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月岭古民居,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月岭古民居,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时间:2020-03-27 05:22: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月岭,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儿时,家里换油盐酱醋常到文市镇上去,如遇灌江涨洪水撑不了船,过不了河,就必须绕道经过月岭,穿梭于古民居的古街古巷;如今,因工作需要,常驾车陪同行和朋友们来到这个溪流潺潺、古味十足的小山村。我简直不敢相信,每次来到古韵悠悠的月岭,不仅没有恹恹欲睡,反而有一种新的振奋,看百遍而不厌倦。

    翻开月岭村唐氏家谱,唐氏先祖于宋朝理宗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由永州零陵湾复村迁徙桂林灌阳月岭定居建村,距今已有769年。月岭村距文市镇2公里,离灌阳县城42公里,是处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美丽富饶的宝地,历代人文蔚启,科第不绝,先辈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古民居、古牌坊、文昌阁、将军庙、百岁亭、步月亭、催官塔、烽火台、太极井、上井清泉、双井秋月、唐孔林石圈墓等古建筑。

    月岭古民居是我国明清建筑的艺术瑰宝,是观赏明清古建筑的天然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纪念碑,也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风格典范。古建筑设计巧妙,结构精当,别致美观,如明珠玛瑙撒在大地上,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吉光片羽,历久弥珍,令人百看不厌,叹为观止。

    月岭如梦,她总是在人们的印象中似曾相识、若即若离;月岭是诗,多少文人墨客为她痴醉,但又总是被人们遗忘在书架的角落上。走进月岭,最能吸引人的是保存完好的古雅建筑,最能征服人心的是月岭那些未经任何雕琢的古朴优雅的乡村韵味。村前小溪如玉带缓缓飘来,几座青石小桥横卧在小溪之上,青翠的杨柳、竹、花掩映着阁楼屋宇,展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画境。上百年的悠悠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月岭古民居独具魅力。

    月岭现存的古民居,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走进月岭村古民居,如同走进了“小故宫”。它分六大院堂,是清代该村唐虞琮的六个儿子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同时修建的,依年龄顺序取名为“翠德堂”、“宏远堂”、“继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锡虾堂”。这六大院堂各立门楼,它的布局犹如易经的九宫八卦,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存。大院堂之间古韵悠悠的深巷,游客仿佛步入了北京故宫,像捉迷藏似的不知怎么走。再看院堂内的设施,它们均有主房,主房两侧配有厢房;院堂前建中门、天井、大堂,院堂后建小堂、天井、鱼塘、花园、菜园和炮楼、戏楼、书房、粮仓等,少则八九座,多则十几座,一个院堂相当于一个100多人居住的自然村。各院堂均为青砖碧瓦的屋宇,青石砌成的围墙,装饰的石壁雕龙画凤,古色古香,无不体现出木、雕、砌三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如游客雅兴未尽,可住上几天,人在院堂内饮水、洗物、洗澡、钓鱼、赏花、看戏、读书等均可不出大门,真是舒爽至极。

    现在“锡虾堂”正堂前面还保存一座完好的古戏楼,可容纳近百人看戏。听村内老人讲,月岭村人有爱唱桂剧,喜看桂剧的传统。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桂剧创始和改革发展传承人、台湾巡抚唐景崧(灌阳县江口村人)收录了村民唐吉光、唐玉沛在桂林组建的桂剧春班的“明”字科班,随后又到月岭村演出,几经演绎,月岭成了区内外有名的桂剧村。触景生情,让人仿佛听到这个古老戏楼里传出的优美旋律和高亢歌声,看到这个古老戏楼里人潮涌动、其乐融融的情景。

    踏着石板路穿梭于古村里,老宅深巷古意幽幽,有种说不出来的惬意。村西的牌坊、步月亭、文昌阁前,三五个绘画爱好者支着画板专注地沉浸在古老的传说之中,以至于你走到他的身边都还未察觉;古老的村巷子十分宁静,不时有躺在青石板路上的猫和狗,你从它的身边跨过时也不挪动一下,或许慵懒地睁开眼睛,然后又安详地躺在温暖的阳光里;大宅门里,偶尔可见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坐在门槛上闲聊;村巷里不时走过三两个高卷着裤腿、肩扛犁耙、赶着牛羊的农民;村头大门楼旁,竖着几块古老的甲石,甲石旁的石凳上围着一群群“吃大二”( 打大字牌)、下三山棋的老人和妇女,怡然自乐;在村中的古水井旁、杨柳依依的小溪边几个村姑在洗菜、洗衣服,谈论着昨晚的山村夜话,其乐融融;那些胸挂相机、背驼大小旅行包的旅行者,三五成群的在街头巷尾晃悠,指指点点、边走边拍摄,天南地北的腔调,不时打破着古村落的宁静。

