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后现代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后现代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0-04-03 05:15: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下,以渲染暴力、色情、肉欲和妖魔化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庸俗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不仅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给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有哪些具体体现,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艺术教育 后现代艺术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043—03

    [作者简介]刘永涛,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 451191)

    受经济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我国艺术领域出现了以背离、批判现代和古典风格为特征的后现代庸俗艺术,出现了“妖魔化中国”、刀割、火烙、倒悬、色情、恶搞等特殊景象。不仅导致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对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认识后现代庸俗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后现代庸俗艺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1.妖魔化中国的政治波普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品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体系之中。受西方趣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一批艺术家主动迎合西方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想象,夸张的造型、艳俗的色彩、浓郁的政治映射成为一种文艺思潮。文革中的大字报、大标语、宣传画、经典样板戏的样式和“红光亮”、“高大全”的图像叙事以及图像符号成为惯用主题,泛政治波普主义在架上绘画、雕塑、观念摄影、影像艺术等领域大行其道。“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这些思想情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动机,中间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密切关系”。诚如潘诺夫斯基所说,“色彩、线条、光影、体积与平面的分布,不论在视觉上多么赏心悦目,都必须被理解为承载着多种含义”。借由艺术作品传达的“光头”、“大脸”、面目呆滞、精神涣散、形象丑陋猥琐的中国国民形象,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视觉印记和固执偏见,为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丑化提供了拙劣的视觉例证。但是,这些希望挤入西方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为西方始终“把中国艺术看成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插图,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一种插图,而不是独立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对英雄人物的丑化、对政治的反讽呈现出鲜明的后殖民趣味和媚俗趣味,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机会主义和“新媚俗主义”的泛滥。

    2.色情化倾向

    艺术和商业的联姻,导致了艺术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商品广告以与情色搭界来吸引人的眼球,在杂志、报纸以及电视节目上随处可见的各类广告图像中,女性裸露的身体、男男女女充满狂热爱欲的表情、含沙射影的广告词等,这种情色画面的广告成了广告的主流,充满情色的挑逗让人浮想联翩。一些厂家、商店、娱乐场所和个人打着“艺术”和“审美”的旗号,以“人体彩绘艺术”的幌子,在艺术与色情之间打擦边球,甚至越来越露骨。有些艺术家也对裸情有独钟,如某行为艺术内容是表演者赤裸着全身。涂抹了蜂蜜和鱼肚内的腥液分泌物,端坐于肮脏的公厕内;有的艺术家不厌其烦地把花瓶和人的屁股结合在一起作为作品的主题,等等。在网络上,具有色情画面和挑逗词汇的网页更是成为网站提高点击率的要素,对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

    3.血腥化倾向

    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甚至是儿童动画片中,血腥、残暴的画面已不罕见。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下,一些艺术家以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以烙印、割肉、放血、玩尸体、吃死婴以及虐杀动物等令人发指的极端行为,向社会和人们表现他们“艺术创造”的“美”,场面血腥、手段残忍,充斥着对法律、道德和人性的挑战。如某地的悬挂艺术,表演者用四个手掌大的铁钩从胸部的皮肤和肌肉横穿而过,被悬挂在河边的榆树上长达8分钟。这种把痛苦作为享受和审美的行为,对人体是一种伤害,也证明不了一个人的毅力、信仰、耐力等,更无法体现艺术的真善美。应该看到,这种“为了震惊、自我宣传、制造名声或是感性刺激”的“可疑艺术”,往往是在寻求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回报和影响。

    4.艳俗化倾向

    一些艺术生硬地模拟消费文化,呈现出即时性、功利性和浮华的特征。恶搞现象层出不穷,胡编乱造,随意戏说历史。比如,刘备当上了总经理,诸葛亮开起了市场营销培训班;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跳脱衣舞的闹剧,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玉有了外遇;把《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改成了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甚至还夹杂一些下流的对白等等。在某些领域,艳俗化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

    二、后现代庸俗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

    1.审美观念上导致学生美丑善恶不分

    艺术有着基本的社会功能,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宣传鼓动作用和娱乐作用。因近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而生的后现代庸俗艺术,放弃了艺术的传统职能、历史意识和价值判断,丧失了主体性,抹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躲避崇高。诚然,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假、丑、恶现象,但这不能成为艺术炮制假、丑、恶的理由。艺术家应是社会清醒的良知,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明确地站在真、善、美的立场上,弘扬人性美,鞭鞑人性丑。后现代庸俗艺术给人们激发起来的情感反应,决不可能是审美意义上的情感反应,只可能震动感官,产生低级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作为前卫艺术,后现代庸俗艺术确实有着对陈旧艺术观念和落伍艺术方式的反叛成分,尤其是它的娱乐性、戏谑性仍能被很多人乐于接受和认可,所以,后现代庸俗艺术往往导致人们审美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由于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对历史的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缺乏批判意识,容易跟风,易于接受,甚至导致美丑、善恶不分。

    2.艺术实践上导致学生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盲目追随和刻意模仿

    每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都要从基础做起,没有扎实的功底,绝不会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然而基础的训练往往是乏味、枯燥和单调的,甚至是艰难的,而后现代庸俗艺术的产生过程则往往是速成的、容易引起轰动和提高知名度的,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了示范效应。很多大学生回避艺术创作的艰辛过程,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渴望一夜成名。这种导向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恶劣效果:学中文的不知唐诗宋词、学音乐的不懂五线谱、学舞蹈的不会劈叉、学美术的不懂色彩……这种效应已经在某些院校开始逐步显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曾受邀观看某高校一次比较重要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在舞台上自得其乐地表演了小品《大话西游》,粗劣的道具、滑稽可笑的台词,让台下的学生观众捧腹大笑,但笑声过

    后,又能给大家留下些什么呢?

