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

    时间:2020-03-24 05:16: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本刊特组织编发了这个专辑,力图从不同侧面,打捞那些易被忽视甚至遗忘的历史暗角,呈现出历史真实的肌理;研究不同艺术载体所折射出的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心理的微妙变化;反思思想史上关于和平的课题。这些文字提醒我们,对和平造成威胁的,不仅仅是轰鸣的枪炮,也有静默无声的文字、摄影甚至是色彩斑斓的“电影艺术”。

    愿这个专辑能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相信,历史的烟尘里,唯有真实的那部分,能照见未来。

    一面“内视镜”

    2011年末,一部以“太平洋战争七十周年真相”为主打广告语的影片《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后文简称《山本》)在日本公映。这部由东映公司制作的影片阵容可谓强大:导演成岛出在2011年度上半年,因治愈系影片《第八日的蝉》几乎囊括了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所有重要奖项(最佳导演、影片、女主角、女配角等);监制兼原作是号称“昭和史著作第一人”的历史学者与小说家半藤一利;影片结尾处列出的长长的参考资料目录,突出这部影片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而力图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展示山本五十六的“真实人生”;山本的扮演者则是有着“中年天王”之称的著名影星役所广司,参演的其他演员还有玉木宏、濑户朝香、田中丽奈、香川照之等一线明星……这些因素表明这是一部资本投入相当高的大制作商业影片。同时因为讲述对象、事件的重要性及其主流历史观,或可称之为日本社会的新“主旋律”影片。

    这部影片在电影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并不算高。与《第八日的蝉》为成岛出赢得的广泛赞誉相比,《山本》可谓平淡,仅获2012年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录音、最佳男主角两项提名。事实上,就其叙事手法与一般的观影感受而言,这部影片也少有出奇之处。虽然战争场面特别是现代的海空兵作战场面,是拍摄联合舰队的必要构成部分,但这部以战争场面与个人生活交替叙事构成的影片,战争场面平淡无奇,缺乏独创性的拍摄技法,甚至也缺少大制作商业影片该有的高科技特效奇观。在叙事方法上,这部影片则可称“沉闷”:它采取双线结构,讲述了日本“二战”时期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著名将领山本五十六最后三年的生涯(1940—1943)。一条线索是山本的活动,全面涉及了他在海军省、舰队、家人、朋友等方面的人际关系,按时序讲述反对德意日三国同盟、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与山本之死等重要情节;另一条线索是《东京日报》年轻记者真藤利一几次采访山本的见闻,并同时写作《大日本帝国战史》,理解和领悟山本的存在对日本的历史意义。虽然同样的双线叙事结构在《第八日的蝉》中被成岛出使用得堪称出神入化,在《山本》中却显得不堪其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当时最重要政治人物的山本,其诸多历史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报社小记者所无法见证的,因此两条叙述线索能够交集的地方并不多,其交集方式也十分勉强,并对观众理解故事造成一些混乱。可以说,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传记影片,它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表明其主要重心在影片所叙内容与主题,而非对独创性电影表达手法的追求。

    真藤作为一条叙事线索的存在,一方面突出的是影片关于媒体在战时所起作用的看法,另一方面则如同近年日本战争电影惯用的“追忆结构”,试图通过年轻后代对历史人物的重新理解,而引入影片对当下日本社会的判断。将山本的故事置于这样的叙事结构中,表明了影片强烈的现实指向:它是在自觉的当代视野中重讲太平洋战争历史,并由此发表对日本社会现实的看法。实际上,影片因此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教化和劝谕色彩,显示出其“主旋律”的特性。这也就使得这部人物传记影片,可以被视为当前日本社会诸多意识形态的“症候性”呈现。如何书写山本五十六这个重要历史人物,显然联系着日本社会如何理解二战历史;而这种理解,又与如何判断当下的日本社会及其国族认同直接相关。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这部影片看作当下日本社会的一面“内视镜”。也就是,山本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上是日本社会内部如何理解其主体性之历史与现实的一面镜像。这种“内在性”一方面表现在,关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山本五十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十分“日本”的话题,它们紧密地联系着战后日本社会特殊的历史结构与情感结构;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并不以国际市场为目标,而是在日本社会内部语境中展开叙事的,其讲故事的方式包含了与日本社会他种话语的对话关系;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影像构成、情节设置与表意逻辑等不同层面上,都显示出某种“封闭性”特征:它把现代日本的历史故事仅仅讲述和理解为“日本人”“自己”的故事。

    无论就紧张的中日关系,还是就亚洲情境与日本社会的当下,《山本》这样的影片的出现及其接受,都是充满了政治意味的。但是,这种政治性如果仅仅在指责其“军国主义”、“右翼化”的层面进行,无疑是隔靴搔痒,并会在定型化想象的基础上加剧民族主义冲突。事实上,与1998年那部美化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公然为帝国主义招魂的《自尊——命运的瞬间》(东京映像与东映联合摄制)在日本社会引起的广泛争议相比,《山本》引起的是远为温和的反应,其民族主义表述也曲折得多。同时,这部影片的出现也并非偶一为之,而与此前的《男人们的大和》(2005)、《没有出口的海》(2006)、《吾为君亡》(2007),特别是此后的《永远的零》(2013)等构成了日本社会引人注目的海战电影现象。如何理清这其中的复杂线索,并针对日本社会的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做出更有效的回应和批判,一方面需要详细解读文本所提供的复杂意涵,深入到内在肌理去理解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跳出民族主义视野,批判性地探讨超越其内在限定的可能性。

    三版电影:“反战”的

    山本五十六

    2012年全球多部重要影片都是对经典片的重拍,2011版《山本》也是一部重拍片;并且这种“重拍”不仅仅是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的日本电影类型海战电影及其历史叙述模式的基础上。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主义海战日本治愈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