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我国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现状调研

    我国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现状调研

    时间:2020-05-11 05:19: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目前,世界银行正在我国支持3个职业教育项目,涉及20个中、高职项目学校,课程改革是其主要关注的焦点之一。我所受世界银行委托通过对辽宁、广东、山东、云南4个省和上海、重庆2个直辖市部分项目学校、非项目学校的调研,发现我国职教课改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目前基层院校和一线教师对推进和深化职教课改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并在实践中体现出三大特征:一是聚焦课程结构,突出理实一体;二是聚焦就业需求,突出校企合作;三是聚焦专业建设,突出产教结合。

    世界银行总结全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认为:“课改应遵循市场导向,并有一个科学循环。”调研发现各学校与世行的课改理念具有大体上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学校自身特点和具体实施中的难点,不同学校在课改环节上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或突破口。而无论世界银行项目与非世界银行项目,高职院校在课改理念和行动上比较明显地好于中职学校。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高职教育在国家层面上较早地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如果2010年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时,国家层面的课改精神在许多中职学校尚处于学习领会和实践起步阶段的话,那么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配套出台的14、16号两个文件早已在高职教育领域深入人心,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职课改的领先,首先得益于政策导向。比如,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课改从2007年开始,主要改革内容是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校本教材编写、课件教学资源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课改的理论依据就是教育部2006年的16号文,核心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又如,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对照2006年16号文的要求,从两个方面推进课程改革:一是确立了“课程改革是核心,专业建设是龙头,实训基地是基础,师资队伍是关键”的理念;二是着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学校启动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能力模块的构建。

    其次,高职课改的领先得益于示范引领。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改革探索,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较好经验。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构建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的课改目标,就是通过示范建设推动,明确方向并找到方法的。在改革过程中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支持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如教育费附加政策上有没有给予更多支持;二是怎么构建校企合作双赢的机制;三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层次的衔接,如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等。如威海职业学院的实质性课改即起源于国家示范校建设,8个重点专业进行了4个方面的建设,包括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样一方面普及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流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

    再次,高职课改的领先得益于流程监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能够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项目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项目院校加强指导和监管。其具体做法,一是在立项阶段,组织专家对申报学校的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评审和修改完善,并把最终获准立项的“建设方案”转化为可检查的“任务书”;二是在建设阶段,一方面通过发布中期检查报告的方式,以“任务书”为依据对项目院校进行信息采集与绩效监控,另一方面强化项目院校之间的交流;三是在完工阶段,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对项目院校进行验收,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经验、成果的交流和宣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世界银行倡导的课改经验对于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现实价值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技术环节和改革重点;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落实“市场导向和科学循环”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政府加以支持。而我国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经验证明,在政府主导下,以项目为抓手,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并举,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能够推广。

    目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成为面向全国所有公办高职院校的一项“普惠性工程”,标志着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进一步聚焦专业、贴近产业、深化内涵并“由点到面”的拓展;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一期工程则尚未完工,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状况不平衡,总体进展相对滞后。但无论中职还是高职,以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为主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都正面临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考验,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指导和支持。

    第一,市场导向方面:尽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已成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单个学校的市场调研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一方面,学校普遍反映,难以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另一方面,从政府职能部门层面,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都尚未对市场人力资源需求(需求规模、具体岗位、专业能力)做出总体性的评估。此外,目前学校层面的市场需求调研,更多局限在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较小范围内,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

    第二,行业企业参与方面: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市场机制层面,校企合作的形态尚不稳定。目前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更多是依靠学校领导、教师与行业企业领导、骨干之间的人际关系维系,尚未形成一种稳定、长效、共赢的校企合作战略发展机制。而正由于市场导向和行业企业参与不够,基于能力标准的课程开发环节也出现了“基础不牢”的固有缺陷。集中表现在学校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能力存在缺陷,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或直接引入职教课改专家以提高课程开发专业能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或直接引入生产一线的专家以提高职业过程分析能力。

    第三,资源配备与质量保障方面:教师、设备等资源难以适应市场导向的需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目前政府和部分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发布国家和各地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等改革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教师、学生评价与质量保证环节仍不能真正体现市场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另外,尽管职业院校已经普遍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但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框架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双证书”难以反映现实的企业需求。

    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继续以项目为抓手,在硬件建设过程中明确课程改革等内涵建设要求,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发挥硬件投资效益也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发挥好过程监控对于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的积极作用,建议学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加强沟通合作,在项目设计和建设全过程借助政府和专业机构力量;三是把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在培训过程中推广世界银行关于“市场导向和科学循环”的课改理念。

    (责编 徐振云)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改革调研现状职业院校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