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2023年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0篇

    2023年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0篇

    时间:2023-09-11 13:55: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2)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3)异面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0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0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

    1.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2)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3)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4)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5)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6)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7)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2、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3、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2

    反正弦函数的导数:正弦函数y=sinx在[-π/2,π/2]上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arcsinx,表示一个正弦值为x的角,该角的范围在[-π/2,π/2]区间内。定义域[-1,1],值域[-π/2,π/2]。

    反函数求导方法

    若F(X),G(X)互为反函数,

    则:F"(X)_"(X)=1

    E.G.:y=arcsin=siny

    y"_"=1(arcsinx)"_siny)"=1

    y"=1/(siny)"=1/(cosy)=1/根号(1-sin^2y)=1/根号(1-x^2)

    其余依此类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3

    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d;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Sn。

    那么,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

    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n,而右边则余下a1和n—1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数列前n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前n项的和Sn除以n后,便得到一个以a1为首项,以d/2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q;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Tn。

    那么,通项公式为(即a1乘以q的(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

    a2=a1_,

    a3=a2_,

    a4=a3_,

    ````````

    an=an—1_,

    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n,右边余下a1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当q=1时该数列的前n项和Tn=a1_

    当q≠1时该数列前n项的和Tn=a1_1—q^(n))/(1—q)。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4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5

    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d;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Sn。

    那么,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

    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n,而右边则余下a1和n-1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数列前n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前n项的和Sn除以n后,便得到一个以a1为首项,以d/2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q;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Tn。

    那么,通项公式为(即a1乘以q的(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

    a2=a1_,

    a3=a2_,

    a4=a3_,

    ````````

    an=an-1_,

    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n,右边余下a1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当q=1时该数列的前n项和Tn=a1_

    当q≠1时该数列前n项的和Tn=a1_1-q^(n))/(1-q)。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6

    一、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

    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最大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

    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四、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内容要目: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等。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夹角以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基本要求:掌握求直线的方法,熟练转化确定直线方向的不同条件(例如:直线方向向量、法向量、斜率、倾斜角等)。熟练判断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不同位置,能正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直线的夹角大小。

    3、重难点: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进行转化,定量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两个独立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五、圆锥曲线

    1、内容要目: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是方程F(x,y)=0的曲线及方程F(x,y)=0是曲线C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一般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它们的性质。

    2、基本要求: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利用代数方法判断定点是否在曲线,上及求曲线的交点。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和求这些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求曲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及交点的中点坐标。利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解析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3、重难点: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掌握代数研究几何的方法,掌握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表示,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7

    1.万能公式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2.辅助角公式 asint+bcost=(a^2+b^2)^(1/2)sin(t+r) cosr=a/[(a^2+b^2)^(1/2)] sinr=b/[(a^2+b^2)^(1/2)] tanr=b/a

    3.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3tana-(tana)^3]/[1-3(tana^2)] 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向量公式: 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2.P(x,y) 那么 向量OP=x 向量i+y 向量j |向量OP|=根号(x 平方+y 平方) 3.P1(x1,y1) P2(x2,y2) 那么向量P1P2={x2-x1,y2-y1} |向量P1P2|=根号[(x2-x1)平方+(y2-y1)平方]

    4.向量a={x1,x2}向量b={x2,y2} 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Cosα=x1x2+y1y2 Cosα=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x1x2+y1y2) 根号(x1平方+y1 平方)*根号(x2 平方+y2 平方)

    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 (提示:向量a={x,y,z})

    6.充要条件: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0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或者x1/x2=y1/y2

    7.|向量a向量b|平方 =|向量a|平方+|向量b|平方2 向量a*向量b =(向量a向量b)平方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8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9

    1.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3、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0

    一、不等式的性质

    1.两个实数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

    2.不等式的性质

    (4) (乘法单调性)

    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2)如果a>0,那么

    (3)|ab|=|a||b|.

    (5)|a|-|b|≤|a±b|≤|a|+|b|.

    (6)|a1+a2+……+an|≤|a1|+|a2|+……+|an|.

    二、不等式的证明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b),只要证明a-b>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三、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5)|f(x)|<g(x)与-g(x)<f(x)<g(x)同解.(g(x)>0)

    (6)|f(x)|>g(x)①与f(x)>g(x)或f(x)<-g(x)(其中g(x)≥0)同解;②与g(x)<0同解.

    (9)当a>1时,af(x)>ag(x)与f(x)>g(x)同解,当0<a<1时,af(x)>ag(x)与f(x)<g(x)同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高二归纳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图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二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高二数学知识点整理高二数学知识梳理高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笔记高中数学高二知识点总结数学高二知识点总结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