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论哈代的基督教情结

    论哈代的基督教情结

    时间:2020-04-23 05:18: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哈代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教堂音乐队的成员,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这样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就受到基督教的熏染,形成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宗教情结。青年时代的哈代,曾经梦想当一名牧师,从事传教工作。[1]他的这种基督教情结必然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哈代的传记作者和研究者就认为《无名的裘德》具有自传色彩[2],男主人翁裘德自幼神往着基督寺,那是他人生的希望与追求,而基督寺是圣地,是上帝的居所, “好像天上的耶路撒冷”[3]。基督寺在幼小的裘德心灵中就是上帝之城,犹如但丁所描绘的天堂中的天府,“西天一带的云彩,也四面分开,太阳所在的地方露出一部分来,太阳的光线显而易见地从两块灰沉沉的云彩中间,一道一道射了出来……上面有星星点点的亮光,像红宝石一样,闪烁明灭。”[4]基督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上帝的光明。为此幼年的裘德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神学著作,建立起了献身宗教的理想。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成为神职人员,从事圣职工作。裘德的这种愿望正是哈代一度曾有的梦想。

    哈代的作品传达了一个基督徒的博爱思想。“博爱”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包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个方面,它要求人应该自我完善、忍耐、宽恕,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5] 哈代的成名作《远离尘嚣》就是一曲 “爱的颂歌”,颂赞了纯朴、善良而又勤劳的青年农民加百列·奥克(Gabriel Oak)的博大之爱。哈代为何给他小说的主人公取名加百列(Gabriel)。在《圣经》中,加百列(Gabriel)是站在上帝宝座前的七个天使长之一,是他向人类宣布了上帝的救赎计划,加百列(Gabriel)是给世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的使者。加百列·奥克是哈代心目中的天使,给人类带来被拯救的希望,为此哈代赋予了奥克许多美好的基督徒的品质。奥克对芭斯谢芭的爱是“恒久忍耐”,“永不止息” 的爱 ,虽然他的爱最初遭到无情的拒绝,但他并未心灰意冷,因爱而生恨,而且仍坚持不懈地关心和帮助芭斯谢芭。每当芭斯谢芭在生活和感情上遭遇打击和挫折的时候,奥克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她身边,默默地关心、支持和安慰她。当自己的农场破产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芭斯谢芭,不胜感激地说了一句话:“感谢上帝我没有结婚,不然的话,眼看我就要成为一个穷光蛋,她会怎么样啊!”[6]这就是一个诚实无私的凡事谢恩的基督徒。奥克的身上体现了基督徒的包容、谦卑、忍耐及奉献的精神。他不但帮助自己心爱的人,甚至帮助自己的情敌农场主博尔伍德。这就是基督教所提倡的 “凡事包容”、要爱仇敌的博爱精神”。而博尔伍德对芭思希芭的爱,“出于他疯狂的物质占有欲”,特洛伊对芭思希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时兴起的冲动所致,调情多于爱情。”[7]两人的爱都不是基督之博爱,而是出于个人的私欲,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只有奥克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舍己奉献、永不止息、恒久忍耐的基督之爱,是他的爱拯救了芭丝希芭。基督教的博爱在奥克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哈代的作品宣扬了一个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在基督教教义中,人是生而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人之所以受苦受难,都是因为人类的祖先有罪、人有罪。纯洁的苔丝遭受着无尽的苦难,她的苦难命运好像是一个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一切都是源于苔丝有一个“高贵”的祖先,而其祖先却是有罪的。“苔丝·德伯有些戴盔披甲的祖宗,战斗之后,乘兴归来,恣意行乐,曾更无情地把当日农民的女儿们同样糟蹋过。”[8]祖先所犯下的罪恶必需偿还,苔丝生来好像就是来赎罪的,她的苦难的根源就是她的祖先犯下了罪,这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基督教认为,由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犯了罪,被逐出伊甸园,所以人是生而有罪的,这个罪源自于祖先,人活着就是承受苦难和赎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哈代在作品中多次暗示的,苔丝和其祖先割不断的联系,或者说,其祖先在冥冥之中对苔丝命运的影响。在《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理想是献身宗教,传播基督教义,但却被艾拉白拉用一条猪鞭(象征肉欲)所征服,与之结婚。裘德的这场婚姻完全是建立在二者的情欲基础之上,犹如儿戏。淑不爱费劳孙先生却与之结婚,但在婚后又离开丈夫与表哥裘德同居,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最后,裘德与前妻所生的大孩子“时光老人”吊死了两个孩子并自吊,当三个孩子惨死后,淑感到罪孽深重,于是离开裘德,回到费劳孙先生身边。《圣经》就婚姻问题是这样说的:“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9],即就是说婚姻是上帝对基督徒的恩赐,基督徒的婚姻充满了舍己和信任之爱,结婚乃是上帝的旨意,具有神圣性,不容玷污,离婚乃是对上帝的背叛。裘德与艾拉百拉的结合是在纵欲,而纵欲就是一种罪,就好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一样,他们的婚姻显然是对上帝的亵渎,其结果是生下一个罪恶的孩子“时光老人”;而淑对婚姻的任性、草率同样有违神意,必遭报应;裘德和淑虽然相爱,但他们的结合也是有违神意,所以必受惩罚。这就是哈代基督徒的罪恶意识,只有用这种罪恶意识才能理解裘德和淑的虽然相爱却不能幸福。

