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五 三江源指哪三江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五 三江源指哪三江

    时间:2019-01-28 17:58: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三江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哈萨克等40多个民族的人民,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更是在经过三江源各族人民世代口耳相传、创作加工后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精神成果,从而成为各族人民“口传的历史”,承载了这块土地上古老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先民们繁衍生息的艰难历程。
      神话、传说和故事,作为民间文学中的姊妹花,它们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民间文学作品,在体裁的划分上,很难分清它是属于神话、传说还是故事。也就是说,这三者间是相互交叉的,甚至有一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关系。陶立�在其《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虽然谈到了传说的定义,同意传说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但事实上,由于民间传说最早的产生大都萌芽于神话,或由神话分离出来,加上这种文学的民间性和口传性,导致了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的相混性,因而传说虽然具有历史性和可信性的显著特征,也有其特定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但在民间,这三者口传文学往往呈现出许多的交叉,这使有些传说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神话和故事。
      一、内容丰富的三江源民间传说
      (一)人物史事传说
      (1)史事传说
      在各类传说中,史事传说的流传范围最广、生命力最强,它反映了三江源各族人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民族寻根意识。
      首先,一些史事传说构造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生息的生活图式。土族传说《黄牛大力士下凡》描绘了玉皇大帝把造好的人安置在阳世上,派遣黄牛大力士下凡,给人们传达一日洗三次脸吃一餐饭的圣旨,为民造福的故事。撒拉族的《骆驼泉的传说》以传奇的手法记述了撒拉族祖先为寻找理想的安身之地,不畏艰难险阻,经过长途跋涉,终于选定了如今聚居黄河岸边的循化这一带安家立业、建设家园,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奋发开拓的精神。《马牦牛的传说》说的是马牦牛为了不让孟达这个好地方被别人占去,和强盗们进行较量,终于使孟达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神牛》中把大地山河的形成说成是人们宰杀了“什把”牛以后,由“什把”牛的皮、毛和血变成了人们生存的整个世界。回族《阿丹和海娃》记录了在世界上没有人类以前,安拉指示用金木水火土捏成了一个人,过了若干年后这个人复活了,这就是阿丹圣人。他抽出一根筋骨,化成了一个女子海娃,阿丹圣人便与海娃成婚 ,从此他俩生儿育女,成为世界人类之父。《太阳的回答》传说少年伊斯麻的爷爷被晒死了,他去找太阳和太阳的妈妈理论,慈悲的阿妈不但救活了他爷爷,而且答应按时给人类送光明,并交给他耕田种地、剪羊毛、捻线、织衣物、擀毡的方法。《阿当寻火种》解释了火的来历。古时无火,人们茹毛饮血,于是便派阿当去寻火,阿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回了火种,从此人们才用火御寒,用火熟食,这个传说歌颂了人类学会用火的艰难历程。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回族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别具一格,风味独特。从伊斯兰教文化中传播而来的,经过回族人民的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如讲述先知事迹的《穆罕默德的传说》、人物故事《马来迟的传说》和关于回族族源的传说《回回的来历》等等。这些传说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情节引人入胜,富于传奇性,神化之余更有一层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但也不乏思想教育和艺术之价值。(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在三江源各族早期的社会里,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不可能认识和理解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因而把许许多多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现象认为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好多史事传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反映了三江源各族的先民在蒙昧时期对宇宙自然界的认识和解释,并在那样的环境里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其次,这些史事传说也真实地反映了三江源地区历史的变迁,它们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补充正史的不足。如土族《嫁男儿》所反映的男女嫁娶的变更,反映出土族先民在氏族部落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历史事实,概括地提出了一个历史上某个阶段中社会变革的突出特征。土族《牛耕地的传说》是其社会逐渐由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史实记录,作品通过尕娃(暗指弱小幼稚的民族)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土族先民学种庄稼的艰难历程。还有传说《唐德格马》讲述了一位少年要耕田种地,但他上天提青龙、进山逮野牛都遭到失败,只好到平原上捕黄牛,捕到黄牛后架起铧开荒种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人民从畜牧业发展到农业的艰苦历程,表现了土族人民勇于吃苦耐劳、充满勇敢智慧的精神。藏族《牧鞭的来历》记述了由于追赶一群逃往须弥山上的神牦牛,人们受到了启示而发明了牧鞭,它反映了早期藏族社会的畜牧生产方式。
