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电影剧作构思:史与诗

    电影剧作构思:史与诗

    时间:2020-03-18 05:24: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荒煤同志在《袁牧之文集》的《序》(题为《不应被遗忘的人》)中最后一句写道:“我认为,在电影界,牧之同志是不应该也不会被遗忘的人。”这篇《序》充满了革命战友之间深厚的感情,我读了不觉潸然泪下。我和牧之同志交往数十年,可谓忘年交。他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缺点,但也从不推诿解答我向他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亦以师事之。他生前向我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小环球》的创作。

    荒煤在《序》中说:“仔细看看《小小环球》的‘创作意图’、‘创作构思’和‘前言’,你不能不惊叹他为了一个宏伟的创作意图和设想,真是发挥了多么天才的想象能力,进行了多少艰巨的劳动!”确实如此。我深感牧之同志对《小小环球》的创作长期处于一种迷狂状态。我一生中从未听说过象《小小环球》这样的创作计划——几乎耗去了牧之同志一生中近五十年的时间。也从来没有遇到过第二个象牧之同志对自己的创作计划进入了如此迷狂的作家。

    牧之同志去世已快十年了。牧之同志的文集也出版四年了。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文集中收入了他最后的作品——儿歌《小小环球》。但除了荒煤同志外,似乎还没有人著文评说一番。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应当尽我所知,写一文帮助同志们研究《小小环球》这件谜一般的作品,当然要说明一下,这不是一篇科学的理论文章,充其量也只是一篇童话式的回忆录。

    一、牛郎织女的传说与人类起源

    古罗马历史学家西塞罗说过:“我曾经常听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火花,没有一种近似狂热的气质,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诗人。”牧之同志在创作上正是具有这种气质的一位诗人。更难得的是这种创作心理上的迷狂状态,对他来说不是一时半时偶而发之,却是前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他对我说,关于《小小环球》的创作构思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了。不过那时想得比较简单,作品的时间跨度不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想写一篇史诗样式的儿歌。究竟要包含多少历史内容也很模糊。十年后,到了四十年代初。牧之同志去苏联,将他的创作设想写了一份提纲,征求爱森斯坦的意见,爱森斯坦表示非常欣赏,鼓励他尽快动手。牧之同志方下了决心。这时,史诗的基础——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有了。但那代表人类五卷历史集的神话传说系列观念尚未形成。这首童话史诗的第四部“环球同此凉热”的思想观点亦未产生。关于这一份创作提纲,他向我说了这么一件故事:

    “一九四二年我进入苏联之后,有一个从列宁格勒来的名马克西姆的人经常和我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请爱森斯坦看过并放在桌上的那份创作提纲不见了,遍找无着。过了六天,第七天早上醒来,发现那份提纲又好端端地在桌上摆着。正疑惑间,见马克西姆拉开房门要出去。我问他上哪里去,他回头抬起脚,用手指指皮靴后跟,关上门去了。我愣了一会,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一切。那份提纲肯定是他在六天前偷去交给斯大林同志的,斯大林同志阅后又通过他转告我一条意见,马克西姆是从列宁格勒来的,他的名字正好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向我指指鞋后跟,意思是说我的马列主义根底浅,要写好这件作品,必须要提高马列主义水平。从此,我便精读了一批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恩格斯那本《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

    “哪有那样的事!”我表示不信。

    他说:“我知道你不会相信,我曾经讲给别人听,他们也不信。”

    从此时起,我就知道他已经迷进他这个伟大的创作计划中去了。

    接着他又问我:“你知道,‘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反映了社会发展史上哪个阶段?”

    我答:“封建社会。”

    “为什么?”

    “这个传说中有兄弟分家的情节。”

    “不对,那是封建文人加上去的。‘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反映了人类第一次大分工,那正是原始公社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时代。你查一查,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我去图书馆查遍了中国神话与传说的书籍,但找不到出处。最后,忽然想起《诗经》,看看那上面有没有。结果在《小雅·大东》中找到一段: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诗译成白话可作:

    系天的银河撒下淡淡光芒。

    照见三角织女星终日要移七趟。

    虽移七趟也织不成锦章。

    牵牛星亮闪闪但不能驾御车辆。

    一般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经考证其中‘小雅’多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注1)

