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难忘红薯救命粮

    难忘红薯救命粮

    时间:2020-03-24 05:22: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

    我和千千万万曾经历过漫长饥饿岁月的河南人一样,对红薯怀有深厚的感情。“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红薯曾经是劳苦大众的救命粮。

    我由衷感恩引进红薯这一粗生高产旱粮作物的先人。由于他们的引进,使得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老百姓填饱了肚子,得以生存繁衍。

    红薯的香甜可口,暖身暖心,没有受过饥寒劳累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深。每年的霜降前后,是收获晚茬红薯的大忙季节。这一时刻,忙得大人、孩子不亦乐乎:把收到家里的鲜薯挑选分类,没伤没痕的下窖保鲜,块大、圆而粗的切片晒干,创伤掘烂的磨粉打芡。最后剩下的,蒙上一层薯秧,十天半月糖化后,蒸吃,软甜如柿子。

    冬春,农家早饭弥漫着红薯的香甜。谁家灶上都蒸一大锅,人人端着一大碗,吃得浑身暖洋洋的。晚上围坐在牛槽前燃柴取暖,炭火堆里埋上一些红薯,烧至冒油,甜香四溢。被烧焦皮的薯块烫得人欲拿又放,吃到口中烫得舌头搅动不停,那满足的幸福感让人魂牵梦绕。

    “红薯”的名字是河南农业界叫出来的。郑州、开封、北京等地也叫它“白薯”。红薯的学名叫“甘薯”,由香甜和营养丰富而得。也有人称它“番薯”,意思是从外域引进而客居中国的作物。

    红薯的引进有两种说法:一说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虎门北枫村人陈益历尽艰辛,从安南引进了这一粗生高产的旱粮作物——番薯,这是中国人引进薯类作物最早的尝试,改变了中国较单一的种植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二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遭受飓风灾害,民间大闹饥荒。祖居福建长乐县的华侨陈振龙,常到南洋吕宋岛经商,发现吕宋岛出产的甘薯产量高,且适宜在福建种植解饥,便想方设法摆脱当时控制吕宋岛的西班牙当局严禁甘薯外传的法规,在海上航行七昼夜,终于把甘薯带回福建。陈振龙的儿子陈经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请求帮助推广,巡抚无应。陈氏父子便在福州近郊纱帽池边空地种植,收获甚大。第二年适值福建大旱歉收,才得以大量推广,解救了许多饥饿百姓。

    后来,红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大量推广,也是陈氏子孙努力的结果。但至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只知红薯救命、好吃,却不知陈氏家族的功德。

    红薯全身是宝,吃法、用途很多。蒸吃、煮吃、烤吃,做主食;做成拔丝红薯、蜜饯红薯泥、油炸薯片作宴席大菜;鲜薯磨的粉芡,可制作粉条、粉皮、粉丝、凉粉,剩下的薯渣是养猪的好饲料;薯干经久耐储,可酿制酒精,用途很广;可磨成面粉,制作馒头、面条、饼干、糕点等食品;薯秧是喂牛喂羊的上等饲草;鲜、干薯叶是农民秋冬春的家常菜。荒年饥岁,薯秧亦能粉碎充饥。1942年河南大旱和1960年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都吃过薯秧掺糠皮和少许杂粮做成的馍。尽管粗糙难咽,但它能维持生命。儿时,秋冬春三季几乎忘记了馍这一主食,更不知道饼干、蛋糕、烧饼、卤肉的滋味。饿急了,只会向大人要求:“我要吃红薯哩。”改革开放之前,向城镇居民供应的口粮中,红薯占粗粮一定的比例,一斤粗粮券可买四斤鲜红薯。当时我们住的职工楼上,没有一家不用简单制作的挤压器自制红薯面条的。

