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2023年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5篇

    2023年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5篇

    时间:2023-07-25 22:1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5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1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择业时到处投简历,参与所有的招聘会,认为只要多多参与,就业成功率就会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由于专业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适得其反,如此一来,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疲惫感。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没有主见、从众心理明显,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判断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及素质时缺乏合理性,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朝着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方向前进,未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将自己的前途与社会需求有机综合。此外,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了国企、事业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上,觉得这些单位有保障,蜂拥参加公务员考试,“使出全身力气”挤进国企、事业单位。

    2.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难以紧跟这一重大变革,想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跑腿。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填报中考与高考志愿时常常会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写,更有甚者完全听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严重缺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毕业进入社会存在强烈的畏惧感,不敢直面将自己推向就业市场,有的在择业时遭受几次碰壁后出现了畏惧心理,一味逃避现实,产生退缩的逃避情绪,毕业后一事无成,在家待业。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当前国内的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现行的就业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市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自己创业并不能获取较大的成功。当前,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单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人才紧缺。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对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行有较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科学的社会风气,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由此引发了诸多钱权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导向机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业市场,尽管人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但人才市场还不具备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过于单一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学校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人格的产生;其次,未根据现代社会实际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有不少高校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设置专业,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种结构无法紧密连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当前虽然各高校均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依旧缺乏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讲究功名利禄,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因家庭背景不错,通过“关系”就业,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单一的社会群体中,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对社会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观念、职业认识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就业市场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自由轻松的职位,从不考虑从事基层工作。

    三、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己,树立新的就业观。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前提。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这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努力创业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充分获悉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政策,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点有特别高的要求,从来不会选择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就业,要知道只有基层与发展中地区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予以适当调整,积极深入国家需要的地区一展宏图,时刻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密切结合,消除大学生的攀比之心,紧跟现代就业形势发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才能获取较高的成功率。

    2.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形势正确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充分、全面,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阅历。

    3.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将大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颁布实施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归列到法制化范畴中,科学配置大学生资源,规范就业秩序,提高就业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好的就业环境。

    4.家长应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对其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降低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5.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他人的议论和看法不要太过在乎,择业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聘之前多了解与择业有关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方伟 钟恒 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开发处处长 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3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国内学术界,对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缺乏对特定就业类型大学毕业生员工。而劳务派遣心理契约研究,也未对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有过特别关注。同时,心理契约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变量因素较为繁杂。而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和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无疑是对员工与雇主和谐心理契约构建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这两个特点,首次对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契约进行基于劳务派遣就业视角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调查,在研究框架上,先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了简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劳务派遣员工中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的构建,以期对此后研究劳务派遣员工这一特别用工方式下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构成和特点做研究基础。

    关键词:心理契约;初次就业;大学生;劳务派遣

    1引言

    中国隐性失业人口有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三类。很多致力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使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兴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根据用工单位需要,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向其发放报酬,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再由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机构提供服务费用的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劳务派遣对人员调派的灵活性、对管理成本的节约性符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将来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务派遣方式就业,首先解决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业率受到关注的同时,大学生离职率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在2011届的本科生毕业群体中,3年内均雇主数为两个,共有8%的本科生毕业后曾有4个及以上雇主。与此同时,仅有38%的人毕业3年内只为1个雇主工作过。末的一则新闻调查显示,某高校就业一年后回访,七成多毕业生都不在原单位。同样地,20xx年初,教育部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xx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届大学畢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仅有四成本科生在毕业三年内没选择跳槽。

    对企业而言,对离职员工的替换成本、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离职管理成本等的支出无疑都是员工离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财力、人力损失。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离职带来的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挫折感也有害于此后的职业发展。

    因而,心理契约的研究对在劳务派遣促进就业的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极具意义。而此研究目前尚为空白。

    2政策背景(劳务派遣)

    20xx年7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实施岗位、工作时间等细节作了最新的规定,对以前的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进行了补充。

    20xx年发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通过,并于三月份起施行。对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等细节做出明确规定。

    国家政策对劳务派遣更加认可,劳务派遣制度愈加健全。

    3心理契约理论梳理

    3.1心理契约

    按照Levinson等人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其中一些期望如工资在意识上清楚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或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受到自己被欺骗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3.2劳务派遣形式下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契约

    3.2.1特征

    关注自身利益,组织认同感低。劳务派遣的职位具有临时性与短期性,以任务为主导。以短期项目居多,流动性较高,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到的用工企业的培训、转正机会普遍较少。毕业生员工们在选择接受劳务派遣这一就业形式时,更注重自身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和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所裨益的知识经验。对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关注较少。

    对用工企业普遍信任度低。现阶段,派遣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对员工薪酬福利管理混乱。一般而言,毕业生应聘者对采用派遣方式招聘的用工企业存有一定的偏见,对企业的信任感也会因此降低。