    3.艺术教学上增加了高校艺术教育的难度

    艺术的门类本来就丰富多样,作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来说,要想熟知各个艺术门类的特征、历史、发展趋势等实属不易,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认识的偏差,对某一艺术现象和思潮的认知也存在歧义的可能。尤其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新的学术概念、艺术现象、艺术内容也不断增多,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融还正促使着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在“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力、训练创新思维、认知创新规律和借鉴创新方法”等方面大有作为,让学生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更宽广的艺术前景,以深邃的思想深刻认识、科学研判艺术思潮和社会发展趋势,已给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亟待破解的严峻挑战。

    三、高校艺术教育应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对策

    1.构建主流价值体系,保护国家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文化因素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只要还存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文化上的渗透和反渗透就在所难免,文化安全实质上就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后现代庸俗艺术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审美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当前主旋律电影接受状况堪忧”。由于手段、内容、形式等相对陈旧,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作品兴趣并不是太大。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用主流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用“超越西方标准研究世界美术”的勇气,去认识、剖析西方价值和后现代庸俗艺术。以人文精神的树立和道德底线的守护,多渠道、全方位地介绍国内外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刻解读后现代庸俗艺术,了解后现代庸俗艺术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品,对具体的后现代庸俗艺术个案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学会识别一些伪艺术与伪艺术家,认识后现代庸俗艺术背后隐含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形成文化认同感,以主动姿态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艺术观念和理论指导上,少数教师热衷于标新立异,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解释力不够,对艺术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不加选择地接受并引进,导致一些学生的盲目崇拜;二是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目标上,一味追求西方模式和西方经验,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挖掘,过分追求功利性,致使学生出现浮躁心理;三是公共艺术教学的现代化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是有些院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占有量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公共艺术教学的学科壁垒现象仍很突出,须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可分的”,公共艺术教学在面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甚至艺术学科的多个门类时,都显得力不从心。以后现代庸俗艺术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后现代艺术,具有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模糊性,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的公共艺术教育,显然不能充分回应一些具体问题,“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人生观和审美观。

    3.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雅艺术有别于后现代庸俗艺术,是指高尚雅趣的艺术,油画、芭蕾和交响乐都可以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高雅文艺的审美价值、思想认识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国家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全国高校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对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都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和审美追求,大力提倡高雅艺术,有益于当代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而且也有利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开阔贯通古今的宽广视野,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使大学生倾心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持锐意昂扬的精神状态,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对高雅艺术了解得越多,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自觉抵制和正确认识也越坚定,因此,有着高雅艺术浓郁氛围的育人环境,对丰富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推动公共艺术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意识

    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冲击,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多元性世俗文化,它重德、重礼、重义、重教,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人文主义,更是一种积极、理性、世俗、实用的处世哲学和伦理规范。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乡野文化,如同涓涓细流共同汇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历时几千年而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创造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成了艺术教育新的走向,在教育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祖辈遗留下来的价值、原则、规范、经验、观念和知识进行梳理、系统化,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庸俗艺术、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白后现代庸俗艺术的来历、形成过程、特征和发展趋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是增强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免疫力、辨别力和艺术教育说服力的核心和关键。

    5.把握好育人各个环节,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使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凸现。艺术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团队精神、塑造完美人格、激发潜能和创造性、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如何做人的重任,一定要克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将其渗透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行外部延伸和丰富。如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著名艺术展览,浏览博物馆、艺术馆及多种现代艺术资源;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于社会艺术活动,及时把艺术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校外艺术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载体建设,提升学生艺术修养,自觉应对后现代庸俗艺术。

    作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具有教育的文化功能、灵魂的塑造功能、审美的陶冶功能等多重功能。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深刻读解和积极应对破坏艺术理想、无拘束地否定一切、向严肃艺术泼脏水的后现代庸俗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注释:

    ①(美)哈拉普著,朱光潜译.艺术的社会根源[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

    ②曹意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油画[J].美苑,2006,(1).

    ③巴黎专访侯瀚如:谈华人艺术在西方[J].(台湾)艺术新闻,1997,(10).

    ④Richard Eldrid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Art, Cambridge, 2003.

    ⑤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1).

    ⑥黄会林,刘藩.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J].电影艺术,2007,(6).

    ⑦丁宁,詹姆斯·埃尔金斯.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口].美苑,2002,(3).

    ⑧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⑨黄宗贤,吴永强.视觉文化与高等美术教育变革[J].文艺研究,2005,(2).

    (责任编辑:王庆玲)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后现代对策高校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