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诗书双畅,何后一人 诗书得古趣风月畅真情

    诗书双畅,何后一人 诗书得古趣风月畅真情

    时间:2019-02-28 05:41: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最初知道何家壬老先生,是在为永州市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评奖之时,看到他的行书条幅。那一年何老八十岁。在场的评委都很惊喜,因为看不出这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写出来的字:下笔无一处懈怠,有古法。线条直中带曲,柔里藏刚,结构平稳中求动态,落落大方。看不出风格归属却雅有媛翁韵致,一派书卷气象。
      第一次见到何家壬老先生是在2008年春,道县广电局毛长江先生喜欢书法,他邀我去玩。吃中饭的时候,时任道县县委办副主任的黄福先先生来了,我们说想拜见何老。晚餐时,他们请来了何老。何老是一个个子矮胖矮胖、圆圆的脸上堆满了笑容的小老头。他鼻梁上架一副眼镜,头戴一顶旧军帽,身披一件老式的洗得褪了色的中山装,脚穿一双黑布鞋,步履轻盈地走进酒店。我们迎上去握着老人的手说久仰久仰,他回答说岂敢岂敢,我们又问您老高寿,他答曰八十有二。其反应敏捷声若洪钟,倒象是花甲之人。
      何老饮酒。一杯下喉,聊发少年狂。说道县的历史说身边的故事,说自己的“打水诗”:“清泉一眼润诗肠,习习山风桂子香。游客莫漫痴作态,勿从性感论红颜。”说的是女仔井;“潇水入湘终古碧,零陵生草遍山香。不爱繁华歌舞地,只生乱山僻野问。”说的是零陵香草;“莫笑村翁雪对风,两行文学最难工。曰书百联无重对,爱煞风流媛臂翁。”说的是大书法家何绍基作对联。何老有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打水诗”:第一浅,都是大白话;第二真,都写的是真事;第三是要有味道。于此可见一斑。
      当晚看何家壬老先生挥毫。其下笔稳健,锋回腕转,毫无旁人习气,倒是与古人的“横平竖直”之法同。字形虽有乘除,精气神湛然纸上。何老非常谦虚,说自己写得不好,要看我们写。看到武生写草书时不假思索,提笔就挥,便说:“我也要像武生这么写。”当场他又写了几张,下笔迅速起来,锋颖在宣纸上振动有声,几张字一气呵成。写完之后高兴地连呼“有味有味,以后就这么写!”那样子就像是一个老玩童。
      黄福先先生称何老是道县的“活字典”,这一次到道县才得以见识。在黄先生家有幸拜读到何老的《道州之奇》稿书,书里记载了道州民间传说中所有的奇人奇事。他以一首诗一段注释的体裁来写,这样品起来有味,读起来明白。全稿书四本,毛笔,小行书,写在篆刻家们盖印稿用的印谱本子上。将其与何绍基日记里写的字比较,在字的结构上有了惊人的暗合之处,但是不那么刻意,是移貌取神的那种。它不像媛翁似的笔笔精到,而是一种闲庭散步般的自在。稿书,因为是非正式的文章草稿,是文人写作时比较辛苦的工作,它无暇于书写时的工拙,是不能与所谓的书法创作扯到一起来看的,但是作为一个有书法功力的人写的文稿那就要另当别论了。流传下来的古代书法家们的书信,往往是一幅极具文学功底和艺术水准的书法杰作。何家壬老先生的稿书就是如此。其通篇满目书卷之气。殊为难得,实在令人捧读再三爱不释手。
      记得这次去道县之前,李鼎荣先生说他认为永州写书法的有两个人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是何家壬。其实关注何老先生的书法,这已经是永州书法家协会同仁的共识了。我在去道县之前的印象是觉得何老作字少有佳作,这与其书法技术略微欠缺有关,宋运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但是当我们在黄福先先生的电脑里看到何家壬老人的百余幅近作之后,已然刮目相看。
      我们现在看到的何老的书法作品,由单一的中锋笔毫平铺转为提按顿错连续不断的中侧锋转换,从一行笔直的竖写变为忽左忽右的空间游走,令四平八稳的字符姿在起卧俯仰时跳跃,化浓郁的墨色为湿润的涨墨,能于尺幅方寸间天马行空,可在巨幅屏丈上挥洒纵横。一会儿字字独立,一会儿数字相连,有了许多的机巧和意外的即兴发挥。我们也把何家壬先生的书写方法誉之为“打水写法”。他的“打水写法”是这样的:由于老人右眼有疾,造成了视觉偏差,致使他在书写时站位偏左,所以字的动态向右倾斜,行的走势向右倾斜。因为习惯,每一行上面的第一个字,都是重新蘸墨再写,所以会出现“头重”,无墨色变化。为避免这一点,在旁边当助手的黄福先生不时会提醒何老“可以继续写”“写右边去一点”等等。有时何老主动将毛笔交给黄先生,黄先生帮着蘸好墨之后,他再接过来继续写。这是很有味道的情景。
      “有味!”这是何老每写完一幅字之后的口头禅。有味是何老书写时的良好心态,何老说现在越来越想写。有味是因为在漫长的读帖和书写当中,何老依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法找到的一条与古人沟通的途径,这个途径直接通往东洲草堂。在何家壬先生的一百余幅行草书作品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字的结构直接取法于何绍基。无论是节奏还是取势,是形还是神,都看出何老扎实的帖学功力。这个功力不是靠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死记硬背,不是像清朝的杨翰那样甘愿作何绍基的影子,而是像齐白石那样从何绍基门口走进去学一点东西就走出来,得到的是似与不似。得到�翁的神韵。何老是智慧地跳出技法之外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进入自我独运的审美王国,又把他八十五年人生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写入字里行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面目。
      道州学何绍基的人何其多也!但都是以写象了为能事。而不思变,所以在书法江湖上稍纵即逝。只有何家壬老先生从何绍基那里走进去,化出来,穿梭自如,如鱼得水,成为宏扬何绍基书法艺术道州第一人。

    相关热词搜索:一人诗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