      (2)人物传说
      首先,人物传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英雄传说。蒙古族的《格斯尔可汗的传说》通过青格勒镇压凶恶的魔王,保卫自己疆土的故事,反映了蒙族人民对自己英雄的渴求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撒拉族的《客散和亥比》记述了客散和亥比两人专门为受难的人打抱不平,除害灭霸,惩治妖魔。《麦哲地的故事》塑造了穷人的孩子麦哲地和天上的仙女阿依阿娜这一对恩爱夫妻的形象,他们俩是为民除害、勇敢无畏的大英雄。土族的格萨尔记叙了勇敢的格萨尔反抗残暴的土司阿库乔唐并使人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好日子的故事。双阳公主和单阳公主也属这一类传说。撒拉族传说《韩二哥》高度赞颂了民族英雄苏四十三和韩二哥率领撒拉族人民英勇反抗清朝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英雄事迹。这个传说让人民在悲愤中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赵宗福 马成俊《青海民俗》)藏族《松赞干布的传说》记载藏王松赞干布在十六岁开始执掌朝政,他励精图治,成为一名具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圣主。后来,松赞干布娶到文成公主,从中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藏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藏族人民的爱戴。
      其次,人物传说中以表现善与恶为题材的一部分,通过善与恶的斗争来颂扬劳动人民勤劳正直的高尚品德,鞭挞统治阶级奸诈、贪婪的鄙劣本性。传说的结局,善者弱者往往逆来运转,因祸得福,而恶者必然得到可悲的下场。撒拉族的《三姐妹》、《七兄弟》、《分家》、《一块玉石》,藏族的《聪明的华日干》、《浪子洛着桑》、《明珠》、《鹿的女儿》,回族的《两兄弟》、《越来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马莲花》、《变猪的媳妇》,蒙古族的《三百马的学费》、《一朵红玫瑰》、《七匹铁青马》,土族的《红水沟》、《阿里姐》、《白马的故事》都属这一类型。再次,还有一部分民间传说中浸淫着男女之间爱情的描写 。藏族的《牧童与仙女》、《曼盖却鲁和花木宗巴的故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回族的《白鸽子姑娘》、《阿里和他的白鸽子》,土族的《孔雀》、《山孔雀叫了的时候》,撒拉族的《阿依与热合曼》、《阿姑尕拉吉》等传说,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青年男女不畏强暴、蔑视淫威、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旧势力束缚的精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有一些现实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反映向往自由、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情调。如《两亲家》、《阿里和他的白鸽子》、《天鹅和猎人》、《三女婿》等褒美扬善,表达了回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美满婚姻的思想。藏族传说《青蛙骑手》讲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一只神蛙的恋爱故事。由于魔鬼的邪恶和势利小人的迫害,使他们在悲愤中死去。整个故事凄婉哀怨,感人至深,是典型的藏族魔法悲剧故事。
      最后,人物传说的很大一部分,往往通过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藏族《命运的故事》通过穷孩子上树摘桃,而富孩子在树下等桃子掉进嘴里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命运完全是靠人们自己劳动创造的,好吃懒做只会饿肚子。《害人的人终害己》说明昧良心做事的人没有好下场。《儿子多了耽搁哩》讽刺了“父母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的恶习。撒拉族《尤素夫的故事》通过尤素夫的遭际,说明只有靠自己劳动,才是做人的道理。《婆媳之间》则深刻地反映了婆媳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亲密感情。除少数民族的传说之外,三江源汉族的民间传说也丰富多彩,如《张氏教子》在河湟地区流传极广,它通过一个寡妇娇惯儿子,最后儿子成为罪犯并咬掉了母亲乳头的故事,生动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爱孩子。幽默的《考状元》讲述了一个目不识丁却高中状元的人的奇特经历,揭露了旧时官场的腐败――滥竽充数,虚伪黑暗。
      (3)风物传说
