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三栖利剑,法国“米卡”导弹家族

    三栖利剑,法国“米卡”导弹家族

    时间:2020-04-03 05:19: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2年底,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法国正在为常规潜艇开发潜射防空导弹,以提高潜艇应对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的能力。法国正在开发的潜射防空导弹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在“西北风”便携式防空导弹基础上研制的只能在水面或潜望镜状态下发射的防空导弹;另一种是在“米卡”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的能在水下发射的防空导弹。

    “米卡”是法国马特拉公司(现属欧洲EADS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第四代中距/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目前,法国已经在“米卡”空空导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米卡”地空导弹、“米卡”舰空导弹。若此次“米卡”潜射防空导弹研制成功,该型导弹将成为“米卡”导弹家族的第四位成员,进一步壮大“米卡”导弹家族。“米卡”系列也将成为世界第一种能在空中、地面、水面、水下四个空间作战的导弹。

    长空利剑:“米卡”空空导弹

    “米卡”空空导弹(MICA)全称为“米卡”拦截与格斗导弹,由法国著名的马特拉公司研制。上世纪70年代末,“超玛特”-530D中距空空导弹和“魔术”R550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研制成功后,法国开始考虑研制性能更为先进的空空导弹。出于减少国防预算和减轻后勤负担的目的,当时法国国防部希望装备一种既具备中距拦截能力,又具备近距格斗功能的空空导弹,而且新型空空导弹适应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空战环境。马特拉公司经过一年多技术论证,确定了导弹的基本技术特征。为了满足中距拦截和近距格斗的需求,“米卡”导弹将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和两种采用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引头:装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用于中距拦截,装备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导弹用于近距格斗。

    1981年,“米卡”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得益于马特拉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米卡”导弹的研制计划可谓顺风顺水。1982年10月,马特拉公司在法国西南部的朗特试验中心进行了推力矢量偏转控制系统的地面试验。1983年10月,“米卡”导弹完成了首次地面发射试验。1985年,“米卡”导弹完成可行性试验,导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1987年5月,法国国防部正式批准了全面工程研制计划并与马特拉公司签订了价值为3.27亿美元的采购合同。1989年1月,主动雷达型“米卡”导弹在地面发射试验中成功击中CT-20靶机。从1990年开始,主动雷达型“米卡”导弹开始系留载飞试验。1992年1月,由“幻影”2000战斗机搭载的主动雷达型“米卡”导弹在首次中距拦截试验中击中靶机。从1996年开始,主动雷达型“米卡”导弹投入批量生产。红外成像型“米卡”导弹的研制进程落后于主动雷达型,1992年才开始进行地面发射试验,1995年完成空中发射试验,2000年投入大批量生产。

    “米卡”空空导弹的最大特点是中距空空导弹和近距格斗导弹共用某些模块,两种导弹的零部件通用程度达到55%,既节省了研制经费,也有利于减轻后勤供应系统的负担。“米卡”空空导弹长3.1米,弹径0.165米,翼展0.56米,重110千克;采用正常气动布局,4片带边条翼的长弹翼从弹体中部延伸到靠近弹体尾部的位置,4片不规则形状的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头部还设有4片固定的边条翼,用于调整导弹气动中心和作为涡流发生器起到增升的功能。“米卡”空空导弹装有1台两级固定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达3马赫。该导弹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火箭发动机喷口装有4片扰流板,通过计算机控制偏转角度。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上推力矢量技术,使得“米卡”空空导弹的最大过载达到50g,远远超过了只采用空气控制舵面的空空导弹。

    “米卡”主动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和红外成像型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是导引头整流罩形状不同,前者采用尖拱形型整流罩,后者则为半球形带光学窗口的整流罩。主动雷达型“米卡”采用惯性制导+中段载机指令制导+末端主动雷达的复合制导方式,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其使用的主动雷达为J波段AD-4A脉冲多普勒雷达,工作频率为10~20 GHz,工作距离约为15千米。战斗部为预制破片高爆杀伤战斗部,重量为12千克,引信采用主动雷达近炸引信。早期的主动雷达型导弹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技术,最大过载为35g,后期的才使用了该技术,使最大过载达到50g。主动雷达型导弹最大射程50千米,虽然射程短于AIM-120、R-77等主流中距空空导弹,但其具备长度短、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非常适合装备轻型战斗机。