    今又读杨任之的《诗经今译今注》中却提到:又有一种说法,“雅”与“夏”古通。夏也是地域,即周人本土。西周王畿镐京和东都洛阳,本称夏,周初人也自称夏人。……直截了当地说,雅,即是周王畿的诗。这样就可以推想,“小雅”的诗可能是西周之前就有了。西周社会属于早期封建领主制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这样就不能排除“牛郎织女”这个传说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可能性。

    牛郎和织女是什么样的人,很难考了。《史记》中载:“织女,天女孙也。”(注2)唐司马贞索隐:“河鼓谓之牵牛”。又唐张守节正义云:“牵牛为牺牲,亦为关梁。”他又说:“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昔传”,就是“从前”传下之意,这个“从前”上限大致可推算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还是有道理的。从这些《索隐》、《正义》看来,牛郎管畜牧大致不差了,织女却比牛郎具体,是“天女孙也”。“天女”是谁?近日读何新著《诸神的起源》,见书中引道:《史记索隐》引《龙鱼河图》云:“天遣玄女授黄帝兵符。”此所谓天神、玄女,显然就是女娲。女娲为天女,那么,织女就可以是女娲的孙女了。而女娲和嫘母又是同一个人,嫘母是我国传说中最早养蚕织布的人,作为她的孙女会纺织亦有根可寻的了。这个世系,即织女为天女之孙,还可以看出多少保留了母系中心社会的特征。为什么只说“天女之孙”,而不说“天父之孙”呢?恩格斯说“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系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一切蒙昧民族和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民族,实际上都是这样”。恩格斯又说“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已经有定居而成村落的某些萌芽,以及生活资料生产的某种程度的掌握,如:木制的容器和用具,用木质纤维作成的手工织物(没有织机)……磨制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注3)。这里提醒我们,产生在新石器时代的传说中的织女,不一定非用织机,用手编织的女性也可以称“织女”。

    以上说了这么多,还只是问题的开端,离这个《小小环球》的渊源还早呢!

    最深的渊源是人类起源问题。

    牧之同志认为,人类起源于中国的推断是对的。他对我讲:“关于人类的摇篮在什么地方,我赞成一种说法:大约在一百万年以前,原来全部为森林覆盖的地球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地球上隆起了三座大山。一座是亚洲的喜玛拉雅山;一座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另一座是美洲的落玑山。由于喜玛拉雅山的隆起,隔断了印度洋北流的湿润空气,山北的森林开始稀少。在那里生活的古猿不得不下地觅食,走向直立。等他们发现并使用了火之后,便向全世界分散。我看人类的起源地是在我国西南地区。”

    后来我在北京为了创作《国恨家仇》的电影剧本曾访问过裴文中老师,从他那里看到了德国古人类学家绘制的一张人类分散图,这份图上所列的人类向世界各地分散路线的标志,竟和牧之同志的看法是一样的。今年三月份,我去云南,见到《云南日报》载一短文,认为由于元谋猿人的发现,日趋证明人类起源于云南。

    “难道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具有使古猿变人的同样条件的地方吗?”我曾这样问过牧之同志。

    他答:“希特勒是主张人类起源多元论的,因为多元论可以用来引证他的亚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我是赞成人类起源一元论的。人类的摇篮在中国!”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此后我就非常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我听到学术界对人类起源的年代上有不少不同说法。有说二百万年前的;有说四百万年之前的。我想地质年代上多几百几十万年是不算什么的。这些不同说法似乎不能影响对人类起源地的推断。有影响的是不断在非洲发现南方古猿的化石。虽然非洲的南方古猿经考证与我国西南发现的南方古猿同支,但没有发现南方古猿进一步走向猿人的物证,更没有发现用火的痕迹。恩格斯说:“从采用鱼类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也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上了。”

    据载:“一九六五年五月,在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枚早期猿人的门齿,经测定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人类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同时还发现一些属于旧石器初期的石器和用火的痕迹。”(注4)用“火”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火,人类不敢分散。看起来,人类开始分散的年代比五十万年前的中国猿人至少要早一百二十万年以上。同时,翦伯赞同志认为“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初期阶段”的论断(注5)恐亦要重新考虑了。