      三江源地区由于历史悠久,环境独特,因而留下了大量的风物传说,几乎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首先,有关名山大川的风物传说数量最多。《长江黄河的来历》记载了自从藏族的祖先创造出炮儿石、牧鞭以后,猎物增多了,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忽然有一天跑来了两只神牦牛,这两只神牦牛为了保护藏民们的猎物而同老虎们决斗,最后一只的鲜血变成了黄河,一只的鲜血变成了长江。《星宿海的传说》记载了玛曲大草原上的藏族捏石匠拉玛万丹和本部落姑娘阿叶贞姆为了爱情而双双殉情,他俩的眼泪和鲜血,化成了大大小小的海,身体化成了雪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玛曲草原上的海叫星宿海。回族《娘娘山与老爷山》记述了玉皇大帝为了使中原地区富强起来,便与王母娘娘打赌,说谁把西方两座大山担来,就让谁执掌天廷政权。王母娘娘用她的宝担担山时,由于一位阿爷说了一个“折”字,使王母娘娘的宝担折成两截,两座山再也担不去,就形成了娘娘山与老爷山。土族传说《白马寺》讲述一位将军骑着白马经过小峡外湟水北岸的红石崖山下,看到这里湟水泛滥,山崖崩毁时,用自己的后背抵住山崖,一手托起快要崩塌的山崖一手将湟水推向南,结果骑下白马被流沙掩埋,将军自己变成了一根撑石山柱。当地的老百姓为感谢将军而修白马寺。还有《红水沟》、《佑宁寺的传说》、《龙王山的传说》等等。(马光星:《土族文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撒拉族《骆驼泉的传说》通过来自中亚的萨拉尔罕的撒鲁尔人到东方寻找乐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街子干滩地方找到清澈甘甜的泉水,白骆驼变成了石骆驼从嘴中喷出水的传说,讲述了撒拉族的来历,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围绕着佛教圣地塔尔寺也有许多风物传说,诸如《孤山的来历》、《海子沟的传说》、《昆仑彩石的传说》、《 丹麻破石山的传说》、《踩路石的传说》、《圆山儿的传说》、《砂山的传说》、《龙王泉的传说》等;而藏族地名风物传说有《青海湖的来历》、《鄂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等。这些民间传说中一山一水、一湖一石都有一段色彩斑斓、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次,三江源的风物传说中除了大量的名山大川的传说以外,还有一些动植物的传说。植物的传说有《冬虫夏草》,传说西王母的金童玉女由于仿效儿女之事,被西王母打下天界,玉女到人间后由于失去了心爱的人便自刎而死,她的坟上长出一种草,这种草根上夏天全是草毛虫,到了冬天,草毛虫就会变成真毛虫,这就是冬虫夏草。撒拉族《棉花的来历》记载了很久以前,人们没有衣服,穿的是树皮,住的是山洞。他们不仅感到寒冷,而且觉得夜里太黑暗。一对可怜的兄妹为了寻求光明和温暖,心甘情愿地变成一对棉花树,每年开花结籽,它们的花用来做衣服,它的籽,炸出油来点灯。动物的传说有回族的《苍蝇的传说》,记述了一名心灵丑陋的年轻媳妇变成黑头绿身子的苍蝇的故事,这类传说流传非常广。土族的动物传说《拉则雀》和《蝼蛄》也通过人变成动物来讲述恶人有恶报和生活中复杂一面的故事。
      其它的风物传说,如,藏族《虎皮帽子的由来》记述了一只聪明的狐狸设计杀死魔王,并帮助好友处理国事,使得国泰民安,她死后,人们世世代代便把温暖美丽的虎皮作为帽子顶在头上的故事。《喇嘛的传说》记述了铁山公主的嘴对着长嘴的铜盖揭了牛魔王的底儿,人们竞相仿效铜盖做成了喇叭。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记叙了白龙马为了救自己的主人而累死,于是主人便留下马尾作为遗物,从此主人的耳膜里总像萦绕着一首美妙的歌声,于是主人用马尾做成了一把马头琴,自此马头琴便在科尔沁草原上声名远扬。《摇篮曲的传说》记述了科尔琴草原上两位英雄猎手额尔德木和道儿德木为草原上的人们除去了魔鬼和妖婆,使人们相亲相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英雄事迹,便把他们的英雄事迹编成摇篮曲,一代一代讲述,这就是草原摇篮曲的由来。
      (4)习俗传说
      三江源民间传说中还有一部分反映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的内容,它们成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这块神奇土地的一部活字典。回族的《古尔邦节不杀虱的由来》,记载了圣人易卜拉欣在世时,“胡大”启示他杀掉自己的孩子做献祭,以考验他对胡大的忠诚。当易卜拉欣遵命准备杀掉自己的儿子时,胡大又命他以羊代替。此后,伊斯兰教徒们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宰牲,以示纪念,但如果在这一天有谁捉杀了自己身上的虱子,就会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错误的举动。《阿訇宰牲的来历》记载在很早的时候,穆罕默德为教门而进行着圣战,在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中,肉商们为了赚钱把病牛肉冒充好牛肉卖给了为伊斯兰教而圣战的军队,致使他的战士都得了拉肚子的病。穆圣下令以后宰牲一律要阿訇检验,并要阿訇亲自颂经屠宰,这种宗教制度也成了我们回族群众的习惯而一直流传到现在。撒拉族《婚嫁的由来》说最早的时候人们婚嫁是嫁男子不嫁女子,可是男子生性野,不愿呆在家里,所以嫁到女方家里不久,便一个个跑光了。后来老一辈的人们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想了个办法,要嫁女子,为了不使女子跑掉,于是就在女子出嫁前给她们作了两只箱子,哄骗她们说,只要她们一辈子守住她们放在男方家的箱子,从不离开,才能过上殷实的生活,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出嫁女子的风俗。而土族传说《鲁氏太太斩王莽》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平民妇女为铲除残暴的怪物,组织村里姐妹们练习舞蹈,暗习武术,最终在怪物纵情歌舞时口喊“安昭”将他除去,从此土族中就一直流传着跳“安昭”的习俗。(马光星:《土族文学史》)
      众所周知,文化的发展形态不是单一的。在各种传说中,虽然对其有着不同的分类,但在口传的过程中许多传说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如有的人物传说中夹杂有某种习俗的内容,而某种习俗传说中也夹杂有史事传说的内容,这在三江源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 三江源地区民间传说的特点
      (一)自为性为主开放性为辅的特征
