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论市场经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0-03-19 05:19: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成熟和行动的自信,都意义重大。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16-03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成熟和行动的自信,都意义重大。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道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经济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经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人类从单纯维持生存到期望优质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一性和利益主体的独立性催生了商品经济。于是,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孕育、成长、成熟。

    当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将愈发精细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主导经济形式,一切人类行为和物质产品纳入市场之中,形成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囊括并受市场机制广泛调解的市场体系,由此便形成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即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简言之,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表达形式。就两者的联系来看,一致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生条件相同,均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市场为载体;二是内在作用机制相同;三是都需要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过程,最终将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可见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商品经济的终极发展成果,同时还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就两者的区别来看,区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和要说明的问题不同。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是列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形式,说明的是一种经济属性,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说明的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表达的是运行机制中如何分配资源。二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外在体现形式。市场经济包含于商品经济,可是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不能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才会形成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历史上,根据获取物质资料方式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人类这种获取物质资料或者说占有与创造物质资料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类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社会性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呈渐进式连续发展,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呈阶梯式跳跃发展。两者之间的适应是一种弹性的适应,生产力允许生产关系在一定限度上落后或超前于自己,但是这样的弹性适应是有限度的。当生产力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开始发生量变,当对应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作用尚未全部发挥出来以前,该生产关系仍保持不变,但在逐步落后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新生产关系所需的物质基础时,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催生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循环往复地矛盾运动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与生产关系相比,生产力是更为基础、根本性的因素,它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可以说,一切经济形式和社会形态的产生与存在,其客观根源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只有生产力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图例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具体联系及其各自的发展特征。

    图1中,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图1中,横坐标表示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作为坐标尺度,以经济形式记录生产关系进步的足迹。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形式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新的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原始、贫穷、愚昧走向自由、富足、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包含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生产中,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选择生产工具作为坐标尺度,理由有三:一是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地意义。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二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地联系起来。以旧石器时代为例,人类使用石块、树枝等作生产工具,尚不能进行进一步加工,使用这样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只能形成较低的生产力。这样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朝不保夕,迫使人与人之间结成团结互助的生产关系共同对抗自然的压迫,因而只能是原始共产主义公社这种生产关系,这就是原始社会。随着青铜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的劳动有了剩余,由于青铜器的粗笨,奴隶劳动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压榨奴隶的劳动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进入奴隶社会。铁器工具的出现,相对轻巧的手工工具给单家独户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产生了小私有制,于是封建社会成为铁器时代主流的社会形态。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其他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动力来源,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千百年来的依赖。利用机器创造物质资料的效率,大大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的劳动效率。由于大机器需要比较雄厚的资金,以及多人分工协作,用生产过程社会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生产,机器作为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同时机器、电气、智器的继续发展和变革也影响着资本主义的未来,推动人类走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三是生产工具是物质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是劳动者的延长的自然肢体。人类正是借助自己制造的生产工具,延长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动物那种完全受自然界奴役的被动地位:正是借助于创造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才把自己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见,生产工具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沿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生产关系)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两条主线发展起来的。纵观历史,在个别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发生过跳跃式发展,如4~5世纪,尚属于原始社会的日耳曼民族,入侵罗马帝国后,跳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18世纪,尚属于原始社会的南部非洲,被西方列强的殖民铁蹄带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战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而首先在苏联、中国等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但是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特点具有连续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前行历程的不可逾越性。马克思说:“人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的历史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民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了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战争、革命可以消除旧的社会制度,但无法脱离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只能在原有生产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历史任务,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是改变社会的特殊性质,而不会取代生产关系发展自身,只有当旧生产关系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新的生产关系才会出现。

    商品经济作为连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重要经济形势,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见证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的强化力量,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既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促使社会分工发展,而精细化、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大生产间的协作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力;市场经济是平等、法制、诚信、竞争、有序的经济,推动社会法制建设不断深化,涤荡经济环境,完善经济体系,为生产力的加速提高营造好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遵循节约原则,追求效率最优,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社会资源流向效率最好的企业,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和交换,提高社会生产力。总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社会愈发现代化,从生产力层面看,日趋先进,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从生产关系层面看,日益进步,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现代市场经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总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商品经济向计划经济飞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与实践都证明: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人类社会从原始、愚昧、贫穷走向先进、文明、富足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繁荣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演进的历史,从原始石器到青铜器,从陶器到铁器,从机器到电器,从物化工具到智能工具。从原生态工具的发展考察,支撑生产工具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火,决定生产工具变革的客观根源是人对火的认识以及对于温度的掌控。人类从不知火为物,到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环境下创造4万亿摄氏度的高温纪录,人类在对温度的不断提高中,认识自然,改造自己,创造与改造工具,进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前行。可见,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客观根源,生产工具进步的渐进性是生产力发展连续性的客观根源,而人类对火的掌控以及温度的逐步提高是工具进步渐进性的客观根源。人类真正的劳动,是从能够制造工具开始的。最早制造的工具,不外是稍加敲击的石块、骨头以及木棒,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对温度的需求为常温。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温度的不断提升,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陶器产生了,陶器对温度的需求较高,有的达到900℃以上。温度的提高、陶器的产生推动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同时,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旧石器时代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的摄取性经济,发展了生产型经济、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的制作,促成原始手工业、原始农业的分工,使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飞跃。随着对可控温度的逐渐提高,人类已具备了熔炼金属的技术基础,人类早期使用金属生产工具的材料有自然铜、青铜、铁等。人类在仰韶文化前期,陶器的烧成温度就已达到了900℃~1000℃,在制陶实践中对火的温度的提高为冶炼青铜器提供了技术基础。青铜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推动中国历史走进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朝,青铜器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铸造青铜器的工艺程度很复杂,分工精细,工具的进步继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分工与协作。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生产工具对温度的需求为1537℃(纯铁的熔点)。而温度的提升以及制陶技术的分享,使人们在春秋时期探索到在较低温度(800℃~1000℃)下还原铁矿石的方法,铁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把人类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带到了铁器时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铁制农具的大规模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制的过渡。在中国随后的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的使用更以空前规模在各地推广,铁制农具的供应程度决定了个体生产发展的速度,促进水利交通的兴起及工具的升级改进,铁工具的普遍使用,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18世纪,技术进步孕育了工业革命,科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随后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在实验室将温度提高到4万亿℃的高温,生产工具从手工具到机器到电器再到智能机器,生产工具神迹一般的进步推动生产力爆发式的发展,人类在这两百年里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人类有历史以来的总和。

    可见,市场经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于:市场经济进步决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亦即工具使用与进步的不可逾越性。

    参考文献

    [1] 王毅武.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毅武,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王毅武.政治经济学原理[M].海南出版社,2011.

    [4] 李邦君.政治经济学原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5]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6] 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4卷)[M].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4.

    [8] 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M].海南出版社:73.

    作者简介:陈羽逸(1987-),女,山东济南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经济。

    相关热词搜索: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