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新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走向探索

    新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走向探索

    时间:2020-04-12 05:18: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通过认识当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把握国内课程改革的动向,作者认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走内涵型深化和外延型拓展相结合的道路,兼顾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提高的两方面需要,切实提高这两门课程在培养高师学生教书育人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整合 课程分化 内涵型改革 外延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238-02

    1 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师范教育要培养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地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意识,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我们培养的是具有这种境界的教师。要做到这点一个师范生就必须经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书育人技能的训练,然而,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现状不甚满意,与培养一个教育家式的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国家教委师范处曾对一些地区的高师进行调查,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意见归纳起来是两点:一是学习无趣,二是学后无用。全面认识、总结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我们认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课程性质模糊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还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基础课,还是一门师范技能课?对此人们意见分歧,认识模糊。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一直列入高师公共必修课程系列,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与公共外语、体育、大学语文等课程同属一个层次,被学生一概视为“非专业课”,这恰恰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其它公共必修课程在高师师范课程中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乃至我校有些系科在安排期末考试时,首先保证他们自己的专业课程,当考试课程过多,超过规定门数时,教育学心理学列为考查课程,经过教务处出面交涉后,才改为考试课程。

    1.2 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张与课程时数的相对限定的矛盾难以调和。

    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一直稳定在54课时(3学分),有些院校甚至只有36课时(2学分)。90年代初,为了突出班级管理知识的教学,强化“班主任”能力训练,我校曾把教育学的教学课时增加到72课时,但很快,由于与各系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发生冲夺,很快恢复原状(54课时)。

    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日益扩展。这一方面得益于与教书育人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和社会对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这两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客观上要求学生了解更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顺应这种态势,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日益充实,如心理学从八十年代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三结合”课程体系,逐年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成为“四结合”、“五结合”,甚至更多结合的课程结构;教育学也同样,它的课程体系在涵盖传统的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向教育评价、教育科研、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伸延。这样,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必需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出现了尖锐矛盾。

    1.3 教材内容空泛抽象,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

    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材内容,既陈旧又不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教材内容的逻辑安排,都需要亟待解决。有个学生曾统计心理学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几乎高达二百个。这种抽象概念重叠组合成的教材内容,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对师范生未来中学教育实践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还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双方在教学、学习、德育、学生年龄特征等内容上相互渗透,这样一方面使教育学的内容有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紧密地与教育发生了联系。如果两门课程的教师不事先充分协调,有些内容必然重复交叉,有限的课时就花费在这不必要的重复上了。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有关。课堂实验、讨论、参观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而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很多教师就不敢贸然采用了。

    教学技术手段的陈旧也限制了教学方法的丰富。迄今为止,很多高师院校包括我校还没有一个合格的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电化教室中也没有丰富的教学音像资料。教学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教育学、心理学课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 课程整合与课程分化——二十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二种主要走向

    2.1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由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研室或教育系承担教学任务,而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则由各专业系科的学科教学法的老师承担,这就造成了三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合理布局和相互脱节的现状。对三课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充分发挥教育学类课程在高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教育学类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有人进行了尝试,如在课程设置上,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作为同一课程整体由学校加以统筹安排;在教学内容上试图构建以教育科学理论与某一教学法知识相结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教学观”;在教学方法上试图形成三课教师交叉上课的立体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改革的最大优点是三科得到更紧密的结合,同时摈弃了原来三课内容上的重复之处,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课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合较为困难,不能形成体系较为严密、内容较充实,能被三课教师广泛接受的教材,缺乏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2.2 扩充课程时数和门类,形成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一方面学校希望教育学、心理学在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近年来蓬勃发展,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适当地扩充课程教学时数,才能完成这些必需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有些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从54课时扩充到72—108课时,课程数从每门扩展为两至三门,如心理学课程体系包括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包括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科研,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

    这种课程分化式的改革的优点是分支课程的引进丰富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的扩充又保证了这些丰富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其不足之处是在课时分配上容易与一些专业系科发生冲突,不少系科为了保证本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千方百计地压缩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学校不出面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不提供指导性意见,这种改革难以推广和持久。