      自为性是指三江源地区的民间传说,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生产方式、民族迁徙与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三晋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中民间传说迥异的风貌,形成中华大地上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生机旺盛的一种民间文学。开放性是指三江源地区的民间传说,由于受历史时代、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的影响而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民间传说的优秀成果,进而成为中华民间文学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中原文明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四邻文化发生过巨大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三江源地区民间传说的自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类型上来说,在人物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三大类型中,风物传说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围绕昆仑神话的故乡青海湖地区的风物传说,以及围绕宗教圣地塔尔寺的民间传说数量较多,而且几乎三江源境内的名山大川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自古以来,三江源地区山高地峻,交通欠发达,区域内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被封闭在一个较固定的巨大空间中,他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活动中对这块神奇的土地产生了父子般亲和的关系,因而赋予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段神奇的传说,使它承载着这块土地上古老的文化信息。而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中风物传说在整个民间传说中所占比重远不及三江源地区多,这是三江源民间传说自为性的第一个表征。
      其次,从民间传说的内容上来说,三江源民间传说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与其它地区的民间传说相比,三江源地区的民间传说更是劳动人民真实感情的流露,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素朴的善恶观念,较少伦理说教、儒家忠君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思想比较淡薄,这一点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其它文化区域差别较大,因而民间传说中的主人公大多为牧民、猎人、农夫、喇嘛,较少文化人、官场中人,传说中的恶势力多为人性中有缺陷的平民百姓,受害者多为善良的人,而中原地区传说中的恶势力大多为地主老爷,受害者一般为穷人。传说发生的环境大多在深山老林或假想的神仙世界中,而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多发生在人间日常环境中,仙界中人物相对较少。并且由于三江源各族人民对多神的自然崇拜的虔诚,因而民间传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动植物诸如日月山川、林木以及毛、狗、牛、老虎等,这也与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不同。
       最后,从民间传说的风格上来说,三江源民间传说也表现出独特的风貌。一方面,一些独特的传说主人公活跃在三江源民间传说中,人物方面有吃人婆(专吃妇女小孩的恶婆)、货郎(担着小商品走村串巷去卖的人)、喇嘛、尕娃(朴实软弱的小伙子);饮食方面有羊杂碎、手抓羊肉、奶酪等,而挡羊(放羊)则是浸淫着牧民独特生活方式的一个词语。从表述方式上来说,三江源民间传说所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说一般比较简短,和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相比,较少修饰性和描绘性的词语,情节简单,不注重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力求生活的真实。
      (2)三江源民间传说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它同中原地区民间传说的相互影响。
      有关西王母在瑶池约会穆天子的传说最早是在三江源地区流传的,后来流传到中原地区,见录于《山海经・穆天子传》。于质彬先生《昆仑文化三考》一文认为:“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西王母神话已自大西北的昆仑山系流行到了中原地区,及至秦汉以降,便逐渐流行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中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民间传说对中原地区民间传说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也广泛流传于三江源地区,《杨家将的传说》流传到三江源地区后,故事的情节被作了部分修改 。《孟姜女的故事》在三江源地区也有流传,藏族的《孟姜女与万喜良对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改编,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三江源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广泛流传在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在三江源民间传说中都能看到它或多或少的影子。
      (二)民族性为主互融性为辅的特点
      (1)三江源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各民族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在民间传说上,便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首先, 民间传说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图腾崇拜上,汉族人民崇拜神龙,认为神龙有灵,他们坚信龙是世上实有的神物,并传说在雷雨时往往见到神龙到青海湖吃水,因而汉民族以龙为图腾崇拜的对象,由此民间传说中以龙为题材的传说特别多。环湖地区以虎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山海经・穆天子传》中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就是以“虎齿豹尾”著称于世的。藏族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从《神牛》、《一对白色神牦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来。撒拉族对骆驼的崇拜,回族对鸽子的崇拜等等,这些都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有所体现。
