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2023年《丰碑》教学教案优秀11篇【精选推荐】

    2023年《丰碑》教学教案优秀11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27 19:0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丰碑》教学教案优秀11篇,供大家参考。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11篇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有两篇主体课文《飞夺泸定桥》和《丰碑》。《丰碑》这篇课文是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本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这里的丰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共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知识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课文中的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2、学习作者以细致的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红军将士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石碑吗?(生汇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同学们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把你喜欢的词句用符号标出来。

    ⑵、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后评品,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教师要重点强调“冻”、“尊”、“塑”的写法,注意多音字“将”和“恶”的读音。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给红军队伍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⑵、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到最后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说出将军感情上变化的过程(吃惊—内疚—感动—崇敬),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镇定”、“安详”,在第7自然段中要认识并列的句型特点。

    ⑷、换词练习,在第8、9自然段中描写将军动作的词语:抽动着,抖动着,吼道。

    ⑸、末尾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说出它的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⑹、读到这里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军需处长怎么可能被冻死呢?再次朗读这一段。

    ⑺、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最能触动大家的心灵,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⑻、小组内交流。

    ⑼、汇报总结。

    师:军需处长的身体和云中山融为一体,如同一座晶莹的丰碑,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⑽、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事情发展做铺垫。

    2、以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 .com …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7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年五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四组

    教学主题:《桥》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三班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领悟老汉的崇高精神。难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组课文以“他们让我感动”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桥》这篇课文叙述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面对狂奔的洪水时,组织群众撤离,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后殉职的事迹,表现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文章语言理解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总体发展比较平稳。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是要为学生提供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祭奠、胸膛”等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助的方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三: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

    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祭奠”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根据文中对老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活动一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教师口述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能准确画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

    活动二

    1、同桌交流,画出描写“洪水、老汉”的相关语句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描写“洪水、老汉”的相关语句,ppt课件相机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相互补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角色置换,感受洪水暴发是人们的惊慌,体会老汉丰富的情感。

    3、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

    备注:

    ①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句子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②借助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以及配乐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1、通过讨论交流,正确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体会当时老百姓的惊慌、恐惧。

    2、朗读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内涵,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语气等。

    活动三

    ppt课件出示课堂练习:

    面对如此凶猛的洪水,老百姓惊慌、恐惧。而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是怎么做的?表现了老汉怎么崇高的品质?

    (完成目标二)

    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学生的小组交流,学生总结老汉的崇高品质:忠于职守、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写法

    积累运用

    活动一

    一、

    《桥》在表达方法上的3个突出特点: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

    领悟“桥”的深刻含义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并能正确理解“桥”的深刻含义。(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生命桥

    逃生桥

    希望桥

    课后反思: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8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9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丰碑》教学教案优秀篇11

    教学内容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播放朗读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课文,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讨“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时引导学生读题——《丰碑》,检查课外预习:你收集到了哪些关于“丰碑”的资料?你在何处见到何碑?现在谈谈你怎样理解“丰碑”这个题目?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1、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2、探索目标:

    ①课文哪几部内容介绍了这一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正在艰难地爬雪山。你认为这支红军正面临着什么样考验?(严寒)这是怎样的考验?(十分严峻的考验)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冷坨、狂风呼啸……)从这些词语中你还感悟到了什么?(红军战士急需御寒衣物……)

    ③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假设你就是这支红军的将领,你有哪些忧虑呢?(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四种“可能”的语句)指名朗读,齐读。分析对比一下,我们的忧虑是否就是将军的忧虑?

    ④指导朗读。(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用“缓慢、沉重”朗读此段文字)齐读,指名读。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紧扣主线。

    1、细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

    2、探讨目标:

    ①将军边走边喊什么?为什么要“喊”?

    ②将军产生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谈谈你中体会到了什么?(对战士的关心)

    ③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多媒体播放形声结合的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此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有关词语谈谈。(从“单薄破旧的衣服”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④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⑤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为老战士被冻死而悲愤难过,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

    ⑥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啊!)

    ⑦引导学生用“气愤”的语气朗读这部分文字。

    ⑧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齐读此段文字。四人小组讨论,将军第二次产生“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可能想到哪些?他是怎样做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学生演示,体会情感,引导读出“敬佩、自豪”之情。这是将军所做所想,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①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②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③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小组讨论。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④在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下,这支队伍能否经住严峻的考验?找出这些词语。你怎样理解“无数军需处长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总结写法,创造情境。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领悟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

    2、指导写法,学习本文抓住将军语言、神态这一变化主题及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来刻画人物精神的写法。

    3、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今后打算怎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背诵第七自然段。

    板书设计:

    23丰碑

    军需处长红军将军

    艰严喊愣鼓难

    峻抽

    相关热词搜索:丰碑教案优秀《丰碑》教学设计丰碑教学设计一等奖《丰碑》教学设计(省级一等奖)丰碑优质课教案设计丰碑教学设计和板书丰碑教学课件丰碑教学实录丰碑教学目标丰碑教材分析小学课文丰碑教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