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中小企业倒闭潮”报道思辨

    “中小企业倒闭潮”报道思辨

    时间:2020-05-11 05:19: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近几个月来,关于浙江温州以及广东东莞等地再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开始大密度地现身诸多媒体的报端。从今年4月以来,温州便不断爆出企业倒闭、老板“出逃”的新闻,随即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

    随后,一些媒体报道东莞也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尽管浙江和广东官方回驳了“倒闭潮”的说法,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成为媒体热炒的焦点。而随着“中小企业倒闭潮”之说再次喧嚣而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又一次成为问题的根源。

    笔者盘点发现,在4月~7月间,即有中华工商时报、东方早报、经济参考报等诸多纸媒相继刊发了此类报道,指出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困难”。总体来看,各方对于“中小企业倒闭潮”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采用了一个共同的“视角”:由于货币政策从紧,中小企业正出现“信贷饥渴”,导致步履维艰。而绝少有媒体从“民企自身存在短板”的角度,做出理性的报道和评判。

    事实上,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利润率较低,信贷成本一旦上升,经营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由于底子不厚,如果资不抵债,很容易破产。这个问题,在很多经济体中都很常见。中小企业违约率和破产率较高,也导致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时,往往显得较为谨慎。如果仅以此为重点,来分析报道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并放大之,未免有失偏颇;而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生存状况实则至关重要。比如其商业模式、盈利机制是否明晰,创新与转型是否及时和到位等,都可成为媒体报道的新角度。而从事物的“内在”和本质来思考问题,往往更能彰显出理性的力量。

    “同情心”造就当前的报道视角

    毋庸讳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最活跃的微小经济体,它的发展对于经济、民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无论宏观经济宽松还是紧缩,中小企业都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因此舆论纷纷将矛头对准银行资本“嫌贫爱富”。

    此外,国内中小企业的困境,还带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在银行、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天然的“所有制”默契,使得绝大多数信贷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仅占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5%至20%。按照中小企业的体量,这个比例显得偏低。

    我国中小企业的体量大致多大?“中小企业”这一群体又是如何定义的?对此,很多媒体在报道中,对这一概念似乎并未完全明确。

    根据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最新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年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金融危机前解决社会就业占全国87%,上交税收占67%。此外,中小企业占全国公司总数90%以上,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税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此,中小企业被称为民本企业、富民企业。中小企业不仅涉及的行业众多,而且占各省企业总数的比重、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对税收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吸纳就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或许正是基于此,当中小企业遇到困境而难以自拔时,众多媒体在“同情心”驱使下,往往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或其他不利因素“口诛笔伐”。不可否认,许多报道是有道理的,但报道角度的趋同以及掺杂其中的非理性因素,仍然显示出相关报道在“视角”撷取方面的片面性。

    诚然,在融资环节,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的宣传中也有意掩饰;银行信贷监管模式过死过严,难以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市级、县级银行在授信、信贷审批等方面基本丧失决策权,导致基层银行工作效率低下,贷款审批期限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以上,授信的难度更甚、时间更长。中小企业贷款往往要承受较高的利率上浮;此外,某些行业、领域仍然是中小企业的禁区,国进民退、高度垄断的情况仍然很突出,很多领域仍然对中小企业“大门紧闭”……种种不利因素,使得企业经营困难,媒体的报道也纷纷聚焦于此。有道理吗?有道理。理性吗?未必。

    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全“怪罪”金融系统。

    首先,以中小企业扎堆的温州为例,当地民间无疑有大量资金。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些资金在房市、金市、煤市等市场上都展示了强大的力量。因此,简单地认为流动性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并归咎于政策之弊,可能并不准确;

    其次,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生产,在任何一种冲击下,都可能出现大面积经营紧张,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萎缩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就是一例。企业产品如果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肯定也较弱。一旦出现资金困顿等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政府、推给货币政策,显然也不是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看待问题的态度。

    多一些理性思索:企业倒闭未必是坏事

    当一批中小企业倒闭之时,抛却外部环境面临的不利因素影响,业界和媒体人是否应该思考:这些企业的倒掉是否存在必然性?是否因自身的“积弊”过多而最终走上末路?