      其次,民间传说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藏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传说体现出他们进取型人格和崇尚和平、要求安居乐业的文化心态。回族的《两兄弟》、《越来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马莲花》、《变猪的媳妇》等众多传说体现出他们功利型人格和期盼殷实生活的文化心态。土族《格萨尔》等传说体现出他们智慧型的人格。而蒙古族《青格勒太子的传说》体现出蒙古族威猛型人格和骁勇善战的民族心态。总之,这种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民间传说风貌也是绚丽多姿的。
      最后,三江源地区各民族由于各自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生动体现。环湖地区各民族的传说中,传说发生的环境大多是在大海中,牧区的传说发生的环境往往是在高山深林之中,而农耕区的传说发生的环境往往是在田园之中。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三江源各族的民间传说散发出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2)由于地理环境上的相似性和其它条件上的相似性,并且还由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各民族的民间传说还体现出互融性的一面。
      吃人婆、货郎、喇嘛、尕娃、寺人等形象是各族民间传说中共有的,而且有些传说在各族中普遍地流传着。藏族《打柴人与龙女》写打柴人救了一条蛇,这条蛇是龙王的女儿,后来作了打柴人的妻子,这种传说情节在三江源地区非常普遍。《蛇的妻子》写姐姐害死妹妹,然后充当妹妹的化身,后来妹妹变成一棵树,被人烧掉后变成一块金子,这块金子去找姐姐报仇,此种情节在其他各族传说中也都有。《牧羊人与国王》写木匣中的美女天天偷着帮牧羊人做饭,最后作了牧羊人的妻子,这种情节在三江源各族中亦非常普遍,只是各族的人物姓名与故事发生的环境发生了平面置换,这种现象被程啬先生称为“人物平面移动替代”。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三江源地区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形成了三江源民间传说民族性为主互融性为辅的特点。
      (三)通俗性为主神秘性为辅的特点
      三江源地区很早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得到确立与强化,在这块富饶而神秘的土地上曾经涌现过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而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他们围绕着自己的生活而创造、享用、传承着民间传说,用民间传说来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与思想,因而这些民间传说使用的语言是口语,传说的情节简单,很少经过文人的润色与包装,千百年来仍然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仍然为广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通俗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三江源各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一些自然问题无法解决,便把它引向神秘化。各族虔诚的图腾崇拜,扑朔迷离的宗教信仰诸如汉族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回族和撒拉族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藏族和土族、蒙古族的藏传佛教信仰、苯教信仰等等,再加上一些民族尚勇好武的民族性格,使得各个民族民间传说都被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光环,具有神秘的色彩。
      三、三江源传说丰富的文化功能
      首先,三江源民间传说具有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文化功能。三江源地区和中原地区相比,开化较晚,文化发展长期滞后,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没有产生多少很有影响力的文化巨人,记载历史的典籍少之又少,民间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成为了反映历史的活化石。例如,西王母的传说就反映了三江源母系社会的一些痕迹,土族的《嫁男儿》传说反映了三江源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历史事实,土族《牛耕地的传说》是土族社会逐渐由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记录。要之,这些民间传说反映了三江源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面貌,也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
      三江源民间传说记录的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而是人类生死的观念以及奋斗的历程,反映了他们衣食物质生活、爱情精神生活以及长期阶级社会中的非人待遇等。土族《王三姐》中的王三姐在丈夫赶考期间受尽虐待,说明了女子的唯一依赖是她的男人。《路见不平旁人铲修》揭示了做人的道理。《三弟治风的故事》表现了土族人民征服自然、建立和平与安宁的生活以及为实现美好愿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丹阳公主和双阳公主》则反映了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由此可见,三江源民间传说反映着三江源各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是研究各族人民生活斗争的百科全书。