    红外成像型“米卡”导弹采用了和雷达主动型导弹相同的气动布局和通用模块,如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推力矢量装置等。该型导弹采用法国SAT公司研制的双频段红外成像导引头,128×128元凝视锑化铟阵列,作用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具备发射后锁定的能力。由于红外成像型“米卡”导弹采用了中距空空导弹的发动机,工作时间和推力远高于许多专门研制的第四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则大于大部分第四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该导弹的设计瞄准角高达110°,瞬时离轴发射角达85°。与头盔显示器配合使用后,红外成像型“米卡”导弹近距格斗能力非常强悍,至今仍是一型非常先进的近距格斗导弹。

    “米卡”空空导弹问世以后,其高通用性的设计特点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法国海空军共订购了3000枚“米卡”导弹,主动雷达型和红外成像型各半。中国台湾购买了400枚主动雷达型导弹,用于装备其购买的“幻影”2000-5战斗机。此外,卡塔尔和印度也购买了“米卡”空空导弹。“米卡”导弹近年来较大的一笔交易发生在2012年初。2012年1月,印度内阁批准空军向MBDA公司购买490枚“米卡”空空导弹,交易额达9.5亿欧元。MBDA公司除了向印度空军提供490枚导弹,还将向印度转让“米卡”的生产技术(该部分约占交易总额的30%)。这些导弹主要装备印度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幻影”2000H战斗机。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米卡”空空导弹的特立独行赚足了世人的目光,却因此造成其外销成绩不佳。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能够使用“米卡”导弹的战机太少。由于法国战机出口数量较少,导致“米卡”空空导弹外销成绩不佳,而其他国家的战机使用该导弹会受到火控系统的限制。另一个原因则是“米卡”中距空空导弹在射程上小于世界上其他主流中距空空导弹,一些国家在选择中距空空导弹时更愿意选择射程更远的导弹。虽然“米卡”近距格斗导弹性能不凡,但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斩获也困难重重。为了改善空空导弹外销成绩不佳的状况,法国在“米卡”空空导弹基础研制了地空导弹、舰空导弹及文章开头提到的潜射防空导弹。而“米卡”导弹优异的性能、前瞻性较好的设计为家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平地惊雷:“米卡”地空导弹

    把空空导弹改为地空导弹是增加导弹应用范围和提高装备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其发展史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国在“响尾蛇”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了“小槲树”地空导弹系统,还在“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基础上发展了“陆麻雀”地空导弹系统。为了扭转外销成绩不佳的状况,法国马特拉·航空航天公司(1995年马特拉公司收购了英国航空航天公司的导弹业务,组成马特拉·航空航天公司)从1998年开始在“米卡”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地空/舰空导弹。后来由于马特拉·航空航天公司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航天公司、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合并成了现在的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米卡”地空/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由EADS公司控股的MBDA公司接手。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航空展上,MBDA公司首次公开展示了其正在研制的“米卡”地空导弹(VL-MICA,意为垂直发射型“米卡”)。

    “米卡”地空导弹系统采用的导弹在外形上和“米卡”空空导弹相同,但其弹径有所缩小,为0.16米,翼展也从空空导弹的0.56米缩小到0.48米,采用13千克预制破片高爆杀伤战斗部,导弹总重从110千克增加到112千克。“米卡”地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3马赫,最大射高9200米,最大射程为20千米。导弹采用垂直热发射技术,装在专门的发射箱内,每个发射箱可装4~6枚。“米卡”地空导弹系统所使用的导弹可以在主动雷达型和红外成像型中选择,发射箱内既可装同一制导方式的导弹,也可混装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两种导弹都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可全天候、全方位拦截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直升机和空地导弹等目标。

    “米卡”地空导弹系统是一个开放式、可分散部署的模块化集合体,每个作战单元包括:1辆指挥车、1辆雷达车、4辆导弹发射车及相应配套车辆。组成整个作战单元的车辆数量较少、机动灵活,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不会因为某个子系统被击毁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战时生存能力强。指挥车是整个作战单元的核心,其主要对雷达车和发射车实施遥控指挥,执行威胁分析、目标分配、导弹发射等任务。雷达车方舱上方装有一部单面阵相控阵搜索雷达,转速为60转/分,可同时跟踪50个目标,最大搜索距离达80千米。

