,以张旭为代表和中心的书家群体探讨笔法渐成时代风潮,所谓“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拨蹬法”等新观念新名词应运而生。张旭通过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和见公主与农夫争道舞草书笔法而创豪迈浪漫之狂草,但其楷书仍遵初唐以来风气,如其《郎官石记》被后世东坡评为“作字简远,如晋宋问人”。实现盛世唐楷创变的是颜真卿。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虽对书法抱有一种很谨慎的态度,但其曾在南北朝为官,博综南北书法。颜真卿不能不受祖上书法影响,其在褚遂良平正和美、宽结结字基础之上,易用北朝方整波磔笔法,加及融进其所悟“屋漏痕”圆融中锋篆籀用笔,终成一扫魏晋、唐初以来流风,为雄浑、端庄、正大盛唐楷书之气象。于是后世东坡云:“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唐初承继晋楷清瘦凝练虚和书风的转变,当然还由唐明皇审美尚肥影响时风的影响。其时不独颜真卿,徐浩、苏灵芝书皆以用笔方整浑厚为特色,而颜真卿则是其杰出代表。故黄庭坚曾予之评说:“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
      唐代楷书尚法和平正端庄颜体楷书的出现是书法笔法结字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实用规范化、易写易用需求发展的结果。毕竟中锋、厚实、平正比侧偏、虚瘦、欹侧要容易操作通行得多,而其得失也是并存的。明代杨慎即称:“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老实说颜真卿也是曾经师法王羲之的,其大字《东方朔画赞》就是临摹王羲之之作。苏轼曾记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耐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此也。”颜真卿晚年楷书,容融自然,不拘绳墨,是为无追笔外意境者。而柳公权出,师法颜真卿,上参欧阳询,点划更为规整精微,结字中宫收紧,线条更为道劲,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而柳终属颜体风派,总而括之,可以颜为代表。唐代楷书自颜真卿达到成熟,遮蔽了其以前丰富的书法艺术。书法作为艺术各时代书风本无高下,但因唐楷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使其获得后世的认可推广,与此同时也遮蔽了其它的楷书艺术形式,这就形成了其具备优长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难怪后世一些有识书家一再呼吁“书入魏晋”,甚至提出卑唐的激进观点。
      梳理晋唐楷书的技法和审美风格演变及其得失消长,我们发现,其是沿重韵与重法的两级求索中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侧重点的消长构成了其不同的楷书图示形态和意境。当然由晋至唐楷书的发展演变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影响制约,但法与韵的两极求索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对此线索的分析梳理无疑会有助我们较准确地把握晋唐楷书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因。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楷书的艺术特性和可能的发展空间,其对探索当代楷书的创作创新发展也会起到某种启发意义。这也是我们对晋唐楷书研究的最大希冀与期望。
      
      注释:
      ①《法书要录・羊欣》,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1页。
      ②颜之推:《颜氏家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第337页。
      ③王元军:《六朝文化与书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49页。
      ④⑤《法书要录・卫铄》,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5页。
      ⑥《历代书法论文选-王羲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28页。
      ⑦《历代书法论文选・王僧虔》,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62页。
      ⑧《法书要录・王羲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1页。
      ⑨《历代书法论文选・欧阳询》,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05页。
      ⑩《历代书法论文选-欧阳询》,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06页。
      (11)(12)(13)《历代书法论文选,虞世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10、112、113页。
      (14)《历代书法论文选・虞世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14页。
      (15)(16)《历代书法论文选,张怀罐》,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92页。
      (17)(18)(21)《宋代书论・东坡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第32页、第17页。
      (19)启功主编:《书法概论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0页。
      (20)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34页。

    相关热词搜索:求索两极演变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