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正视韩寒的局限是唯一的理性

    正视韩寒的局限是唯一的理性

    时间:2020-03-24 05:18: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韩寒作为时代青年偶像是毫无疑义的,也完全正确。拒绝中国教育体制的勇敢孩子、拥有众多粉丝的少年作家、与赛车相关的时尚达人、基于现实批判的高浏览量博客杂文所形成的青年意见领袖身份……他与沉沦于中国教育体制中那些白发苍苍的青年人形同陌路,与那些拥堵在公务员考场铁门之外的“青年骨干”更显异己力量。“己”如果是“我”,在中国,“我”始终是一个复数,是群体的“我们”。数千年历史中,那些从“我”中旁逸斜出的人,不是被判为疯子就是被视为敌人。从这一点来说,韩寒是幸运的,他成了英雄。

    显然,中国需要更多的个体,而非日益臃肿的群体。换言之,中国的进步视韩寒这种个体青年的多寡和相关生存环境的优劣而定。值得注意的是,韩寒的鲜活存在,并非喻指其能力的完满,更非“道德美人”。个体的独立性和局限性才是韩寒现象的最大价值。一切试图将其树为“典型”,寄予超乎个体能力的种种预期,都势必流露出体制传统的腐朽形象。尊重和正视韩寒的局限性是唯一理性的态度。

    在博文中回顾《独唱团》的历程时,韩寒曾说过这样的话:0“第一期做得不够好,不幸让大家给看见了,第二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幸大家都没能看见。”囿于韩寒博文固有的反讽等语言特点,此话不能当真,所能当真的是,也许不存在的第二期确实比第一期好。当然,如果丢弃韩寒式的隐形修辞,第一期的“不好”或许可谓共识。

    确实如此,《独唱团》作为一本以书代刊出版发行的文艺杂志,早在出版之前,就被粉丝和知识精英们极力宣传,并寄予了过高期望。当然,即便当杂志最终被翻阅完毕搁置在某个地方时,众多粉丝仍然表示了大面积的欣喜和感动,对于那些未能给予较高评价的读者,他们也表示了意料之中的不屑和反击,这基本是所谓粉丝的常态。换言之,韩寒的明星效应就有这么大能量,他编一本杂志可以得到与博客点击率相当的拥趸,他编的杂志无论成败与否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拥趸。这本质上是社会学问题,而与文艺与杂志无关。

    这么说是基于比较。事实很明显,虽然我们并不满意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众多文艺杂志,但在编辑理念、板块设置、选稿用稿和装帧设计等各方面,较之于同类杂志,《独唱团》都显得粗糙简陋。这完全是文艺审美和编辑素养等原始能力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可以说,一本杂志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即文本质量。就个人的文艺阅读眼光来看,《独唱团》更像一群在文艺方面全面溃败而在当下社会以成功人士、时尚达人、意见领袖、网络名人等身份召唤读者的初级文艺读物。谈趣味,大多数文章甚至不及网络热帖有趣和充盈;谈文字,堪称好作品的也很有限;谈思想,仍多以反讽和情绪化的宣泄为主。也就是说,它并非有别于网络情趣、时尚刊物、传统文艺期刊的不得不存在的文本。

    至于被知识精英寄望和吹嘘的“公民读本”,这不仅是非理性的,委实是一种矫情。在发行之前,韩寒就曾说过:“除了能提供好的文艺以外,能量有限,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我以为韩寒对“战争片”的警惕是有智慧并相当值得赞赏的。启蒙确实搁置已久、迫在眉睫,但启蒙永远不可能依托“战争”来完成,而只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具体到一本文艺杂志,那就是把文艺做到更好而非最好,基于此,第二期的流产让人遗憾。然而,对《独唱团》众多的失望集中在没有看到“战争片”的情绪中,习惯性地将文艺视为斗争的奴婢,以至于完全无视本部“文艺片”在文艺上的失职之处。总而言之,《独唱团》的文艺含量,无论是在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中都沦为阑尾般的附庸,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幸。

    相关热词搜索:正视局限韩寒理性是唯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