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决战之巅——《拆弹部队》对阵《阿凡达》

    决战之巅——《拆弹部队》对阵《阿凡达》

    时间:2020-03-24 05:13: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两部影片无论是电影的戏剧性、审美观还是对流行文化的价值观都截然相反。因此,奥斯卡评委的选择也能代表好莱坞主流力量对这场大战的态度。

    2月2日揭晓的奥斯卡提名名单,《拆弹部队》和《阿凡达》各获9项提名,并列头号种子选手。两片除两项提名不一致,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配乐7个奖项上都形成对决。尤其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基本上是詹姆斯·卡梅隆与前妻凯瑟琳·比格罗的竞赛,另外三部佳片《在云端》《无耻的混蛋》《珍重人生》遭遇冷落。

    《拆弹部队》是一部纯男性的阳刚电影,成本虽低然而制作水准极高,对战争与人性的挖掘十分深刻,令人不禁想起新好莱坞时期制作的战争片,比如《野战排》。两者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都根植于好莱坞现实主义叙事传统,表演富有爆发力。

    《阿凡达》走的是所谓的技术流路子,让观众大饱眼福。剧情严格遵循好莱坞古典模式,辅之以有宗教感的视觉革命,运用种种视觉技术让大众置身于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神奇世界。《阿凡达》已经取得了足以让人合不拢嘴的巨大成功,好像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以此向我们展示电影业的未来趋势。

    虽然两部影片都讲美军被迫在敌对环境扎营生存,使命却完全不同:《拆弹部队》中的士兵是英雄,使命是减少死亡;《阿凡达》里的美军正相反,大部分是反面角色,只懂屠杀。一部是活生生的现实题材,另一部则幻化无极。《拆弹部队》与《阿凡达》形成有趣的对阵,而最具悬念的两场战役当属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归属。

    悬念一:《阿凡达》——史上最卖座的最佳影片?

    《阿凡达》获得了9项奥斯卡提名,但在某些人眼里,詹姆斯·卡梅隆砸大钱创造的视觉奇观甚至算不上是一部好的电影。持此类看法者通常抱怨:“它的故事不够好。”还有人认为,如果《阿凡达》想赢大奖,缺少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作为助力。获得6项提名的《在云端》是《阿凡达》出世之前奥斯卡的大热门,获赞无数,同样不乏泼冷水者:“只有角色出彩”、“视觉上乏善可陈”、“这电影没什么大不了的”……

    《阿凡达》的故事没有原创性,这不是它的短板,它还有一部马力异常强大的发动机——票房。一般而言,票房并非决定因素,过去10年中,年度票房冠军只有《指环王3》拿到了小金人,2008年票房冠军《黑暗骑士》甚至都没入围最佳影片。但《阿凡达》不同,它是新的影史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超过20亿美元。奥斯卡评委怎会失误,错过奖赏史上最卖座电影?

    归结起来,这些奥斯卡大热门其实向大众提出了一个实际上难以回答的问题:对奥斯卡最佳影片而言,是故事重要还是视觉效果重要?是机敏圆熟的剧本和光彩耀眼的表演重要,还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与视效重要?《阿凡达》固然在剧本上弱了些,但它的视觉想象力弥补了自己的弱点,将电影的造梦能力抬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云端》也许“视觉上乏善可陈”,却混合了娱乐性、洞察力、喜剧感和揭短的勇气,抓住了时代的焦虑情绪。

    当然,还有第三个选择。它应该是一部视觉上令人振奋的电影,同样拥有值得夸耀的剧本、杰出的表演并且富有时代感。这就是《拆弹部队》。9项提名,与《阿凡达》齐头并进,其中包含杰里米·雷纳不可忽视的表演。

    雷纳在《拆弹部队》扮演一个特立独行的拆弹老手,沉迷于拆除各种炸弹,常常把自己甚至同伴置于险境。老实说,杰里米·雷纳长得很平凡,脸有点短胖,不爱说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起眼。但几分钟过后,这种印象就烟消云散,因为雷纳慢慢展现出强悍、自信和爆发力,令人联想到年轻时的拉塞尔·克劳。雷纳及他扮演的角色的成长过程是电影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拆弹部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优秀的表演、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达成这一切的过硬的技术,它也许会成为年度最佳电影。

    悬念二:凯瑟琳·比格罗——创造女性导演的奥斯卡纪录?

    杰森·莱特曼逐渐老练,昆汀·塔伦蒂诺重拾荣耀,李·丹尼尔斯挤进主流,三位导演的作品《在云端》《无耻的混蛋》《珍重人生》虽无望获大奖,但在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女配角奖方面都极具竞争力。最佳导演提名中还有两人,凯瑟琳·比格罗和詹姆斯·卡梅隆,进行最后的角逐。

    奥斯卡历史上,只有三名女性曾经被提名最佳导演奖——意大利的丽娜·维尔特米勒(《七美人》,1975年)、澳大利亚的简·坎皮恩(《钢琴课》,1993年)和美国的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2003年)。卡梅隆在接受金球奖后对观众说:“我以为这个奖会是凯瑟琳的,她绝对有资格拿这个奖。”应该讲,两人都有资格,谁最终捧得小金人都不是爆冷门。但若凯瑟琳·比格罗获选最佳导演,她就会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其实,本届奥斯卡,凯瑟琳·比格罗和她的《拆弹部队》以黑马姿态亮相,已横扫北美各大电影奖项,获得一致赞誉。很多人想象不到,这部风格沉实冷峻、节奏张弛有度的纯“男人戏”竟是女导演的作品。

    比格罗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男人婆”,相反,她身材标致修长,气质优雅内敛,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但回到沙漠拍摄现场,她是一呼百应的总指挥,和工作人员一起流汗、吃苦,打成一片。作为女导演,她有一句名言:“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存在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因为我既不能改变我的性别,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比格罗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后来她考上一个电影艺术项目课程,由此转行接触电影,并在艺术创作中加入越来越多的政治元素。课程结束后比格罗决定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电影硕士,并在1982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长片《无情》。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曾在《世界电影史》中提到比格罗:“那是80年代初,电影制作业的扩张促使一些边缘电影人进入主流电影圈,凯瑟琳以女性导演的身份开始艺术之路,在电影工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在好莱坞历史上可谓第一次。”后来,她一边不紧不慢地拍摄中低成本独立电影,一边在加州大学教书。《拆弹部队》大热后,比格罗的女性身份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对此凯瑟琳有点不胜其烦。她根本没想过一个女导演去拍一部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战争戏会有什么问题。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导演经历:“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的长处在哪里,我想真的就是敢于探索和挑战自己。我的本意并不在于打破性别差异或者性别传统。”她的话很中肯。在好莱坞,女导演大多只能拍摄女性电影和浪漫喜剧,拍出这样一部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男人戏”几乎不可思议。比格罗打破了好莱坞男性至上的传统,《拆弹部队》甚至比很多硬汉导演拍摄的战争片更冷静、更硬朗。

    虽然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数量增加到了10部,但种种迹象表明,《拆弹部队》与《阿凡达》已经远远走在了竞争者的前面。两部影片如此不同,无论电影的戏剧性、审美观或者对流行文化的价值观都截然相反。因此,奥斯卡评委的选择也能代表好莱坞主流力量对这场大战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现实对阵未来。不管胜者是谁,都将代表21世纪电影艺术的方向或者未来。

    责任编辑/胡晓英

    相关热词搜索:对阵决战之巅部队阿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