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故宫岁月七十年|故宫十个未解之谜

    故宫岁月七十年|故宫十个未解之谜

    时间:2019-02-22 05:41: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85年的岁月积淀了多少沧桑往事,故宫博物院顾问单士元坐在陈旧的家具和古老的字画之中,他自己也有着一段令人探幽的历史。   当年,大清王朝最后的主人溥仪含泪被逐出皇宫时,一个时代便从此结束。故宫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禁城”,它渐渐陌生了花翎顶戴的达官显贵,迎接着普普通通的众生。
      单士元便是其中一位。
      正是溥仪出宫的这年,18岁的他怀着对红墙之后的好奇来到故宫,参加清室善后委会,帮助清查文物和历史档案。初见故宫宝藏时,他激动不已。尔后,单士元在故宫度过了近70年的风霜雨雪。他所诚服的不仅是故宫文物的价值连城,更是劳动人民那精深和博大的智慧……
      1929年,单士元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在故宫期间,他在编目、整理、编辑出版清代档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档案学界,他是最早提倡档案目录学的学者。他认为档案是研究历史的直接史料,是未经过改篡而仍保存事实真相的文书。其后,故宫文献馆即参照他的独到见解把档案译名列为整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使档案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在长期从事档案整理和研究清史的过程中,他把成果汇集成册,题为《明清历史档丛》。遗憾的是至今仍被尘封在书柜里,尚未问世。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明清档案专著,不能出版,实令人慨叹!
      单士元不仅研究明清史、明清档案,而且对于中国的古建筑学也是很有造诣的。在建筑学界,他第一个提出把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研究,纳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范畴之内,因而在研究古建筑工艺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
      1937年他编成《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此书是迄今所见第一部大型实用的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必备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解放后,单土元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便以主人的姿态行使了主人的权力。
      他首先对故宫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维修措施,提出了“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方针。第一步是清除垃圾瓦砾。自1952年至1958年间运出的碴土,就有25万立方米。据说如用这些垃圾修筑一条宽2米高1米的公路,可以由北京直达天津。难怪1959年劳改中的溥仪重返故宫时,深有感慨地说:“你们把这里打扫得真干净,我都认不出了。”
      随后,单士元又在故宫博物院里设立了古建筑研究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把故宫作为一个考古学术工作的对象,精心地加以保护。但他遗憾的是,原来具有高超精湛技术的老师傅都已相继去世,现在的工艺水平比以前要差多了。
      单士元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国古代文化遗存,出土文物和古代建筑。
      “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故宫”便成为他一生执著格守的信念,并竭尽最大的努力而实行之。
      他永远也忘不了进宫的那天,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著名教授沈兼士对他语重心长说的一段话,“故宫处处有历史,随地是文物。在故宫,要对一砖一瓦、一殿一宫都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它,认识它。”于是,单士元多年来特别注意收集和紫禁城有关的文物,包括残砖断瓦、旧门钉、锈铺首、木雕花,琉璃小兽等,并将他拾到的这些文物交到古建部资料室,还叮嘱说:“都有用,当文物留着,别当破烂。”
      有一次,他在地上拾到一张从故宫马神庙破旧天棚上掉下来的高丽纸。这块纸虽已历时500多年,仍然白净细薄而有韧性。他感慨之余,随即赋诗于纸上:“明代遗构留旧纸,有司不识视等闲。弃之不惜如扫叶,拾得片断记因缘。”
      一位40多岁的故宫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单老对故宫感情之深是出了名的。凡是对于破坏故宫原貌的事,他都坚决反对,包括一根古粱,一块砖瓦。
      单士元这辈子喜欢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物、视文物为生命,可有一条:他从不玩古董。他说:“文物不在于它值多少钱,更广的意义是代表着我国古文化。我不是复古主义,却也不能忽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元老,在故宫观四季之景是单士元的癖好。春观柳烟听松涛,夏望千龙四喷水,秋听细雨落梧桐,冬赏白雪覆琉璃。单士元常常说:“故宫博物院的院龄,就是我的工龄。”这位迄今所知在故宫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业已把故宫当成另一意义的“家”。当年,溥仪在宫也不过16年的光景,而单士元却在这72万平方米的皇宫里度过了近70年的沧桑岁月。就此而论,他也算得上是故宫真正的主人了。但是,与这雄伟奢华的故宫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单士元那自称为“蠖斋”的小小天地了。他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会友于斯,随遇而安,落得几分超脱的
      安宁。
      单士元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祖辈已在此居住生活了几百年。现在,他已不住祖传的四合院,而搬进了单元楼。可祖上传下来的那些古朴典雅的老式家具和一幅四季图画,单士元还一直精心保存,带进那依然窄小的书屋。这正是老人对一切古文化拳拳爱心的流露,这种爱心驱使他一直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的研究。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档案丛录》、《明代宫苑考述》、《清代建筑年表》、《故宫札记》、《中国琉璃技术史》、《小皇帝时代的溥仪》、《明末墨本书目提要》、《中国古建筑维修工艺杂录》等著作不计其数,珠玉琳琅。
      单士元可称得上是一位辛勤治学的“老学究”,可他却丝毫没有“学究”的孤僻和怪诞。他待人随和,襟怀坦荡,虚怀若谷,无论是学者、商人、还是工人、学生,他都能聊得海阔天空,既富于老北京的幽默和风趣,又不失文人的儒雅。他对自己现任的众多头衔,这顾问那理事的,却不愿多谈。他说:“我是以樗栎之材问学无成。”这虽是老人的谦抑,却可窥见老人对自己的严格。
      年轻时最迷恋打网球的单士元,如今虽步履不免有些蹒跚,但经医生检查,身体仍是“基本正常”。问其是否有祖传的养生之道,老人笑笑:“别看我这瘦老头子,可最喜欢吃肉,现在是无肉不饱。”
      半生清苦的老人,如今已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1985年为纪念人故宫60秋,老人曾题诗一首:“乙丑人紫禁,今又乙丑年。弹指六十载,仿佛一瞬间。桑榆已晚景,伏枥心不甘。奋蹄奔千里,直至到黄泉。”诗后附言:时已黄昏,余晖未尽,将以残烛之光为人民服务,死而后已,用报党教育之恩。
      现在,单士元已退居二线,可最使老人牵肠挂肚的还是故宫。
      多年来,他一直以旷达和淡泊伴随紫禁城的苦涩甘甜。今天,紫禁城和它里面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与这位蜚声中外的史学家、档案学家、古建筑学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单士元与故宫之间建立的那种浓重且意味深长的感情是无法用寥寥数笔言说的。
      听听老人自己的感慨,便不难从中领悟他的心胸了。“近70年来,我每天必来故宫走一圈。每当我看到它那红墙黄瓦、飞檐陡壁时,我就仿佛看见了中国的古老文化,看见了一种智慧的结晶,看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一天看不见故宫就吃不下饭去……”

    相关热词搜索:故宫七十年岁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