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世纪龙钞纯银微缩版【世纪隧洞里的女性微缩:何承徽和她的女儿们】

    世纪龙钞纯银微缩版【世纪隧洞里的女性微缩:何承徽和她的女儿们】

    时间:2019-02-12 05:31: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近代女性 何承徽 张默君 张淑嘉 张侠魂   摘 要:清末民初中国大地处处留下“转型”的痕迹,女性也走出了在闺阁中郁郁终老、怀春伤时的传统命运,女性闺阁与近世洪流并非楚河汉界。她们在创作中显示出的知性美和倾心于子女的教育实践体现她们之于这个时代的价值。本文拟以衡阳何承徽和她的女儿们为微缩书写世纪之交女性的别样人生。
      
      清末民初湘楚之地闺秀诗人辈出,擅名诗坛者甚众,谭延 评“才贤辈出,尤盛于清”①,为“湘水余波”再添新泉。从地域和女性文学的角度考察,何承徽和她的女儿们在创作成就和社会活动方面都不容忽视,但近年出版的孙海洋先生《湖南近代文学》,对此未做论述。故做此文不求有填补空白之功,但求无曲解历史之过。
      
      一
      
      何承徽,字懿生,湖南衡阳人,张伯纯室(1859-1915,名通典,号天放楼主,以字行),共生育四女三子。《贩书偶记》于《别集类•闺秀之属》最末著录有“仪孝堂诗集二卷衡阳女史何承徽撰民国丁巳铅字排印本”②。笔者经眼本为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馆藏于湖南图书馆。
      何承徽生卒年考。《仪孝堂诗集》卷首有民国六年(1917)谭延 序,称“今岁丁巳夫人年正六十,令女默君女士及其弟妹将裒集付刊,以为母寿”③。据此可知其生年当为咸丰八年(1858)。江庆柏在《〈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近代部分作者生卒年补》中亦有提及。另见次女张默君《奉怀母仪孝老人湘乡泉搪并祝老人八十三寿》一诗,该诗作于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可为佐证。至于卒年,江庆柏有语“卒年不详”,据台北出版的《志同道合――绍元冲、张默君夫妇合传》一书中称“民国三十年(1941)一月二十五日,太夫人何懿生以高龄八十四岁逝世于故乡,默君丁内艰,向考试院请假返乡”④。本年默君亦著有《三十年辛巳重五前日湘乡泉塘楠林禊集恭谒金蛛垄母仪孝老人茔感赋三十七均简稚晖右任尧生静仁煜如惺庵遐 佩初少潜诸老 蘅子威莼沤醇士诗友并视诸季》。确信,何懿生卒于此年。
      衡阳何氏家族当为望族,祖辈多有功名。何承徽胞兄姊妹中文采出众者甚多。三姊合著有《妙香诗集》。⑤其兄何承道,字璞元,又作朴园⑥,少与陈伯 辈同为湘水校经堂高才生,湖南衡州府衡阳县学优,官四川知县,亦赋诗才,著有《通隐堂诗集》《慧定庵近诗》,《湘雅摭残》录其诗十一首。⑦
      何承徽和丈夫张伯纯感情甚好,《清稗类钞》曾载:“衡阳女士何承徽,部郎张通典之淑配也。幼承家教,绩学工诗。结 之夕,烟视媚行,自是新人常态。通典调之曰:怅怅其何之?承徽应声曰:堂堂乎张也。”⑧丈夫为前清举人,才气纵逸,素负经世之志,工诗能文,思想进步,倡导民权思想,一生忧国忧民。清光绪年间曾协助曾国荃督办两江学务。戊戌变法期间,与谭嗣同、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陈三立等,组成南学会,办时务学堂,兴办《湘报》《时务报》等,一时民智大开,学术大盛。1900年在上海与章太炎等发起“张园国会”。辛亥革命后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一生著述颇丰,有《天放楼文集》《袖海棠文集》《框言》《志学斋笔记》等。
