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0-05-31 05:18: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学校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总结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比较德育理论系统的学习、研究。其目的就在于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德育; 特点; 启示

    一、西方国家德育的特点

    西方的道德教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贯穿于学习、生活、活动、交往环境的“大德育”理念和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渗透性,其中不少是符合现代德育教育发展规律的的做法,值得我们区分析、研判、借鉴、吸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隐性德育教育。隐形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显性德育通常指学校所开设的各类道德教育课,例如品德课、思想史等具有公开、明确、外显性的课程。而隐性德育则是指不明确、非公开、隐含的课程,其形式也非常多样化,例如校风、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社区活动等都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西方德育教育中,是较为注重隐性德育的,体现在学术活动上,其学生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地点不局限在校内,主持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政府官员、企业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等。学术活动的内容涵盖社会,个人、团体,社会热点、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等等。这些学术活动反映并影响着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认知和养成。同时,西方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作用,重视学校历史对学生的影响。校风、校史、校徽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对于构筑群体认同意识,增强凝聚力,这是最具有渗透力的德育。例如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等构成了传统校园精神与习俗,培养了大批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自我负责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西方许多学校还十分注重校园建设,通过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景观设计渗透校园精神,通过环境起到一种“无声语言”的隐蔽性教育作用。

    (二)注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活动进行德育。西方国家十分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养成,故而非常重视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西方学校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参加学校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心,促进个人的思想观点、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常见的形式有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在西方学生参与这该项活动非常普及,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助于学生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增加社会责任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轻松活泼、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德育。在西方国家注重德育教育的艺术性,除利用大众传媒比如广泛利用电影、电视以及报刊杂志、网络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的传输。在教学上采用辩论、演讲、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去澄清冲突的价值观。课外则通过组织社团、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家庭教育等形式,将学生放到特点情景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处事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上看,方法多样、形式灵活丰富了德育内容也增强了德育的有效性。

    二、西方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校德育方法为适应新形势,回应新挑战,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例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等。使新时期德育理论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学校德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对象研究的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缺乏德育层次性、一体性研究,内容上大道理多、操作性差,理论知识灌输多、联系道德实际少,使得学生难以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纵览中外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概括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辨证思维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利弊得失。针对我国德育不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借鉴:

    (一)应保持我国教育的传统优势。我国素有重教重德的传统,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要强调学校德育的规范性,加强专门化、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学校德育的系统性,德育内容上应连贯一致,而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开设响应的课程。同时,德育目标、内容、体系上要有明确的政治要求,强调学校德育的政治性。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是由学校的工作性质和人才成长规律所要求的。

    (二)学校德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自我创新,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否则,就会使我国德育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迅猛大潮前,在全球化浪潮上,人类会越来越多的面对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急剧变迁而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学校的道德教育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科技精神之间的连接点,要重新确立适应科技时代的价值体系。要在自然科学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要把握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增强全球意识,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道德课程体系,即把人道、伦理、文化、科技融为一体,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道德教育的情境与氛围,让青少年在情境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促进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三)现代社会价值多元甚至会出现冲突,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我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的价值澄清学说,创造条件,在教师帮助下澄清学生的价值观中的混乱,评价学生所面临的有关价值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明晰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突出宣传社会主义的人格典范来否定一些价值和肯定另一些价值。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用“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去扼杀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这些观念来评价、分析社会上现存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评价的方法、过程和技能,这是更为重要的。

    (四)在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应有借鉴和创新。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与实践相脱节。这就造成学生对德育兴趣不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认知力不强。所以教育者应为教育对象选择适当的实践环境,提供适当的实践条件,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另外,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广播、电视、录象、网络等现代手段涉入,使许多道德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容易对它产生兴趣,避免了抽象、枯燥的宣教,使得教育对象对德育的内容的可接受性大大增强。

    (五)重视设置隐性的道德教育课程,传统意义下的课程概念是与教学科目、教材及课堂联系起来的通常是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但是现代教学的课程外延大大扩展了,凡在学校学习得到的文化及总称为课程。于是,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了,隐性课程是一种即非学校教育、又非教授传授的东西,他蕴藏在优秀的任课教师、进步的课程设计、高层次办学方向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图书馆那充满文化气息的走廊,浓厚的学术氛围,催人奋发的精神,对真理的崇尚和追求,维护伦理的传统力量,幽雅的校园景等等,他们有机构成的文化环境,都成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其在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良性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而,进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已逐步由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转移,即把学校道德教育融合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科学进步的课程设置和催人上进的校风学风这一多维空间构建之中,使学生在无课堂讲授和无集中灌输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学生在获得这种文化氛围熏陶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自由的贴近这种文化氛围。同时,学生在接受这种隐性教育时,其心境既有任知的参与,而更多的是有情感、兴趣之类的非认知心理参与。

    总之,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七条指出的:“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学校道德教育正发生重大变革。站在世纪的潮流中,探索全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走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出切合中国学校德育实际的科学模式,正式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眼前是充满希望的21世纪,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住历史机会,更加紧张、更加理智、更加科学的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勾勒出一副切实可行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龚志宏.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7(03)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教育西方国家启示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