      其次,三江源民间传说具有传承文化成果的功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三江源各族人民积累了巨大的文化遗产,从取火、制陶、建筑 、耕种 、放牧、猎狩、医药等物质文化,到习俗、信仰等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成果是如何传承的呢? 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当中,三江源地区各族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根本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文化教育与技术训练,先辈们的文化成果,只有通过民间口传才能得以保存下来。藏族《星辰七兄弟》的传说反映了七兄弟为人类创建房屋的情况,回族《阿当寻火种》解释了火的来历,《太阳的回答》解释了回族人民是如何学会耕田种地、剪羊毛、捻线、织衣服等方法的。这里,民间传说作为一种语言民俗在民众中口耳相传,起到了传承先辈生产生活经验的作用。最后,三江源民间传说具有自娱自乐、实施教化的功能。三江源各族人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由于教育滞后、地理环境的阻隔又不容易得到满足,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传播得到宣泄与补偿。每当农忙之余或年头岁尾,一家几代人或举族数家聚于帐房中,架起篝火,吃起烤羊肉,听长辈们讲述民间传说,通过这种形式,把整个宗族的历史观、是非观、审美观以及认识能力代代相传下去。同时,每一成员都从民间传说的代代传承中得到了教化,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与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心理上的紧密联系。而且,大量的传说肯定勤劳和苦干的美德,赞美牺牲自己、乐于助人的品质,讴歌忠贞,使人们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说是民间无字的百科全书。”(程啬著:《中国民间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四、三江源传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由于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族性格诸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各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沉淀于民间传说之中,使三江源民间传说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首先,三江源民间传说中的一大部分都是以“穷人得好”的构思收尾,还有一部分是以“大团圆”的构思收尾,鲜明地表达了各族人民向善的民族心理意识以及精神自慰的心态。藏族《聪明的华日干》以华日干战胜老财迷、老财迷掉进河里淹死结束,这种类型的传说在三江源各族中还很多,华日干和老财迷都是文化的符号,华日干是善良的受苦人的代表,老财迷是恶势力压迫者的典型,尽管在现实社会中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复杂而艰巨,生活本身的逻辑更复杂,但传说却还是按照人民大众的要求,强行安排了一种逻辑,用以进行精神自慰,应该说,这种文化心理是三江源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中善良的心态长期积淀而成的。
      其次,崇尚壮美。在三江源民间传说中,各族人民都塑造了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蒙古族《青格勒太子》的传说便是典型。青格勒太子是美的化身,他具有超自然的威力,当他还是一个婴孩时就得用一百零八张羊皮缝一件襁褓,他像一道闪电,又像一支箭,驰骋在西北高原。其他各族人民的英雄也都具有他的品格:无限的气力、超常的毅力、绝伦的智慧、高贵的出身,他们经常是整个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他们的决斗常常决定整个种族的生死与存亡,决斗的过程中经常有超自然力量的协助,而且他们常常是斗争中的胜利者。三江源各族人民在同自然的较量中,他们被自然的力量所震撼,因此他们崇尚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塑造出来的英雄也是他们这种民族心理的折射。
      再次,以悲为美。在民间传说的世界里,现实世界投下了长长的影子,尽管三江源各族人民有自己想象的世界,在想象的世界中他们是世界的主人,是胜利的获得者,但在现实的世界中,他们的生活并不幸福,撒拉族《吾曼的故事》中的武官吾曼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设计陷害、敌人的种种陷阱,终于使吾曼丧身。吾曼的悲剧就在于他是孤独者,没有支持者,所有的人都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的死便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悲剧形象在三江源民间传说中数量比较多,它反映了三江源地区各族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英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是以悲剧而告终,但他永远活在各族人民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导整个种族发展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整个民族的文明之路,因而他也是美的化身与极致,是一种悲剧美,并且积淀为一种审美心态,伴随着民间传说永远流淌在三江源文化的血脉中。

    相关热词搜索:多姿多彩历史文化之五三江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