      兄长和丈夫是对何承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他们工诗能文,陈三立老人在《白华草堂诗玉尺楼诗•序》中说:“伯纯素负经世志……其夫人何懿生及夫人兄璞元并工诗,伯纯诗才气纵横……璞元兄妹则规抚六朝初唐,纷披古藻,雅丽铿锵,互为唱酬,各挟其体,相高侪辈……”⑨尤其是丈夫思想进步,倡导民权思想,在他的影响下,婚后的何懿生曾出任湖南驻宁第一女学总教习、芜湖公立女学教务长⑩,得海内女师之称。伯纯的弟弟张迥谟是光绪年间举人,其第四子天翼,名元定、才宁,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何承徽诗作集中收录于《仪孝堂诗集》,古、近体诗数量达一百八十多首,是较为完备的本子,卷首除有题序外,另书有“德言孔昭四个大字”。此外有《仪孝堂诗钞》,连载于《神州女报》(汤国黎主编)“文艺专栏”,从1912年至次年2月四期合计十二首。亦有佳作散见于《湘雅摭残》(收录九首)。何懿生天资聪颖,悟性甚高,有大家闺秀之风范,诗歌创作喜好近体,篇章凝练,多有田园牧歌式的清雅小诗。《明宵辞怀五姊》{11}云:
      紫燕辞南雁辞北,瑟瑟龙吟秋管裂。万万惧急兰膏青,此际怀入正愁绝。
      瞻望深兮 容与,起折英蓉兮隔秋水。星黄黄兮不可将,玉箱金 梦徽光。
      这是早期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文开合有致,非有真情实感,断然写不出的。清雅蕴藉,旧事萦怀,写景寓情慷慨悲戚,境界阔旷,诗风流丽,意蕴深远。朗朗上口,娓娓道出思念之情,物象色彩鲜明,末句刻画出奢华女主人的淡淡闲愁。又《庭梅雪中盛开》{12}云:
      寒香熏鹤梦,疏影淡诗魂。枨触罗浮月,依稀认旧痕。
      小诗清雅,充溢闺阁之气,调动感官,抒情写景比较细腻婉曲,巧妙运用形容词,揭示了她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女性复杂、真实的内心世界,是近体传情的佳作。在何承徽的诗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她早年所作的一组《咏怀古迹》八首,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五首。这里有燕子楼里的张盼盼,有当垆卖酒的卓文君,更少不了这位“两国存亡掌上轻”的西施。《一舸》诗曰:“倏然兰楫五湖行,两国亡掌上轻。谁应报恩谁应怨,若论功罪未分明。”其怀古作品最突出特点是品评公允,借历史事件,抒写诗人自己对国家孱弱伤感,对时世的忧虑,诗人沉痛心情流露于笔端。在这本闺秀诗集中偶有《出塞》一类的作品。
      秋风鸣劲弦,上将猎祁连。黄沙临瀚海,红旆动长川。
      飞狐延汉月,铁骑损胡天。定有城南怨,清宵角里传。
      通读全诗可见懿生作诗功底日深,吸取汉乐府和唐古诗之长,遣词造句精妙,行文中展示了一个有情感、有才华、有理想、既柔婉又刚强的女性形象。
      1915(民国四年乙卯)八月张伯纯殁于湘潭,后由于家中失火,渐到中落,何承徽力抚子女成人,一展兰心慧质的慈母形象,她的教育影响了女儿们的一生,甚至是下下代。
      
