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

    时间:2020-04-03 05:17: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院落规划布局严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功能合理,建筑艺术精湛,对研究我国明代古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胡氏民居;古建筑;建筑风格;建筑功能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54-02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接陕西,南控巴蜀,是丝绸之路西行第一站,一直以“羲皇故里”、“陇上江南”而闻名于海内外。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胡氏民居——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西边毗邻文庙,属明代古民居建筑。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建筑特色。2001年6月25日,天水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

    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是明万历年间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自建成之后,四百年来,南宅子一直由胡氏后裔延续居住,除西侧三合院已拆除外,其余部分保存相对完整,这种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2002年,为保护这处文化遗产,天水市政府对居住在南宅子的胡氏第十九代后裔进行了整体搬迁,之后,进行了三年的保护维修工程,基本上恢复了南宅子的历史原貌。

    二、建筑规模

    (一)建筑规模宏大

    南宅子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主院,平面近似矩形。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由12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明清建筑群。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走进南宅子古民居院落,俨然有走进古代豪门望族、富户大院的那种古色古香的氛围,让人不禁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先民在建筑领域的伟大创造力而折服。

    (二)后世子孙延续居住时间长

    南宅子自建成之后迄今四百年来一直由胡氏家族后裔世代居住,清初以来只有少部分建筑进行了增饰修补,这种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胡氏民居(南宅子)较完整地保存了从明代到清代民居古建筑的风貌和特色,为研究我国明代民居建筑及天水地区的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2002年,为保护这处文化遗产,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天水市人民政府对居住在南宅子的胡氏第十九代后裔及其他住户进行了整体搬迁。在走过四百年的风雨历程之后,南宅子虽显斑驳,但经过天水市博物馆三年的保护维修,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三、建筑风格与布局

    (一)建筑风格

    天水地处秦岭最西端,由于地跨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流融合地带,受楚文化与徽商文化的影响,天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建筑特色,房屋设计精巧,庭院布局严谨。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厚重与严谨,又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种特色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譬如南方民居中普遍存在的“天井”、二层式楼阁,南宅子中也有布局。园林绿化方面,南方建筑中存在的假山、池沼,茂林修竹的园林式环境在南宅子的后花园也有体现。使人们在游览这座古民居时感受到虽身处北方,但风景与南方的青山秀水并无区别。南方地区的民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宅子的四合院落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但不同之处是南宅子的四间房屋都前出檐,形成一个走廊,这样,即使在雨天,主人往来于房屋间也不会被雨水淋湿。其次,这也使墙面保持干燥,不被雨水淋湿,延长了建筑使用时间。

    在装饰艺术方面,南宅子桂馥院正厅屋檐下面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为普通民居所少见。柱头、栏额和雀替上的雕饰既不同于江南徽派民居的精细,也不同于富商居所的流俗,透过历史风尘,柱头上的如意云朵用圆转流畅的阴刻线,表现出云气的层次,简洁、粗犷而又圆润,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飘浮感,脱俗与沉稳的气蕴,与文人气息浓厚的室内明式家具风格一脉相承。正厅对面倒座的雀替上,一条透雕的草龙身躯翻转,呈 “S”形,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幅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

    从建筑形制来看,胡氏民居基本按照中国传统民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且又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建筑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南宅子作为封建社会中上层官僚的居住宅第,其建筑布局与风格体现了封建社会父严子孝、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等级关系。首先,其建筑布局以天井为中轴线,将整座院落分为东西两区,主人生活区与下人活动区域严格区分,适应古代宗法制度的需要。其次,胡氏民居建筑中所有的正房都高于厢房。为使仆人不穿堂越室,主人生活的西区各院落开有侧门通向下人活动区。即使在主人生活的西区院落,也有专为下人设计的便道,以免其直接穿堂而过。第三,在家庭成员房屋居住问题上,胡氏家族有着严格的规定。长辈住正房,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这种建筑布局,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直接体现,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建筑功能

    (一)建筑功能的科学性

    胡氏民居——南宅子多由四合院落组合而成。建筑形制特征为正厅与倒座采用马鞍架结构,东西厢房为单坡水结构。这种形制的特点是:第一,站在院中,空间感好,视野开阔。其次,在外界看来,四合院落外实内虚,威墙高耸,有着很强的防卫性。第三,就是古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四合院落的屋顶,如同一个大的漏斗,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院中,不致于外流他家,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肥水不外流”。第四,就是南宅子有着独特的排水方式。除了最初在修建院落时安装了地下排水设施外,南宅子还在其地基上做了大的文章。据胡氏第十九代后裔胡承祖先生讲,当时他的先祖在营建这座府第的时候,事先在地基下方铺了一层很厚的细沙,细沙上方盖有一层木炭,木炭的上方又铺有泥土,泥土的上方是用卵石铺设的太阳花、九宫图等各种图案。地面采用这种设计,不但美观,而且非常实用。细沙和木炭吸水性非常好,一旦过多的雨水集中到院落,很快就会被吸收。饱和后多余的水分会通过地下排水设施排出院落,所以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会造成内涝。雨过天晴,太阳照射到地表,地下多余的水分又能够蒸发散溢出来,提供地表植物生长,所以院落的竹子、牡丹、丁香、石榴等植物花卉生长得非常茂盛。由此可见,古人是极其聪明的。这种营造方式在目前的古民居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学说的“和谐处事”生存之道影响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身居四品,衣食无忧的胡来缙来说,有这种思想也不例外。告老还乡之后,“乐其俗、安其居”、“知止、知足”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他对自己府第实用性的要求。“乐”的生活观促使他追求生活的惬意与享受,促使南宅子建筑的使用功能更加完备。在这里,有用于接见客人、布置考究的前正厅;有曲回幽静,纤巧素雅的书房院;有藏而不露、清静幽雅的棋院;有风景优美、花香四溢的后花园;有可欣赏秦州小曲的颐园;有竹林掩映、玲珑典雅的绣楼;还有艺苑蜚声、秦韵悠扬的皮影戏苑。几乎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一些功能性建筑都可在南宅子找到。由此体现出该院落的建筑布局与主人身份的统一。

    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被誉为“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览园”。著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参观考察后,给予胡氏民居(南宅子)很高的评价:“甘肃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它集中了我国北方民居建筑的优秀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底蕴。充分挖掘这座古建筑群落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了解明代晚期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天水民居[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2]江宁.人文天水[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

    [3]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水名人[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相关热词搜索:天水浅谈古民居胡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