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文学中的视野融合 [价值论视野中的文学问题略论]

    文学中的视野融合 [价值论视野中的文学问题略论]

    时间:2019-02-12 05:30: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价值论视野 文学问题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摘 要: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价值论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作为人学的文学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政治价值取向到个人化价值取向的发展与转变过程。当代文学期望获得合理而长远的发展,就有必要对人的价值问题进行学理性关注;正确地区分和对待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问题,对于文学观念的合理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
      
      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概念是在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范畴。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人必然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即价值关系。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学理性地分析人的价值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地位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具体来看,当人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时,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社会那里得到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向社会索取,这表现为人的自我价值及其实现;当人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时,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必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要向社会做出贡献,即所谓的人的社会价值。由此,人的价值大致可以区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来说,在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就是要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那么,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价值论哲学要探讨这些问题,作为人学的文学同样如此。因为,说到底,文学讨论的价值问题,其实就是以上所说的哲学中人的价值的两维度的不同体现。
      
      二
      
      在传统国家本位的社会里,国家、集体是社会的唯一主体,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创作等精神活动都要为作为主体的国家服务。人的价值的被认可也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另外,人们长期以来对自我价值的曲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类的自我价值。把追求自我价值与“自私”、“资产阶级情调”画上等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纪的中国,对于人的价值的确认侧重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相对轻视甚至忽视人的自我价值及其实现问题。这在文学领域内的表现也极为明显。
      20世纪的许多中国作家和理论工作者深受此观念的影响。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文学不可能是孤立的,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中得以确立。所以,我们可以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社会价值维度的突显。然而,当历史已然出现重大变化,文学也需要实现并得到理论认可其自主性的时候,它却还在艰难地走着社会价值实现的道路。因此,我们看到的长期局面是沉重的文学在沉重的现实中喘息,久而久之,中国正统文学观念也就因之失去了其应有的宽泛性,而趋于单调和专执。这种观念在“左联”成立以后愈演愈烈,由“政治标准第一”演化到了“政治标准唯一”。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最早可追溯到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那里。1902年,他在《新小说》第一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等文章,倡导“小说界的革命”,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中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的萌生。20世纪20年代之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时期的“党的文学”,以及《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出现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那一时期的文艺的价值取向特征。在当时革命形势的要求下,采用文学作为手段、策略去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显然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过分地强调社会价值,过分地强调作家创作中应注入与意识形态相应的内容,则是有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的。一方面,压抑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个性自由,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出现“一体化”、“单一化”倾向,严重影响文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过分地强调社会价值、压抑甚至泯灭自身价值去成全社会价值的创作,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误导。比如,建国后一段时期内,多数人认为只要讲自我价值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就是反社会。“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认定上的理论偏差,导致了个人价值与社会的表面而不是实际的统一”{3}。
      显然,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不断强调文学为现实政治和中心运动服务的结果,是以忽视或抛弃它的审美价值为代价的,文学成了急功近利而且相当轻视它的艺术表现的随意行为,一定程度上酿成了文学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对于人的价值问题认识的失误。
      
      三
      
      新时期之后,随着哲学界理论研究的成熟,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得以合理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国家,个人作为利益主体也被重视起来。这就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和经济基础。文艺界以个性张扬为主题和精神的作品越来越多,个性张扬显得不仅合理而且成为一种“时髦”。然而,令人担忧和感到不幸的是,在对以往以社会政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纠偏过程中,文学的发展却不期然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地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忽略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撑,放弃了文学的社会担当,从而陷入了矫枉过正的误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小说形式探索大潮共步亦趋的是不少作家越来越由社会转向自我,写自我身边的事,写自我小圈子的事,写自我心中的想象的事,结果小说越来越成为一些人自我欣赏的‘私小说’,成了‘圈子小说’,小说在走着一条自我封闭、自我扼杀、自毁自弃之路……”{4}还有一些作家甚至是打着张扬自我价值的旗号,无限制地发挥,特别是那些以“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相标榜的写作,“性的描写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在有些人笔下,写人必写性,无性不成书;不仅作品内容几乎通篇都与性事相关,而且写法上也大多采用放纵的描写,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其目的不过是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取大的市场效益”{5},比如卫慧、棉棉等人的作品就是如此。当代中国文学出现此类作品,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它们在引领“自我”的同时,却走入另一个极端。我们需要思考:文学如何表现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失去了这些依托,文学是否还具有完整的意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命题。而其中的纠结点还是在于文学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的“个人化写作”存在着必须引起我们深刻思考的人的价值问题。它显示出了更多的缺陷以及一些极端的理解,“它们对个人的理解太阴暗,对社会的理解太狭隘,即把个人完全等同于非理性的欲望的物质的人,这种对个人理解的偏废导致个人化写作过于沉溺自我,视野狭窄,情绪浮躁,甚至出卖隐私或者回避人类的良心与理想,在无限度的自淫中拒绝意义与精神的提升”{6}。显然,这是在对“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具有明显的“私人化”倾向的“个人化写作”进行价值评价时必须注意到的重大问题。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脱离不了社会,缺少基于关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人文情怀的作品显得肤浅而难以拥有持久的魅力。
      当代文学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我们为文学摆脱太过具体的实际生活的牵绊重获自身而庆幸;另一方面,却又为文学对历史的遗忘和对现实的不再承诺而感到严重的缺失。当代文学期望获得合理而长远的发展,就有必要对人的价值问题进行学理性关注;正确地区分和对待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问题,对于文学观念的合理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高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詹艾斌,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1902(11).
      {3} 王永亮.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J].南京社会科学,1999(6).
      {4} 杨矗.张平小说的写作方向、价值简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 赖大仁.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问题[J].文学评论,2007(4).
      {6} 穆乃堂.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研究[J].文艺争鸣,2007(8).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论略论视野文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