    二、《神话》的五卷连锁集

    从人类起源问题必然联系到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一九五二年,牧之同志的创作构思在时间跨度上已经是“从过去的无限到未来的无限”了。中国古代史于“周”以前全部是用神话来编排的。但人物众多。牧之同志乃创立历史的“五卷连锁创作集”。其构成如下:

    1.有巢——说是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正反映了第一页人类原始史——这阶段:还是人类的幼年,住在树上,以防猛兽。

    2.燧人——说是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这正反映了第二页人类原始史——这阶段:由于火的使用,鱼类可当食物,人类才能脱离气候与地方的限制。

    3.女娲与伏羲——说是兄妹,又是夫妇,说是他们改革了旧有的婚姻制。这正反映了第三页人类原始史——母权氏族由此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4.神农——说是神农造瓦,并斲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种谷。——这阶段:由用泥土涂器而发展了制陶术,制陶已由女子转为男子从事,并以动物的驯养与植物的栽培,为这阶段显著的特色。

    5.织女与牛郎——说是织女的父亲要她勤于纺织,不准她与牛郎相聚,把他们分隔于天河两岸。这正反映了第五页人类原始史——这阶段:出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机械工业,出现了妇女从事的原始机织,同时,男子从其他人群分化出去而成为牧人部落。这一分化形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经常交换与私有财产,从而产生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阶级。同时,也引起了男女间分裂,由父权制代替母权制。(以上均摘录自《创作意图》(注6))

    牧之同志在评述了以上五卷神话与五卷历史之对比后,结语道:“从此,夏禹治水之地河就被反映为天河,天河划破了天,天河分隔了织女牛郎于二岸,天河分裂了原始统一而进入于文明。”

    牧之同志根据“从远古时代起,民谣就是不断地和奇特地伴随着历史”(高尔基语)的观点创立了他的“五卷连锁集”。牧之同志对我说:“织女是全世界第一个工人,牛郎是全世界第一个农民。”

    当时真使我惊奇了,我从来就没有想到神话与历史会有如此密切的“科学的”联系。我天真地向他提过一个问题:“人类起源是在一个地方,那末人种的区别是怎么回事?黄种、白种、黑种……?”

    “咳!人种的区分是没有多少万年的事。”他答道,“我还在考虑,所有的人类以色泽来分,我想最早的人类是黄种人。你想,黑、白、黄三个色泽,黄是中间色。黄种人走向北方,整年地,一代代地蹲在洞穴中避寒,比任何色泽的人都容易转为白色;同样,黄种人走向赤道,整年地,一代代地在烈日下曝晒,也比任何色泽的人容易变黑。”

    我简直要跳起来了,道理是那么简单。从那时起,我亦相信了人类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观点。我也相信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和燧人是人类共同的祖先,燧人取火之后,人类开始分散。但后面三卷的历程是任何一支也不能避免的,只是有先有后,有发达与不发达之别而已。

    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阶级社会是人类的一场恶梦,牛郎织女的全部故事也转化为他们二人的一场恶梦。在这场恶梦里,牛郎这一农人变成奴隶,又变成农奴、农民;织女亦由奴隶变成工人。他们二人经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都处于被剥削压榨的地位,并始终分隔于银河两岸。牧之同志写道:“最后——是补充今日以后的浪漫主义,使与上述今日以前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亦即,‘在从既定的现实总体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所愿望的,所可能的’——那就是:‘全体人类联合起来好似一个家庭,使地球变成他们美好的住所。’”(注7)

    牧之同志的意图是想写一部概括全世界历史发展的作品,于是便又产生了难题。他很清楚东西两方的社会发展史是很不相同的,就以奴隶制来说,以希腊为代表的是发达的奴隶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奴隶制则为早期奴隶制。

    现在在《小小环球》里,是以平顶山东之东宫与山西之西宫形成两条情节线索把故事推向前进的。

    三、《史诗》的五卷连锁集

    在这一节中,我想进一步谈谈牧之同志对创作《小小环球》产生迷狂心态的历史基因。我曾经将他自我承担责任的讲话告诉别的同志,不少人认为太“狂”了。中国人一向以谦虚为美德。几千年来直至今天,写文章很少用“论”什么什么为题,都是“谈”什么什么。要末是“××初探”,“××浅见”。现在总算进了一步,以“××论稿”为名的书多起来了,如《戏剧理论史论稿》、《电影学论稿》以及《音乐美学史论稿》等等,而牧之同志这部作品竟题为《小小环球》,连地球都是“小小”的,口气可谓大矣!

