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3-08-31 14:2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导语(由复习《诗经》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1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阿母谢媒人:谢绝适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我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会不相从许:你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见(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可怜体无比:可爱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主薄通语言:话语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帘:奁;纫:韧;丁宁:叮咛;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起讫小标题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再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3

    枯荷听雨

    第二课时

    [导入  ]

    上节课,在自主诵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欣赏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是大家发现的第一个美点。诗歌洋溢着美,同学们有一双双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同学接着谈自己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并简单说说欣赏的理由。

    [探究]

    一。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一般的言行描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思考,就能自得其妙。而研讨探究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学生阅读鉴赏不无裨益。

    (一)1.生: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P36)(理由略)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举身赴清池”。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进入下一个板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一位同学都成功地发现了问题,成为发现者。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创造地解决问题。

    二。重点应通过学生质疑、创设“矛盾”,选取一个“点”,以点带面,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交流。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差不多学生都能解决。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学知识有限,可能有两个问题普遍感到不解。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小结]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作者邮箱: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3、理清故事结构

    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戒后人

    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

    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高考活用:一首《孔雀东南飞》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东南飞

    江苏一考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简评】

    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面对话题“心灵的选择”,他大胆地模仿《孔雀东南飞》,写出了一首乐府诗。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了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学生不宜仿效。

    四、课堂练习:对下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五、歌曲欣赏: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六、结束语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问题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相关热词搜索:孔雀东南飞高一下册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高中教案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试讲视频孔雀东南飞高中ppt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课堂设计高一必修二语文《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备课资料孔雀东南飞教案ppt职高孔雀东南飞一等奖课堂实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