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全勇先:游走在作家和编剧间

    全勇先:游走在作家和编剧间

    时间:2020-04-15 05:15: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2年,是全勇先离开老家黑龙江到北京闯荡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文坛“老兵”作为剧作家收获颇丰的一年。那年的春节前夕,一部描绘抗战时期发生在哈尔滨的谍战剧——《悬崖》,以其深沉、冷峻的独特气质及贯穿全剧的北国豪情震撼了全国观众的心,而作品的巨大成功也让身为编剧的全勇先收获了包括“第18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编剧”等诸多殊荣。

    除去剧作人,全勇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来到北京前的日子里,他曾以作家的身份创作了《独身者》、《恨事》、《雪狼》等多部文学作品,将北国雪地与冰河般的大气与浑厚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轻松、诙谐的语言也在文坛独树一帜。

    从作家到编剧,身份的转换对全勇先来说意味着什么?电影与图书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2013年岁末,记者拨通了全勇先的电话,听他畅谈这些年自己与影视结的缘。

    小说家的转型之路

    《出版人》:可否与读者分享一下您从文学创作转型到剧本创作的过程?

    全勇先:从文学创作者到编剧,这个转型过程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复杂。2001年年底,我从黑龙江来到北京。那时的我是自由职业者,而小说创作所带来的收入较少,并不足以支撑我的生活。

    一次机缘巧合,一位圈内人士找到我,希望我将短篇小说《母亲》改编成剧本。作为我的第一部编剧作品,那个本子完成得比较顺利,一个月左右就拿出了22集、共约20万字的初稿。相较原作,剧本改动较大,最后基本只保留了原作的名字。

    《出版人》:不少作家在投身编剧后会“水土不服”,有人甚至用“折磨”来形容剧本创作。而作为影视制作环节的“弱势群体”,一些编剧也曾遭受诸如制片方“霸王条款”、拖欠稿酬等问题的困扰。您在与剧本的首次接触中是否也经历了类似问题?《母亲》剧本的创作您挣了多少钱?

    全勇先:对于刚入行的编剧来说,每部剧本的创作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幸运的是,我的剧本创作过程基本还算顺利。但不可否认的是,除去纯粹的创作阶段,许多“题外”部分麻烦较多,例如制片方会要求朝令夕改,稿酬拖欠也确实曾在短时期内出现过。

    《母亲》我拿到手的稿酬大概在12万元左右,与合同约定的每集1.2万元相差甚远。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我的实际所得不甚理想,而随后制片方以各种借口解除合作关系而另寻他人署名等等情况自不必提。如今看来,这也算是刚入行新手所必交的学费,我早已不再放在心上。

    《出版人》:作为您编剧生涯的第二部作品,您对《岁月》作何评价?

    全勇先:剧本《岁月》是由作家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改编而来,2004年左右就已完成,并在之后完成了拍摄。作品描写了现代社会官场百态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有些过于“犀利”,这也导致作品在完成拍摄的6年后才得以播出,期间经历的无数次修改也让作品“面目全非”,部分情节显得异常突兀,衔接方面也存在问题。

    尽管如此,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无论是剧本创作、拍摄及呈现出来的效果,我认为这部作品还是对那个特定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见解。

    《出版人》:您个人最喜欢的剧本作品是哪部,您如何评价它?

    全勇先:我觉得是《悬崖》。这部戏我从2008年开始创作,在完成6集剧本后,我曾尝试与多家制作公司交涉,最终却或因价格,或因想法不同而搁置。不少制片方提出的修改意见与我的设想完全背道而驰,大多数投资人总是希望情节更离奇一些,恨不得每个章节都跌宕起伏,为情节而情节,我认为那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悬崖》的故事重在它所追求的真实感,靠情感和对人性的刻画来深入内心,而不是单靠“狗血”的情节来吸引人的眼球。我做了大量功课,在故事的社会氛围及年代感等元素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就是想为观众们还原出那个时代东北最真实的样貌,如果仅仅为了迎合观众,我是不能接受的。

    当时《潜伏》余热未消,刚播出的时候观众曾质疑《悬崖》中的假夫妻桥段,但当《悬崖》剧情逐渐向前推移时,这种质疑也就逐渐消失。我认为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创作者拿出的作品也必定不同,质疑者可以看到,《悬崖》讲述的是一个跟《潜伏》完全不同的故事,它所表达的精神气质等也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悬崖》的制作在国产电视剧中算相当用心,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觉得这也很正常,想象永远比拍出来的完美,这是现实。

    《出版人》:您目前是否还在从事纯文学创作?未来,您是否会选择功成身退,回归小说创作本行?