    最抢游客眼球的莫过于村西雄伟壮观的“孝义可风”贞节牌坊了,它是儒家贞孝思想的展示牌,也是观赏明清古建筑石雕艺术的博物馆。相传本地一大户人家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为了冲喜,讨了一个儿媳史氏,没想过后不久儿子就死了,史氏则遵守妇道,终生未再嫁;后在家人和邻居的劝说下,史氏收下胞兄的儿子为子,平时爱护备至,悉心教育培养;养子生性聪颖,刻苦学习,知书达理,满腹文章,心怀报国大志,科考举人后任湖南蓝山县知县,后又官升二品;为感念母亲一生辛勤贞节,报答对己养育之恩,养子特申奏朝廷为母亲竖立牌坊永志纪念。 牌坊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妇人,约于公元1834—1839年的道光年间建成的。

    远眺村前洞背山小山头,有励志含意的催官塔,原名叫“凌云塔”,建于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据说凌云塔建成后,这里就开始地灵人杰,科第不绝,先后出了八名知县、二名州官、一名二品官员,其它的科第人才无数。村里出了这么多的官员,人们认为都是凌云塔的帮助,为了表达对石塔的敬意,于是人们就把凌云塔改称为“催官塔”。从此,这里代代英才辈出。“催官塔”背后,不知演泽了多少个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故事。塔建成后,村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举行乡试,考官以宝塔出题,出了一个上联,联曰:“远望宝塔尖尖如笋七层八方凌云直上”,当时众学子秀才无人能对,一时成为绝句;时隔几年,一村中学士心有灵犀,顿时省悟,很快对出下联,联曰:“近瞻牌坊宽宽似屏三间四楼孝义可风”。村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颇多:爱情的见证“奈何桥”,充满激情、男女共浴的“双发井”,益寿延年的“百岁亭”,能治疾病的“螺丝井、上井”……游客可尽情地领略“古韵悠悠,古巷深深”的意趣!

    千年的古村是岁月浓缩的历史。青石板是一组跳跃的音符,它能让我们聆听到那古朴而遥远的清纯旋律,也能让我们心贴心地感受到令人流连忘返的乡村气息。走在石板路上,石板被踩踏得成槽型状青光发亮,如遇下雨,石板如同一面镜子尽显岁月的悠远苍凉,同时也印证了当时古村的喧闹和繁华;站在文昌阁顶看重重叠叠的黑瓦房,犹如在阅读一页页民居文化的灿烂篇章;在“孝义可风”和“艰贞足式”牌坊下,能明白恪守道德和“诗礼传家,文章报国”之理。

    民风纯朴的月岭,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来。观看古民居后山满山遍野的石榴花,欣赏古民居村前的田园秀色,信步于古民居内的青石板巷道上,尽情品味明清古居墙头、楼梁、础石、码头上的镂雕彩绘……渴了饮上几杯农家萸油茶,累了坐下来听几曲古传桂剧,饿了农家主人会邀你品尝本地石榴、红瓜子、红薯、南瓜、花生,再喝上几两“土茅台”,让你陡增几分宁做凡人不做仙感慨,享受到原汁原味、充满激情的田园诗意生活。

    来吧,朋友!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月岭,能满足你的时髦追求!

    陆仕臣,1965年4月生,中共灌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新华社广西分社签约摄影师、广西山歌学会会员、桂林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曾任文市文化站工作员、站长,中共文市镇党委秘书,县委宣传部新闻股股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等职。1983年发表习作,开始涉足文学、新闻,已有千多篇诗歌、散文、故事、报告文学、新闻作品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杂志、电台上发表。连续15年分别被新华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桂林日报、桂林电台等新闻单位评为十佳、优秀、先进通讯员。

    相关热词搜索:不去地方古民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