    3 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相结合——新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任务。而从专业特性看,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专门化的学术知识,由专门系科的专业课程来承担此类知识的教学任务;(2)教师的职业倾向性,比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3)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将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论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承担起培养后两项专业特性,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责任。

    考虑与其它系科在课时安排上的关系,也考虑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不能单纯走外延型扩张的道路,通过增加课程时数、扩充课程门类,形成必修系列课程来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师范生的师范素质。改革方向只能走内涵型与外延型相结合的道路。所谓内涵型改革就是在总课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认真研讨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外延型改革是顺应高等教育增加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富有个性特色的总趋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设教育科研、班级管理、心理辅导等系列选修课程,强化高师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

    4 高师教育学心理学内涵型课程改革探索

    内涵型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吸引力。主要工作有:

    4.1 明确课程性质

    4.1.1 确立教育学、心理学的师范专业课地位

    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公共必修课”,被学生和各专业系科的教师视为“非专业课”,与公共外语、体育、马列等课程同属一个层次。这就忽视了教育类课程与其它公共必修课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里所说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则是集中体现高师师范性特性的课程,是培养作业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当具备的师范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之一。这不是一般“公共课”意义上的必修课,而是师范专业意义上的必修课,它与各系中的专业课所不同的,只是为全校各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性的专业课。明确这一课程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它与本系专业课之间的位置,增强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

    4.1.2 推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从理论性课程向应用理论性课程的转变

    不少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认为这两门课程应该属于理论性课程,以致不少教师只讲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以突出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学科的属性。

    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把这两门学科归之于纯粹的理论学科的蔽端,不仅是因为学生已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兴趣,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纯粹的理论已不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两门课应该是一门应用理论性课程。由于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成分较丰富,而实践操作性成分比较薄弱,所以,推动这两门课从理论学科向技能类课程转变也是改革的一个方向。

    要落实理论学科向应用理论性课程的转变,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邻近学科的知识结构,更要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熟悉新一代人的需要、兴趣、个性特点,熟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师范生教育能力,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的职责。

    4.2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调整是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性质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中要做好二方面的工作:

    (1)更新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发展,反映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如心理学,有关感知的内容,有关生理机制的内容,既陈旧,又缺乏实际指导价值,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人格及其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针对性较强,与中小学的教学联系又紧密,作了大幅度的扩充。

    (2)力求避免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以及与学科教材教法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在确保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各自明确了各门课程内容延伸的方向,如心理学向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方向倾斜,教育学向基本教育技能训练、教育评价、班级管理等方向倾斜。

    4.3 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

    课堂教学单一使用讲授法,既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入手,增强趣味性、多样性、操作性为目标,把记忆和模仿的模式,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准训练,把结论教学改变成过程教学,既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面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实行教学目标。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在丰富教学形式,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应用,发挥整体优化的作用。每个教师在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钻研,在某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不求统一,只求适宜。

    5 外延型课程改革探索——开设教育类系列选修课程

    增加课程门类,必须要增加教学时数,这不仅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发生冲突,而且也与高等教育压缩教学总课时数的趋势相违背。但高师课程改革压缩教学总课时数的趋势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这就为教育学、心理学外延型改革创造了条件。

    我们认为,在完成《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之后,创造条件分批推出高质量的教育类系列选修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书育人的素质。推出的选修课系列有:

    (1)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调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小学生心理测验等课程。

    (2)学校管理工作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班级管理概论、学校管理学基础、学校管理心理学等课程。

    (3)教育科研系列选修课程包括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课程。

    上述系列选修课程都密切联系中小学实际,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某一方面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跨出校门后能较快地适应中小学教育。

    总之,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走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相结合的路子,这样,使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教学手段得到更新,教学环节更加规范,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兼顾了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提高的两方面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心德,试论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2] 崔英锦,芦爱英,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 周芳,袁书卷,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李力红,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大思路(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6] 彭虎军,突出实用性是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7] 黄希庭等,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8] 卢家楣,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9] 李传银,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三课一体化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0]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相关热词搜索:新世纪教育学课程改革心理学探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