    指挥车、雷达车、导弹发射车的底盘都采用雷诺公司研制的“雪帕”6×6军用越野卡车,其发动机采用最大功率为176.5千瓦的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越野行驶速度超过50千米/时,最大行程超过500千米。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为导弹系统选择其他的卡车底盘。“米卡”地空导弹系统快速反应能力也非常突出,整个系统可在10分钟内完成从行军状态向战斗准备的转换,反应时间小于15秒,导弹再装填时间为15分钟,系统可在12秒内发射8枚导弹攻击4个目标,平均发射间隔时间为2秒。

    2001年,“米卡”地空导弹在法国朗特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并获得成功。当时,MBDA公司预计在3年内完成导弹的研制。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米卡”地空导弹的研制进度被迫放缓。2008年10月,导弹完成第14次飞行试验后正式定型,比原计划晚了近4年。2009年,罗马尼亚空军表示已经和MBDA公司签署购买“米卡”地空导弹系统的合同。为了提高销售量,MBDA公司在后续的技术演示试验中会经常邀请一些潜在购买国代表观看导弹试验,以展现其优异的性能。2011年,在SALVE技术演示验证项目试验中,“米卡”导弹成功击中1枚15千米外高机动飞行的防区外空地导弹,当时MBDA公司邀请了4个外国代表团观看试验。

    海上卫士:“米卡”舰空导弹

    “米卡”舰空导弹(VL-MICA-M)的研制计划和地空导弹同时展开,但其研制进度快于地空导弹。1999年5月,法国在科西嘉岛附近海域进行了“米卡”舰空导弹的首次试射,试验达到预期目标。“米卡”舰空导弹在研制时融合了开放式、垂直发射、分散部署、模块化结构等新概念,加上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成像制导,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载舰无需安装专门的火控系统,只需载舰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提供目标信息即可,非常容易整合到军舰上。整套“米卡”舰空导弹系统包括数个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席瓦尔”A-35垂直发射系统,单元数量可根据水面舰艇的吨位在四联装、六联装和八联装三种规格中选择,适装性极好,可整体加装在舰艇的甲板或上层建筑上,对舰艇原有结构和隐身性能造成的影响极小。再加上该系统采购和操作成本比较低,非常适合一些经费有限但又想提高舰艇防空能力的中小国家。

    目前,“米卡”舰空导弹的用户包括阿曼海军、摩洛哥海军和印度尼西亚海军。2007年,阿曼海军向MBDA公司订购了3套“米卡”舰空导弹系统,装备购自英国的3艘“夏米赫”级轻型护卫舰。该级轻型护卫舰装有2座6单元“席瓦尔”A-35垂直发射系统,备有12枚导弹。2008年,摩洛哥向荷兰订购了1艘“西格玛”10513和2艘“西格玛”9813轻型护卫舰,这两型护卫舰都装有2座6单元“席瓦尔”A-35垂直发射系统,每艘舰装12枚“米卡”舰空导弹。2012年,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签署了购买1艘“西格玛”10514型护卫舰的协议,该型护卫舰装备的舰空导弹和摩洛哥“西格玛”级相同,垂直发射系统和单元数都一样,也使用“米卡”舰空导弹。除了上述3个国家,马来西亚向法国购买的“追风”级巡逻舰也计划装备“米卡”舰空导弹。

    “米卡”舰空导弹系统采用与“米卡”地空导弹系统相同的导弹,具体性能不再赘述。用户同样可以在主动雷达型和红外成像型“米卡”导弹中选择,“席瓦尔”A-35垂直发射系统既可单独装备同种制导方式的导弹,也可以混装两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有利于提高舰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防空反导能力。导弹可全方位拦截多方向来袭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以5米高度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抗饱和攻击能力较强,是一型具备较强的中近程反导和防空作战能力的舰空导弹。

    潜龙轰天:“米卡”潜空导弹

    潜艇是现代海战中的重要武器,具有机动性强、行动隐蔽、突击威力大等优点。这些其他海战兵器不具备的优点使潜艇成为许多国家海军重点发展的武器装备。有矛必有盾,潜艇的出现也催生了反潜武器和反潜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反潜体系已经由早期的由水面舰艇为主的反潜体系,发展为由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反潜体系。其中,空中反潜主要由航空反潜平台承担。航空反潜平台(主要是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反应迅速,其通常装备雷达、光电搜索装置、磁探仪、鱼雷、深水炸弹等搜潜设备和攻潜武器。长期以来,潜艇与反潜航空平台之间一直是一种不对称的对抗。在对抗中,潜艇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空优潜劣”的格局是潜空对抗演变的主调。为了应对空中威胁,二战时,德国海军为潜艇加装了高炮并取得了一些战果。防空导弹出现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开始为潜艇研制装备潜射防空导弹(以下简称为潜空导弹)。