    全勇先:我对小说创作仍抱有极大的热情。曾经我一度很想把《悬崖》改编为一部纯文学作品。这需要不少时间,但编剧的工作让生活变得有些杂乱,浮躁,所以目前并未动笔。

    尽管没有明确计划,我将来肯定还要继续从事小说的创作。我的小说作品不多,我非常喜欢这种表现形式,毕竟这是我最初的梦想。无论是小说抑或剧本的创作,都不能太过刻意,一个创意,一个故事,适合写小说就写小说,适合写剧本就写剧本。无论何种选择,其本质无非是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世界观借由作品表达出来。写剧本或者写小说,都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当然,内容要找到最适合表达它的形式才是完美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特质

    《出版人》:您认为剧本创作和小说创作有什么区别?

    全勇先:我认为形式上区别很大。文学可以是含蓄且娓娓道来的,它不受时空制约,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朝秦暮楚。而剧本则需要将要素借事件、人物台词、行为、动作、表情等“介质”充分外化。

    电影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例如,场景要相对集中,人物功能不能重迭。推进情节要简洁有力。电影是90分钟事,在90分钟内完成表达,当然是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设置得不够巧妙,观众很可能就此失去兴趣。这也是不少作家进入编剧圈子后所面临的困惑,作家要触电,一定要先适应影视的基本规律。它比小说创作更受制约。事实上,影视只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北京电影学院有过两年摄影学习经历,对镜头语言及其他影视常识的了解,也为我之后的剧本创作打下基础。

    《出版人》:当前有观点认为影视剧虽然叫座,却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指出作家进入编剧行列是“降低了身份”,您怎么看?

    全勇先:如今作家“看低”编剧的情况确实存在。说起作家,那当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起编剧最多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小时工。作家仿佛更高深一些,编剧却很容易让人把声色犬马、不学无术、瞎编乱造、见钱眼开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优秀的剧作家和优秀的作家的含金量是等同的,别忘了莎士比亚是作为剧作家登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

    小说的宽容性更大一些,个性上也可以更极端,更私人一些,制约相对较少。但作为编剧,却不得不考虑剧本的观赏性、可操作性,相对而言,对创作者的“束缚”也更大。形容拳术高手有句话叫做“拳打卧牛之地”,说的是拳术高手即使在很狭窄的范围之内,也能打出一套漂亮的拳来。编剧就是要当这样的人。

    目前中国的优秀剧作家确实凤毛麟角,且影视剧作品相比国外的水准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向国外的同行学习的东西简直太多了。

    《出版人》:您怎么看从作家到编剧身价和收入的提升?报酬的多寡是否是导致作家向编剧流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勇先:高收入肯定也是诱惑之一。我来北京的时候,带着生病的父母,经济压力很大。要生存下去,靠写小说是不够的。我不是畅销书作家,写一本书当时的稿酬只有两万块,这样的收入水平,不用说是在北京,在三线城市也很难活下去。

    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编剧都知道:作品真正的价值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如果不是穷困潦倒,在金钱和伟大作品面前做选择,我相信大多数的编剧会选后者。

    《出版人》:在您看来,由作家担纲编剧的优势有哪些,他们会为影视剧注入怎样的活力?

    全勇先:称得上作家的人,一定是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他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比一般人要更懂得审美,更懂得人类思想的价值,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在短期内掌握,但一个人的审美、思想水平、对艺术的见地、对人生的见解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提高的。对创作者来说,这才是他最珍贵的资源。

    我和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有过一次对谈,他认为,中国影视作品在精神含金量方面仍有欠缺,不注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只是事件无节制的推进,人物苍白无力,三观不正。这样的影视剧缺乏灵魂,这在中国的影视市场是个被忽略的因素。灵魂有多重要,我可以举个例子来告诉你。如果没有灵魂,那些人物就是打扮得再妖艳也只是一具尸体而已。

    影视剧不需要有多深刻,但它一定要有精神内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创作,而不应是观众喜欢洒狗血就洒狗血,观众爱吃辣就加辣椒,这样永远烹调不出“好菜”。如果只为了挣钱,人们大可以去开矿,但绝不能用开矿的心态来拍影视剧。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影视是精神产品。我不认为票房和艺术性是完全对立和冲突的,而真正优秀的创作者,总能找到平衡。

    我认为优秀的作家当编剧会给这个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好多国家都经历过“作家电影”时代。事实上,这个趋势应该得到延续。

    《出版人》:您认为长期从事剧本创作,会不会对一个人的小说创作能力造成伤害?

    全勇先:我认为完全不会。正如之前提到,剧本与小说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成熟的创作者不会因为写了影视作品,就会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和降低自己的思想境界。

    时下有不少电视剧确实存在低俗、价值观偏移等问题,可小说不也有烂小说吗?艺术作品只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

    《出版人》:近年来出版与影视结缘的案例越来越多,您怎么看?

    全勇先:只要适合影视的表现形式,优秀的小说作品改编为剧本当然是好的,二者相辅相成,锦上添花。可有的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就想着卖影视版权的事,刻意地去迎合影视。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变成剧本小说,我不认为剧本小说有什么文学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编剧游走作家全勇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