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关于推进温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推进温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0-05-19 05:19: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为此,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十年实施计划,浙江省提出装备制造业1万亿发展计划。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我市振兴实体经济主要内容,是夯实产业平台主要载体,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阵地,为此研究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简述

    (一)产业发展特征及趋势

    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大、附加值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特征,为此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2.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为此,我国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十年实施计划,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3.浙江省全面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建设目标,突出“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的主攻方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等10个领域,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

    二、温州市发展基础及意义

    未来5-10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一是温州市振兴实体经济主要阵地。近几年,温州市因炒房炒钱炒矿、经济滑坡、民间债务危机等“不佳表现”频频受到外界的诟病和质疑,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严重。为此,近年来温州市出台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组合拳,而全市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温州工业经济40.7%,为此抓住装备制造业发展,就是抓住温州实体经济核心。

    二是温州市夯实产业平台重大抓手。目前,温州市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承担温州市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当前温州市产业平台承载重点内容,一批诸如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制造业相继落户。同时,一批特色小镇成为承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载体,例如乐清智能装备小镇、苍南台商小镇、瑞安市车源小镇等,为此抓好装备制造业平台建设实质就是抓住温州产业发展大平台。

    三是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战场。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实质科技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是以产业能力为支撑的产业竞争。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大、附加值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特征。温州工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温州装备制造业基础扎实,其转型升级将直接引领温州工业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局面,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温州市规上装备制造企业23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7%;实现规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040.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1%;规上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达到35.7万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从业人员44%;实现规上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133.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48%。

    2.特色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一批民营企业活跃、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基地,发展了电工电气、泵阀、汽摩配、通信设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重点企业和优势行业,拥有中国包装机械城、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锻造产业基地等10多项装备制造业国家金名片。

    3.集聚程度较高。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拥有乐清电工电气、瑞安汽摩配、永嘉阀门等一批特色工业功能区,同时近年来温州市围绕建设大平台集聚大项目,突出打造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集聚一批诸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装备制造项目。

    4.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温州大学科技园等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陆续落户我市,有效支撑我市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在电气、汽摩配、泵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中科院生材所、北航温州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平台作用日益显现。

    但是,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仍面临着增长速度趋缓、创新投入不足和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整个行业“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市46.9%,但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7%,企业数与总产值不匹配。二是重大产业项目缺乏。相比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温州市目前50亿以上产业项目、10亿元以上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还没有,重大产业项目缺乏,严重制约产业提升发展。三是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目前整个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缺失,技术创新体系亟待建立,R&D投入多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坚持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坚持现代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现代装备制造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加快传统装备制造向现代装备制造转变、装备制造大市向装备制造强市转变。依托全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进一步细分市场,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突出打造电工电气、泵阀、汽摩配等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大型传动件、高压智能液压元件、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高强度紧固件和模具等关键基础件。

    2.实施产业重大项目。一是引进一批国际先进项目。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招商选资重点、方向,制定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全球装备制造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来温州投资创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二是实施一批央地共建项目。加强央企特别是装备制造领域的央企及其技术研发机构、人才团队的引进工作。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我市装备制造企业与军工装备央企的对接,加快我市民营企业参与国防装备制造步伐。三是培育一批成长性强项目。鼓励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创办现代装备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科技成果创办装备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装备电子及软件开发、装备工业设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

    3.突出重大平台打造。一是着力打造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以瓯江口省级产业集聚区、浙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着力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向产业集聚区布点落户,打造成为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平台。推进全市省级工业园区整体提升,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平台。二是培育一批特色装备制造业小镇。突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推进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创建一批特色装备制造业小镇。三是谋划打造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试验区。引进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搭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支持温州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4.扩大开放合作交流。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对台、对韩、对美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合作,以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平台,引进汽车、高端装备、临港石化、电子信息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产业园建设,提升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园区发展水平,拓展东盟、中东欧国家境外经贸(产业)园区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园区列入国家级别布局。三是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

    5.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二是培育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围绕形成装备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依托集成制造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与装备工业设计、装备电子和软件、装备仪器仪表等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培育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三是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

    (责任编辑:徐东涛)

    相关热词搜索:温州装备制造业推进思考建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