    按发射环境的不同,潜空导弹可分为水上发射的潜空导弹(包括潜望镜状态下发射的潜空导弹)和水下发射的潜空导弹。水上发射的潜空导弹通常是在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基础上研制的一种“简陋”潜空导弹,如英国“斯拉姆”、俄罗斯SA-N-8等。这种潜空导弹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等优点,但也存在射程近、容易暴露潜艇位置等缺点,作战能力较为有限。水下发射的潜空导弹通常具备自主攻击能力,隐蔽性较好。因此,采用水下发射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新型潜空导弹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新型潜空导弹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尽量使用现役第四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的技术研制潜空导弹,如德国和挪威联合研制的“交互式潜空导弹”(IDAS)就使用了IRIS-T“彩虹”空空导弹的技术;第二种是直接使用第四代空空导弹“拼装”潜空导弹,如美国在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了“海蛇”潜空导弹。法国在研制水下发射的潜空导弹时采用了第二种思路,在“米卡”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潜空导弹。

    早在2002年10月,法国舰艇建造局就向外界透露了“米卡”潜空导弹,但后来基本上没有该导弹的进一步消息,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的报道说明该潜空导弹可能一直处于研制之中。“米卡”潜空导弹又被称为“水下米卡”,由“米卡”空空导弹和“飞鱼”潜舰导弹的VSM水下运载器组合而成。“水下米卡”潜空导弹选择的是红外成像型导弹,最大射程达20千米,可有效打击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等航空反潜平台,为潜艇提供一定的防空保护。“米卡”潜空导弹有助于提高潜艇的防空能力,使潜艇成为攻守能力更为平衡的武器,进而提高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

    “米卡”潜空导弹所采用的水下运载器由“飞鱼”潜舰导弹的VSM水下运载器改进而来。VSM水下运载器由法国ESAE公司研制,长5.8米,重约680千克,内装有氮气和干燥气体。VSM水下运载器由三部分组成:头盖、缘柱段和后段。圆柱段装有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控制舵,后段装有8个稳定尾翼。装载“飞鱼”导弹的VSM水下速度为20米/秒,水下动力段可持续10~12秒,以100米的水下转弯半径向发射方向偏转90°,有利于减少暴露潜艇位置的可能性,提高突袭和杀伤威力。由于“米卡”导弹重量和体积远小于“飞鱼”导弹,因此需要对VSM的内部进行改进以适应发射。“米卡”导弹和VSM水下运载器都是已经定型装备部队的成熟装备,在此基础上研制潜空导弹不但可以降低风险和研制成本,而且还可以缩短研制的周期和提高装备的通用性。

    “米卡”潜空导弹效能的发挥依赖于潜艇的探测能力。作战时,装备“米卡”潜空导弹的潜艇通过自身携带的探测设备搜索敌航空反潜平台,发现目标后,火控系统迅速解算出射击诸元并辅助决策出对本艇威胁最大的目标。完成发射准备后,鱼雷管开始充水,鱼雷管外层盖子打开,VSM水下运载器被弹射出去。运载器入水后进入无动力滑行阶段,在距潜艇10~12米时火箭发动机点火把导弹运载到最适合的位置和方向,之后运载器以一定的角度冲出水面(发射“飞鱼”导弹运载器出水角度为45°,“米卡”潜空导弹的运载器出水角度应该相差不大)。出水后,运载器头部的传感器向导弹发出出水的信号,然后抛掉头盖,释放出“米卡”导弹。导弹升空后根据射击诸元自主交会作战。据悉,“米卡”潜空导弹主要用于装备法国出口潜艇——“鲉鱼”级常规潜艇。至于法国海军是否会装备“米卡”潜空导弹,法国国防部至今还未表态。

    在过去的20余年时间里,“米卡”导弹“很忙”,不但要“上天”、而且还要“下地、入海”,可谓不亦乐乎。这是既是“米卡”空空导弹外销成绩不佳后“穷则思变”的结果,也是具有法国特色武器发展思路的最好脚注之一。

    (编辑/笔啸)

    相关热词搜索:法国利剑导弹家族米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