    从他最早和我谈起他的创作设想时起,我一直以为他要想写一个电影剧本,过了几个月,他才谈了他的意图,原来是要写一部“史诗”。而且是“童话史诗”。熟悉牧之同志的人都知道,当他谈起使他兴奋的话题时,他的双眼即闪出一种非常神秘与美好的光亮,是一种带有神经质的闪光,他这样说:

    “从来的史诗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类最早一部史诗是希腊荷马创作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反映了原始公社朝奴隶社会急骤转变的时代。西方奴隶社会的一切,在这两部史诗中都有了。”事实如此,这部《奥德赛》就“生动地反映了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间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史诗还描写了荷马时代文化生活的风貌。”(注8)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又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高尔基著的《俄国文学史》中也说过:“荷马时代的文学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千锤百炼,是古希腊人民集体的创造天才的结晶。马克思认为古代希腊社会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社会,只有在生产落后、知识不足的人类童年,才能产生希腊人天真美丽的幻想,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荷马的功绩是伟大的!

    牧之又说:“到了大罗马帝国时代,继承了人类史诗传统的第二位伟大诗人便是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通常称他为维吉尔。他创作了一部万行史诗《伊尼德》,有十二卷。这部史诗反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必然转向封建制的命运,歌颂了国家与领袖人物。在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所谓责任与爱情的冲突的主题。维吉尔可以说是史诗第二卷的作者。

    “第三位便是但丁了。他的主要著作便是《神曲》,有一万四千多行。他被马克思评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

    但丁的《神曲》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市民的贪财好利。《神曲》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个大的转变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但丁列为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在欧洲,进入文艺复兴之后,到了十七世纪的英国,便出现了约翰·弥尔顿。他双目失明之后,创作了长约万行史诗《失乐园》。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和中国的牛郎织女相当的亚当与夏娃。也是一曲悲剧。诗人暗示了英国资产阶级将惨遭失败。牧之说:“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了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反映了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西方最后一位,亦即第五卷伟大史诗的作者便是哥德,他写了《浮士德》。

    关于哥德的《浮士德》,我要稍稍多说几句。牧之同志对《浮士德》的中译者郭沫若同志写的《浮士德简论》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这篇文章里用红笔圈圈点点,划得密密麻麻。他叫我好好读读这篇文章。我确实反复阅读了多遍。我强烈地感到郭老和哥德两人的心息息相通。我感到郭老是世界上真正了解哥德的伟大诗人之一。我常对人言,看了郭老很多文章,我最喜欢的有两篇,一是《甲申三百年祭》;一是这篇《浮士德简论》。

    郭老在文章一开头就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还说“它实在是一个灵魂的忠实纪录;一部时代发展的忠实反映。因此我也敢于冒险地说,这是一部极其充实的现实的作品,但它所忠实的不会是现实的形,而主要是现实的魂。一个现实的大魂”。牧之同志说“《浮士德》概括了西方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一百年历史”。这和其它有关著作有点距离,一般都认为《浮士德》概括了三百年的历史,不过这不是根本的差别。

    史诗到达哥德时代也正好构成了一个“五卷连锁集”。

    牧之同志在构思过程中曾向他自己提出过一个问题:“希腊伟大的史诗传统为什么到了哥德那里就断了呢?哥德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史诗!”下面,牧之同志自己的答复又陷于创作的迷狂状态之中了。他对我说:“这件工作(指继承史诗传统)历史地要由中国诗人来继承。而且这个继承的责任要由我来承担。为什么?因为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因为有毛泽东,有毛泽东思想!……但我所总结的历史不是几百年,也不是五千年,在时间跨度上要从过去的无限到未来的无限!你看好吗?”