    哈代的作品宣扬了一个基督教的救赎思想。尽管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抗上帝的意志而犯下了罪,人类因此要遭受惩罚,然而,上帝并没有抛弃自己所造的子民,而是让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临人间,拯救人类,“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10] 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因他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受难替人类赎罪,并在三日后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人只要相信上帝,信奉我主,就会得救。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给他的男主人翁克莱尔取名安玑(“Angel”)是有用意的,“Angel”是“天使”之意。根据《圣经》,天使的任务是去传达神的信息,执行神的旨意,保护神的子民,惩罚神的敌人。在作品中,安玑·克莱尔就担负着这样的责任,他就是苔丝生活中的天使。 “Angel” 的出现使苔丝暗淡的生活增添了灿烂的光辉,有了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对苔丝的考验,看她是不是真心的、绝对的爱“Angel”,是不是经受得住苦难考验和魔鬼的引诱。 “Angel”暂时弃她而去,是对她的失贞的惩罚,同时也是对她的更大的考验,看她是不是始终忠诚于“Angel”。苔丝在受苦时,始终坚信“Angel” 是会回来的,爱会回来,苦难过后就会是天堂,“在世上,我们净受苦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 ;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散。”[11]这种信念终于感动了上帝,所以当她受尽磨难之后,爱终于降临。虽然苔丝与“Angel” 仅仅在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六天时间,但苔丝已经心满意足了,在死亡面前,她内心平静如水。根据基督教的教义,“救赎,即上帝亲身把人从种种沦落形态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来自神圣生命的人重返神圣生命,重新活在上帝生命之中。”[12]最后,苔丝虽然死了,但其灵魂却得以复活,犹如耶稣死后复活。因此最终苔丝是获得了救赎。

    哈代的作品宣扬了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根据基督宗教教义,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于如何使罪人获得这种恩典,获得拯救,在新教看来,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凭借对上帝的虔诚之心,得到上帝的恩典,这就是新教强调的因信称义。因信称义是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而天主教主张人的成义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善工。所以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常年施行圣事。在新教看来,天主教规定信徒必须按教会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课或善行,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从而导致教会神职人员成为垄断救恩的代理人,这违背《圣经》的宗旨,带来许多弊端。新教认为遵守律法和诫命并不能使人称义,因信才能称义。哈代认可新教的这种因信称义观,很是反对教会的繁文缛节,嘲笑、批判了教会神职人员的可笑行径,描写了教堂的历史衰亡。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把德贝维尔夫人对鸡的古怪行为当成了教会神圣的坚信礼, “这种情况,叫苔丝想起坚信礼的仪式来,德伯太太就是主教,公鸡母鸡就是行礼的男女儿童,她和女仆就是教区上把儿童带上前去的牧师和副牧师。”[13] 而当苔丝那苦难的孩子需要牧师行洗礼时,却被教会拒之门外,前后的这种对比正是哈代对教会虚伪礼仪的巨大嘲讽和批判。苔丝遭到亚雷奸污变成失节女后,其实并未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凭着一颗对上帝的信心,在优美而古老的圣歌、圣诗中获得了勇气、体验到神圣的感情,然而,在教堂的礼拜活动中,教民的议论使得苔丝她再也不能到教堂里去了,从此,教堂就不再是苔丝的避难所。所以,在哈代看来,教堂这个看似圣洁的地方已今非昔比,不能成为人们心灵的避难所。教堂只是基督教徒聚会的场所,基督教徒去教堂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去不去教堂并不意味着你是否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忠实的信徒是看他的内心是否虔诚的信仰上帝,相信耶稣基督。哈代在其作品中多次写出教堂的繁荣已成为了历史,“原来那个有驼背房脊、木头尖阁和古怪隅栋的教堂,现在也拆掉了;拆下来的材料,有一部分碾成了碎石块,堆在篱路旁边,预备铺路用,另一部分就在邻近一带,砌了猪圈的墙,做了园子里的石头座,当了篱路两旁的护路石,堆成花坛里的假山了。”[14]“四五百年以前,大教堂是很好的地方;不过现在它早已经过了景了……”[15]但教堂的衰亡并不意味着上帝的死亡,救主依然活在虔诚者的心中,正如苔丝、裘德、淑等人物,尽管都有许多对教会不恭的言行,但他们其实都曾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都应该得到拯救,获得幸福,他们的悲剧命运恰恰是由于传统教会礼法所造成的。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哈代宣扬了因信守义的新教思想,或者说他批判否定的是传统的教会礼法,而不是整个基督教的信仰。

    总之,哈代的宗教观是及其复杂矛盾的,其作品不乏反宗教的因素,但哈代的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基督教的出生文化背景,必然使得哈代具有不可释怀的基督教情结,其作品不由自主的宣扬了一个基督教徒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参见《外国经典作家研究丛书——哈代》第14页,张玲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北京第1版.

    [2]参见《哈代文集(6)·无名的裘德》前言,[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3]、[4]、[14]、[15]《哈代文集(6)·无名的裘德》,[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P18、P20、P6、P177——178.

    [5]《圣经·哥林多前书》13:4——8.

    [6] 《哈代文集(2)·远离尘嚣》,[英]哈代著,傅(走良)寰、 傅绚宁、佟天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P41.

    [7] 参见《远离尘嚣》代前言,[英国]托马斯·哈代?著,张冲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8]、[11]、[13]《哈代文集(5)·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P101、P502、P77.

    [9]《圣经·马太福音》19: 6.

    [10] 《圣经·约翰福音》3:16.

    [12] 《拯救与逍遥》 刘小枫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一版P157.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哈代情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