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7篇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7篇

    时间:2023-07-13 23:1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并理解句子含义;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的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7篇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并理解句子含义;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 学习重点:

    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翻译并记住语录中的精辟句子。

    3、了解孔子以及《论语》这本书。 学习难点:

    1、 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 2、 理解十二章语录当中的智慧并运用于生活。

    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他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一言以概之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一课时 基础自学

    1、 初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1)不亦说。( )乎 (2)三省。( )吾身 (3)不yú。( )矩 (4)学而不思则wǎ。ng( ) (5)人不知而不 yù。n( ) (6)吾十有。( )五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gō。ng而枕之( ) (10)博学而笃。( )志 (11)知之者不如好。

    ( )之者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篇。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给下面句子标上停顿并且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曰:“吾日。( )三省。( )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 )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 )不习乎?”《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逾。

    ( )矩。《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 )我如浮云。”《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子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基础自学

    1、 重点字翻译(1)不亦说( )乎 (2)吾日( )三省( )吾身 (3)吾十有( )五 。.。.(4)为( )人谋而不忠乎 (5)交而不信( )乎 (6)饭( )疏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按要求从文章中找出例句。 1、 学习方法: 2、 学习态度: 3、 品德修养: 当堂自测

    1、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志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的是( ) A.于我/如浮云 B.温故/而知新

    C.博学而/笃志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而”字在文本中有三种用法:A.表顺承;B.表并列;C.表转折。对下列各句中的“而”字进行归类。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温故而知新 ④思而不学则殆 ⑤曲肱而枕之 ⑥择期善者而从之 ⑦切问而近思

    A. 表顺承:________________B.表并列:___________________C.表转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用一两百字写出自己对《论语》中的一些句子的体会,结合实际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好。( )之者不如乐。( )之者 (8)不舍。( )昼夜 2.解释下面古今异义

    君子 古义 今义 匹夫 古义 今义 朋 古义 今义 可以 古义 今义 三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3.。按提供的内容填空

    ①仙都风景区活动开幕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表示由衷的欢迎!”

    ②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在钱财上孔子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曾经说颜回的生活状况以及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1、 挑选一句说出你对这句的理解。

    2、 孔子、曾子、颜回、子夏你最赞赏谁?说出原因。

    课堂小结

    根据你所了解的论语内容,说说孔子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当堂自测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取( )的意思。 A.相信 B.书信 C.真诚,诚实 D.信服 2.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让我们珍惜( ) A.逝者 B.河流 C.昼夜 D.时间

    4、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 )

    A.春秋 B.鲁国 C.大汉 D.隋唐

    拓展提升

    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文

    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 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 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1)谈学习态度的

    第7、9章

    (2)谈学习方法的

    第1、2、 4、5、12 章

    (3)谈修身做人的

    第1、2、6、8、 11、12章

    (4)谈珍惜时间的

    第10章

    五、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 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

    (1)连词

    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 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本课时讲解

    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时间

    自我报告

    教学反思

    课堂完成背诵。最好能当堂记住字义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二)、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

    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

    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

    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 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多媒体显示:“信”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

    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自学提纲

    (一)自主学习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4、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译原文

    6、阅读课前导读,按照下面三类把内容划分类别: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课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之为“士”?

    3、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二、拓展学习:

    以下是《论语》精华选读,读读背背,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经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1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2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27、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惧的事情。

    【资料附注:孔子的学生】

    孔子的学生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说孔子学生有3000人,成绩优异者72人。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夸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

    子贡,即端沐赐,以言语著称,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是树孔子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参,字子舆,孔子的继承人。

    四、自学测评

    1、孔子,名,字。(朝代)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学派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一部书,共有篇,是(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词语

    不亦说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译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十二章课本《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设计《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论语十二章 教案一等奖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板书《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