    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极端困难的岁月,河南大部分人民以红薯为粮。在一些地方,饿急了的群众失去了理智,什么东西都敢吃,什么事情都敢做。一些浅山、丘陵地带的农民到山坡上挖坩制土,找滑石面充饥,有的人因拉不出来而致命;平原地区的人们挖草根,剥树皮当粮,常有误食含毒草根和树皮腹泻不止而身亡的。饿疯了的人们呐喊道:“毛主席万岁,吃石头面排队”;“共产党好,老百姓吃不饱”。毛主席、党中央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采取果断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河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栽红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周口地委书记率先带领农民种红薯,只两年光景解除了饥荒,老百姓亲切地称他“红薯书记”,并编顺口溜:“红薯干,是主粮,鸡屁股眼儿是银行。”后来省委调其任开封地委书记,让这位“红薯书记”继续为人民造福,救民于饥。

    1969年1月2日,我从开封地委下放到荥阳县王村公社劳动,当时正值开封地区大栽红薯。公社派我到后白杨大队二队驻点,任务是带领社员栽种红薯,规定“五一”以前按人口每口人栽一亩红薯。这是小麦打苞,乍暖还寒的季节,我到当地第二天早晨就跟社员下地栽红薯。生产队长让我和他拉绳子起坑,我不顾生产队长的“关照”,接过一位老人的水桶,让他拉绳我挑水,生产队长感到不好意思,也担起水桶,挑起水来。一连三天挑水勾担不离肩,早出晚归跟着大伙拼命干,两脚泥巴一身土,脚上穿的解放鞋成了两个泥骨朵。群众看在眼里,怜悯在心。第四天,管我饭的一家人不让我吃红薯掺玉米饭了,烙了一张油饼,做了鸡蛋面汤。我不忍心吃,户主不愿意:“吃吧!干那么重的活,家里人也心疼不上你,光吃红薯饭,你们当干部的受不了,不吃桌结实饭没劲。”我说:“我也是吃红薯长大的,大家都受得了的,我也能受得了。”打那以后,一家管我一天饭,一家比着一家给做好吃的:捞面条、饺子,有的还托城里的亲戚买大米,专门为我做顿大米饭。群众越是给做好吃的,我也就越是半饥半饱地饿肚子。那年月,细粮来得不容易,人家上有老下有小,连身体虚弱的老人都舍不得吃,我一个当干部的,又是年轻人,哪能吃得下?群众议论说,人家当干部的跟着咱们拼命干,咱要再不掏劲就是没良心。那一阵,社员上工不等敲钟就出门,到地干活不用催促都卖劲。按人口栽种231亩红薯的任务,提前两天完成了,公社召开大会表扬。到了秋天,二队红薯大丰收,家家都不缺口粮。

    一截半尺长的红薯秧,只要把它埋在潮濕的泥土里,它就会生根长蔓,鼓堆结块。即使抗旱抢种,栽一棵也只要一碗水。越是旱岗地和疏松沙垠,它结的薯块越干越面,显示了红薯的耐旱和倔强。它的粗生与庄稼汉结成伙伴,解救过亿万人民的饥饿,为中华民族今天的崛起,奠定了人力基础。

    豫剧《唐知县申诰命》中的七品芝麻官唐成,面对宰相严嵩目无国法、横行无忌的妹妹,凛然正气地发出怒吼:“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不畏权奸,不怕丢官,宁愿和种红薯、吃红薯、卖红薯的平民百姓站在一起,也要为民做主的精神,也为红薯增添了精神理念价值。眼下,城乡居民生活已步入小康,可人们对红薯还是念念不忘。由过去食它充饥,到现在养生健身。很多吃肉喝奶长大的年轻人,都知道红薯营养丰富,吃红薯能润泽肌肤,软化血管,润肠通便,防止便秘。因而,红薯身价倍增:鲜红薯也价格超过了小麦、稻谷。随着红薯的栽培技术的进步,红薯产量、质量越来越高,红薯对生命的价值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我们曾因饥饿被侵略者羞辱为“东亚病夫”。如今,我们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成了“东方巨人”。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不忘过去,是为了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难忘红薯救命粮,犹如难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相关热词搜索:红薯救命难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