    心理契约建立的不稳定性较高。一方面,劳务派遣本身存在的临时性、辅助性、提供转正机会的缺乏性对心理契约的构建形成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用工企业利用毕业生们社会阅历较少的特点,在面试之时提供虚假承诺、刻意隐瞒部分信息,在非“三性”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增大了心理契约的破坏几率。

    3.2.2契约违背模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其他类型心理契约模型一样,劳务派遣就业形式下,初次就业大学生的新契约遭到破坏的最终原因也是归咎于毕业生对于薪酬待遇等过高的期望、组织的无力兑现或者刻意违约。间接表现在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的不公平、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公正、职业发展空间受阻、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等四个方面。最终表现在员工的怠工、离职,企业的收益效率降低、损失增加、形象受损等。

    与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的心理契约不同的是,劳务派遣毕业生员工在因价值观念不融合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的间接表现并不明显。对于因薪酬待遇较低、不公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阻而造成的契约违背,他们表现更为集中。在调查中,有几名在国企工作的毕业生派遣员工甚至因用工单位发放的薪酬不断减少、转正机会愈加渺茫以及管理层的敷衍对待,而作出了消极怠工等待被辞退的打算。在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上,派遣员工更担心受到区别对待。在部分外企,我们发现,因工作时胸牌、工卡等外观因素与正式员工的`不一致,而引起的担心会被区别对待,也成为一些派遣员工的不安因素之一,员工归属感的建立明显受到破坏。

    4建议

    针对初次就业大学生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中的心理契约破裂导致的离职现象,本文有以下建议:

    企业要进行合法进行招聘,毕业生也要擦亮眼睛。在调查中有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自己在面试结束要进行签约甚至签约之后才发现自己与派遣机构形成劳务关系;一些优秀的就业岗位在表明自身会采用劳务派遣形式进行就职招聘时,会受到不少毕业生的断然拒绝。与此同时,一些派遣员工的工作任务甚至比正式员工还要繁重得多。并且转正、加薪的机会并不多,与面试之初用工单位的说辞有较大差距。因此,企业依照正确的招聘程序,依法诚信地招聘,求职者也要对招聘企业主动进行深入了解,以减少劳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最终的违约现象。

    企业应完善人才管理、薪酬发放制度,与派遣机构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合理安排、调整职位供求的匹配。人力管理层人员应细致分析,积极展开动态管理,在落实公平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同时,与派遣机构一起,积极建立与员工的信任关系。有的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在薪酬方面,自己虽有“五险”却没有“一金”。有派遣员工认为,薪酬福利水平的公平与否其实更多地取决于派遣公司。因为有些劳务派遣公司虽然为派遣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却扣留员工总薪酬近1/3甚至一半以上作为服务费、管理费,严重削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用工企业在据实提供薪酬、待遇,防止人才闲置、浪费的同时,应避免由于派遣机构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的现象。

    毕业生应正视自身发展目标,高校积极提供帮助,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不适合每一位毕业生。在实际中,毕业生派遣员工以从事金融业居多,同时缺乏职业方向感的也以此类毕业生为主。在此也反映出许多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

    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管理。在劳务派遣政策中增加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指标,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用工企业,也要对其使用劳务派遣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切实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总结

    从心理契约构建角度可以让劳务派遣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效性与稳定性——克服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这一困难的同时,结合劳务派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特点,让劳务派遣这一促进就业的用工方式更加契合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减少违约现象。毕竟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诸多待遇上的公平问题而烦恼的同时,也有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获得良好的工作机遇而对待工作很是积极。他们认为,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是一块往更高方向发展的敲门砖,关键看加入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在怎样的事务上工作。对于一些非名校毕业又无更多社会资历的毕业生而言,通过劳务派遣进入心仪企业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路了。短期企业项目的参与可以提升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着更大成为正式员工的机率。很多毕业生员工表示,这种职位的申请,完全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要求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目前,劳务派遣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员工待遇的公平公正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由于勞务派遣固有的临时性与短期性,员工对于用工单位的归属性不强。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自我提升的心理需求,自主、进取意识较强,也有着更多的维权意识。用工单位若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与职位平台,对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非常重要。另外,合理、可量化的薪酬激励措施的制定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也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们就业时也应有着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而失去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隐性失业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xx,(5):105.

    [2]王丽平,何非,时博。劳务派遣——基于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3]屈振辉,范崇源。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7(02):5456.

    [4]王剑栋。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历史、问题与趋势[J].人力资源管理,20xx,(02):6163.

    [5]刘永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毕业生工作认识、工作稳定期实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1320.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4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5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3、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01).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01).

    [3]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06s).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2000字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500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500字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素材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纲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引言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怎么写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论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