    这个问题使我吓了一跳。当时从职务来说,我是他的秘书;从成就来说,我还没有起步。这样的问题既不应该由我回答,同时我也答复不了。所以我对他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因为太大。如果不赞成你写,你已经构思了二十年,如果赞成你写,你还要写二十年(他当时的计划)。这种情况处于你的地位应当请示中央。这关系到中国电影事业的问题。”因为当时他还是中央电影局局长。听了我的意见后,他真的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请示了。中央负责文艺方面的一位领导同志请人转告给他:“文艺创作好象不能这么进行的。”这很难怪这位领导同志,因为从常规来看,不能根据概念来创作,牧之同志的创作方法中有一条就不好解释,即“生活的依据呢?”不过牧之同志认为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竭力赞扬的摩尔根是根据“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恩格斯语),写出了巨著《古代社会》。事实是牧之同志领会了领导的意见,从一九五九年起就在夫人朱心同志的陪同与照料下深入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考察与研究,并且还为民族事务委员会写过一篇关于某一少数民族的科学报告。

    四、读者的三个层次

    下面的问题就是作品本身了。用什么语言写?既然样式定为童话史诗,当然应当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儿歌的语言去写。为此他又参阅了大量的儿歌与童话。从平日他和我谈的情况来看,他对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和德国的格林兄弟的全部作品都曾仔细地阅读过。

    牧之同志的意图,这部童话史诗,首先是给孩子们看的。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孩子们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就能知道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大轮廓,粗粗地有了一个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

    牧之同志为了使儿童们更感兴趣,计划将这首童话史诗拍成一部影片。他在《创作构思》的“补记”中连几个人物都规定了。“共为八个人物——摄制电影时,这一对孪生子女由一个演员扮饰,就只需七个演员。”六十年代初,有一次他来北京开会时还对我说过:“已和君里(郑君里)谈好,此片由他导演,你也参加。”可惜君里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令人痛惜万分。君里同志是我的老师,牧之同志和他及赵丹、唐纳四人于三十年代上海工作期间,情同手足,所以他还常对我开玩笑地说:“我是你师伯!”如今牧之同志亦已仙逝,我也年过花甲,精力不济,不知何年何地何人,能实现牧之遗愿,将《小小环球》拍成电影,以慰牧之在天之灵。这是后话了。

    牧之同志对这部作品的社会影响计划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少年儿童。第二个层次是大、中学生。他们可以结合社会发展史来读,他们的理解当然要比少年儿童深一层。第三个层次是知识分子,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在内。他们可以结合着《意图》、《构思》及《前言》来读。他们将会形象地理解马列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人类发展史的科学进程。他们可以理解到包容在这首童话史诗中的人类经济发展史和精神发展史,等等。

    这件作品现在已公之于世了,能否达到这个预想的效果,当然还不知道。

    荒煤同志深切地写道:“……仔细看看《小小环球》的创作意图、创作构思和前言,你不能不惊叹他为了一个宏伟的创作的意图和设想,真是发挥了多么天才的想象能力,进行了多少艰巨的劳动!他认为从有阶级到消灭阶级这一空前伟大的转化时代,如果也用文学作品来概括和总结的话,那末也只有借用神话的形式,除此也无他法。”牧之同志生前与荒煤同志友谊甚笃,牧之同志困难的时候,曾得到荒煤同志的关心与支援。我读了荒煤同志写的《序》,深深感到确是知音之语。

    牧之同志对创作的迷狂是惊人的,他不象有的艺术家近乎一时冲动,维持不了多久,而他,为了《小小环球》竟迷狂了近半个世纪。

    一九七八年六月三十日,他已处弥留之际,闭着眼睛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告别世界。这时他的夫人朱心同志向前来探望牧之同志的文化部刘复之部长说:“他有一个遗愿,希望能出版他的《小小环球》。”复之同志立刻答应:“出!可以,可以!”朱心扑到牧之同志胸前,对着这位已经告别了世界的亲人说:“你的《小小环球》,刘复之部长已经同意出版了!”这时,发生了奇迹,牧之同志突然睁开了双眼,神采奕奕地看着朱心同志。然后,才又慢慢地合上双眼,心满意足地与世长辞……

    最后,我还要说句话,牧之同志对《小小环球》的“迷狂”是十分宝贵的,也是崇高的。

    柏拉图说:“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注9)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北京

    (注1) 《中国文学发展简史》,第25页。

    (注2)见《史记·天官书》第五,总第1310页。

    (注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6、37页。

    (注4) 《教师手册》,第378页。

    (注5)见《中国史纲要》。

    (注6)(注7) 《袁牧之文集》,第599—600页;第607页。

    (注8) 《欧洲文学史》,上卷,第26页。

    (注9) 《文艺对话录》,第8页.

    相关热词搜索:剧作构思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