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高考作文慎用网络语:言语行为理论的例子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高考作文慎用网络语:言语行为理论的例子

    时间:2019-03-01 05:35: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高考作为第一大考,其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形形色色的网络语不断出现。网民尤其是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学生逐渐成为促进网络语大发展的生力军。在考场上从网民转换成学生当网络语遇上高考,我们该何去何从?本文将着重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境;命题;语力;规则
      
      
      二十一世纪网络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自由地彰显个性。高考自从产生之初就充满了神秘的严肃感。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都是传统的美文雅句,高考考场上的优秀作文大都是采用了优美高雅的传统词汇的文章。但是在网络语充斥的时下,有些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大胆地使用了网络语。这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到底在考场作文中是不是可以采用网络语?我们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赛尔提出了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与条件。他认为实施言语行为必须遵循四大规则。A.命题内容规则:命题只能出现在话语(或比话语更大的语境)中,它讲述了说话人将实施的某一行为。B.准备规则:a.只有当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去实施该行为,而且说话人也相信听话人希望他去实施该行为时,才能说出某一命题。b.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明白,在正常情况下说话人不会去实施某一行为时,才能说出某一命题。C.真诚规则:只有当说话人希望实施某一行为时,才能说出某一命题。D.基本规则:说出某一命题就等于使说话人承担了实施某一行为的责任。
      �作文作为考生在考场上针对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文章形式,是需要阅卷老师去评判的。从这个角度看,考生是说话者老师是受话者而作文就是说话者的言语行为,作文题目就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相处的语境。当然这个题目包括一个隐含的语境――学生的教育经历和知识储备。上述的这个过程恰恰是一个言语行为过程,它显然应该遵循言语行为规则。
      �二
      �我们明确了考场作文是言语行为,那么在考场作文中使用网络语是不是符合言语行为规则,下面做简单分析。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命题”的概念。赛尔认为命题是蕴含在不同语气语句中的共同内容。考场作文中,命题很显然就存在于考生作文的语句中。其次我们还要引入“语力”的概念。语力是由话语施事行为所体现的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也即话语在具体交际场境中所发挥的特定功能。比如“小心点!”这句话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可以具有“忠告”、“提醒”、“威胁”等语力。
      �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命题什么是语力,就可以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了。
      �言语行为理论规则的第一条是命题内容规则:既命题只能出现在话语(或比话语更大的语境)中,它讲述了说话人将实施的某一行为。作文是考生的话语,考生要表达的观点看法就是命题。但是作为考场作文的命题,不但存在于话语中,他还隐含着一个大的语境――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以及作文题目想要考察的东西。脱离这个语境,显然就要违反言语行为理论的规则。
      �以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例,“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像这样的语句对一些教学一线的老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教师来说太高深莫测了。即便是考生的思想观点或者命题没有脱离题目,我们的阅卷老师也不会给出高分。为什么会这样呢?言语行为理论规则的第一条,命题必须出现在话语(或比话语更大的语境)中。我们假设考生表达的命题内容没有脱离考题,所以从考生的角度来讲命题出现在了话语和语境中。但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老师看不懂考生想要说什么。所以即便是考生的命题是正确的,对老师来说考生的命题也没有出现在语境中,而是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我们在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明正确却得不到老师认可的原因。我们上面介绍了,网络语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并且他广泛流传在网络中。那么网络就是网络语的大的语言环境。而我们考场作文经常使用的语言是基于课堂和传统文化的,那么他的语境就是课堂和传统文化。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也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因此当网络语出现在考场作文中的时候,就造成了两个语言环境的冲突。其结果就是老师看不懂学生的作文。从而使学生的命题内容出现在了语言环境当中的实际,成为由于两个语言环境的冲突得不到老师认可而认为没有出现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个老师也是一个深谙网络语的老师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定恰好这个阅卷老师完全能够读懂考生的网路语作文,那么考生的命题就出现在了语言环境中。这样考生就符合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一条规则。
      �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条规则是准备规则,上面我们已经陈述过了。考生的命题没有脱离语境,那么考生的命题就是老师想要的命题。所以考生作文同样符合这一规则。
      �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三条规则是真诚规则,既只有当说话人希望实施某一行为时才能说出某一命题。以今年陕西高考作文题目为例,题目给出了我国近几年在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然后要求写一篇作文。很显然这篇作文需要考生表达的命题之一就是对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之情幸福之感,并且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假如考生的这一命题以网络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效果会怎么样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语力的概念,语力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命题更有力量。网络语的特点是充满个性和随意性。而高考作文题目属于严肃庄重的类型。用充满随意性的语言表达严肃庄重的命题,这时候考生表达的命题就没有力量。说话人实施某一行为的真诚性,就很值得怀疑。这样的态度,我相信是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而通常会使老师反感。那么考生的言语行为违反了真诚规则。
      �三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不管阅卷老师能不能看懂网络语作文,考生都违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规则”是不是网络语就永远不能出现在考场作文当中呢?
      �我们看到,之所以网络语作文得不到阅卷老师的认可根本上是由于网络和课堂两个语言环境的冲突造成的。由这个冲突导致老师读不懂考生的作文,而且即便是能够读懂也很难令考生的命题或者说观点得到阅卷老师的信服。看到了这个矛盾,我们就看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当一些好的网络语出现在课堂上甚至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既网络语的语言环境和我们课堂的语言环境合二为一。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语言去教学并且规范的教学生如何使用,那么当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些词汇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也不会感到不给力。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老师和学生甚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6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蔡妤荻,网络语言现象浅析[J].北京:新闻世界,2010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作文言语慎用理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