    事实上,从微观现象分析,企业倒闭每天都在发生。市场经济之下,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倒闭不足为奇。因此,媒体的报道更应该多一些理性思索,中小企业倒闭未必是坏事。

    对于中小企业的倒闭,大多数人认为是企业缺钱或融资渠道不畅造成的。然而,细细究来,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源并非因企业缺钱,而是企业难赚钱。企业缺钱是果,难赚钱是因。因为企业赚不到,所以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有人说,现在有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其实就是前几年埋下的祸根,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过去很多企业在赚钱的时候,老板没有把企业所赚的钱投入到自己的企业,来修炼企业内功,而是把利润积累投向了房地产等行业。随着国家对地产业调控的影响,这些企业便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加之流动性收紧导致的融资难,不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骤然断裂。

    略显遗憾的是,面对此种局面,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不少媒体只是在盲目地指责银行不贷款导致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这种未经深入调研而得出的结论或观点,难免有失偏颇。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经营良好时不去戮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反而在缺钱时冀望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在无法如愿时便自怨自艾,这样的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银行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审批贷款时肯定要充分评估放款风险。而在市场机制中,资本依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因此,离开自身实力奢谈政策扶持,是一厢情愿且不可持续的。从中小企业本身来讲,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增强融资和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些,仍亟待媒体的深入关注并以更加理性的姿态看待“中小企业倒闭潮”,科学地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日前毫不讳言地指出:“中小企业倒闭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投资高风险行业失败;二是市场的正常淘汰,一些小企业处于饱和且竞争过度的行业,或者产业升级失败;三是小企业主动停产待机。”胡晓明的言外之意显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顿还应多从自身找原因。可惜的是,很多媒体的报道视角并未着眼于此,而是始终纠缠于“政策等外部因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退一步来说,假设那些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资本援助,是否就能保证企业家将所获得的资本踏实投入到企业中,而不是去从事多元化投资甚至是投机的活动?即便是投入了资本,那些不符合市场趋势、管理模式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能够挺过经济大环境的变革吗?因此,媒体尚需对此深深思索。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决非银行系统可以“一揽子解决”的,只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大多隐藏在企业生产经营背后(比如大量中小企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业,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落后以及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不能量化、难以统计。因此,更为直截了当的银行信贷数据成了惟一的批判对象。

    当然,银行体系作为资金供给的重要载体,应该通过自身体系、架构、机制的建设,尽可能覆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建立和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或许是医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剂良方。但是,中小企业的问题,决非单纯的金融问题,要全盘解决,还需合力为之。媒体自然也应有“大局”眼光。

    聚焦“归核”与“转型”,媒体仍有新文章可做

    以上分析,笔者是为了说明两点:当前大多数媒体对于“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角度趋同,是媒体人的“正常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更多是出于一种“打抱不平”的心理;但是,这一现象的发生,也与中小企业自身有关,同时市场规律也在发挥优胜劣汰作用。因此,媒体无疑可以转换新视角,使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客观。

    有倒闭之虞的中小企业欲寻求生机,除了融资之外,还在于“归核化”,在于创新,在于转型。这些,都可为媒体人提供报道的新思路。

    很多中小企业“低、小、散、弱”,即产品低端,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抗风险能力弱。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机会正变得日渐狭窄与局促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媒体除了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之外,“聚焦”这些企业的转型也是必要和切题的。

    事实上,中小企业升级转型不亚于融资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硬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的附加值。近期信贷政策、产业调控等方面确实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但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提供了土壤,可视作产业升级的契机。此外,时常有研究人员“诉苦”说,抽屉里压着满满的研究成果却找不到合适的生产企业。这无疑值得那些认为“转型无门”的中小企业自省和思索。

    近一个时期以来,浙商尤其是温商群体表现出的一种浮躁之风引起外界的担忧。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曾说,他最担心浙江民营企业家脱离实业去做其他,去炒房炒股,去买卖珠宝黄金。如果这样的话,浙江的实业就会出现空心化,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蒸发掉了。而关注浙商的学者们同样担心,如果浙商成了“食利”阶层,丧失掉创业精神,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前不久,笔者就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与一位曾专门对此深入调研过的政协委员交流过。在他看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大趋势。但是,企业同时应改变过度多元化倾向,做好核心主业。已过度多元化的企业应实施“归核”战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由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价值转变。此外,还可择机由个体分散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通过主动谋变,而非一味抱怨外部条件“掣肘”,或可趟出新天地。

    综上所述,对于此类报道,在挖掘中小企业外部不利因素之余,关注其内在“短板”并适时聚焦其“归核”与“转型”,媒体人无疑可以做得更加理性,报道也会更加具有高度和说服力。

    (作者为经济导报产经新闻部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思辨倒闭中小企业报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