      二
      
      清朝末年,由于封建社会的急剧衰落,统治者疲于解决内忧外患,封建思想统治有所松弛,新的民主思潮在中国得以传播,妇女解放意识也悄然扩大。1912年到五四运动前后,更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张默君正出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切都像早就注定好了一样,父亲思想激进,母亲和舅舅工诗能文,太老夫人细心照顾,在充满慈爱和智慧的家庭中不断长大的默君,资质敏慧,且不受封建思想羁绊,有豪侠气,能用手中的笔积极参与革命,办报、兴学、女子实务、政治革新,一路走来的默君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新女性的风采。
      何懿生和女儿张默君有两段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1890年,懿生听到年幼的默君大陈缠足之害后,便支持女儿放足。事后,何懿生写信将此事告知客居长沙的丈夫张伯纯。两年后,张伯纯干脆出资赞助李佳白牧师倡建的“天足会”。在九岁的张默君协助下,母亲将“天足会”会章与劝导文件印制十万余份分发各地,宣传缠足的弊害以及世界诸国进化强盛的道理,号召妇女大胆放足,自己解放自己。默君父母的开明可见一斑。另外是发生在1909年深冬的一件事。在父母的资助下,张默君冒着生命危险筹款购进十几箱枪械子弹,当晚张默君与母亲何懿生正在小心收藏刚刚买来的枪弹,突然巡警欲破门而入,便有了情危沉潭、巧避巡警、果敢打捞、连夜护送的系列情节。此后母女“护救枪弹”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
      张默君少年时就离开故乡,跟随父亲在淞沪求学。回想起母女别离之时“泪忍辞亲破晓暾,伶俜离恨拂云门。一襟香雪湘南道,细雨梅花最断魂”(《泉塘别母》)的一幕,朝阳尚稀,微风细雨,母亲依稀送爱女上路,形单影只,唯有落梅怜人,天涯断肠。1918到1920年间,张默君奉教育部令,赴欧美考察女子教育。在大都市纽约亦无法不思念母亲,情意绵长、感情真挚。她在《纽约月夜奉怀母大人》写道:
      百尺琼楼独倚兰,西风故国泪 澜。海天一抹无情碧,彻夜蟾蜍碾玉寒。
      1940年,默君五十七岁的时候回忆故乡,楚骚之情油然而生,《故乡六忆》组诗之《三户遗风》有:
      国殇满地漫招魂,一炬长沙事忍论。三户遗风须记取,年年铁血铸乾坤。
      短诗沉郁感慨,作于湖南常德,抗战牺牲了数千中国的将士,漫地召唤英灵,积极反抗法西斯的侵略,长沙被一把大火烧成灰烬,湖南人民应记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风,已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于一纤纤女子之手!
      五女张淑嘉早年留学日本,为同盟会会员。在《仪孝堂诗集》中有不少母亲写予“五姊”的诗,如《秋夜有怀五姊》《南窗偶书寄五姊沩宁》《五姊归省沩宁将有数月之别作诗纪行》《五姊归省舅疾》《与谈开元遗事》《元夜得五姊书》和《书答五姊札后》等数篇,可见淑嘉和母亲唱和,相谈甚欢。1912年蒋作宾与张淑嘉结婚。蒋作宾(1884-1942,字雨岩、作宾)也是为积极活跃的人物,留学日本,毕业于士官学校,曾参加辛亥革命,首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上将次长,国民党内政部长等。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倾心于子女教育。张淑嘉卒于1938年,{13}遗有七子五女,他们从政、行医、任教、留学,在近现代均卓有树立。笔者在阅读其子女发展的资料中,对这位旷世母亲肃然起敬。
      八女张侠魂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她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是姐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她并不囿于传统妇女的生活模式,自小刻苦习读各类书籍,善画,又写得一手好字。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始有飞机,男子尚且望而生畏,可勇敢好奇的张侠魂竟毫不犹豫,自告奋勇,一定要坐一坐,此举便使她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乘坐飞机的女性。在倡导女子参政议政之权利方面,当时还只是神州女学生的张侠魂就在《女子参政论》阐释女子参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于末句有“凡我女子,所当亟起而恢复之,一吐今日之忿,亦所以雪数千年之耻也。吾女子其勉旃”{14}的疾呼。1913年2月宋教仁被刺,张侠魂于《神州女报》“评林专栏”首篇有《宋先生被刺之原因》,“先生奔走国事十余年,其间婴难蹈危,不胜枚举。而不列于满清落网,不死于南北战争,乃竟死于共和底定临时政府之下。呜呼!”{15}语言犀利,直斥黑暗时局。尾句誓言严惩元凶“毋使遁逸法网耳”{16}。
      1919年(民国八年),张侠魂与中国杰出的气候学家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订婚,次年在上海完婚。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时代色彩。姐姐张默君在波士顿为妹妹择婿,传统的择姻标准全无影迹,两人虽未见面而先行订婚,婚后夫妻恩爱无间,相敬如宾。说到婚姻,姐姐张默君的婚姻也有时代的颠覆性。1924年9月,四十一岁的默君与三十五岁的绍元冲在上海结婚,于右任证婚,婚后两人不但以国事相互砥砺,更不时以学问相切磋,联句甚多,可谓幸事。八妹与丈夫共同生活了十八年,二人体贴细致入微,相互扶持激励。1938年病魔终于将爱妻从丈夫身边夺去的时候,在孤独中彷徨的竺可桢在日记中写下《挽侠魂》等诗多首。
      
      三
      
      一代人的逝去自然会带走一段历史,但更多的是留给我们历史背后的反思。晚清闺阁诗人显现出了不同于前代封建社会闺阁创作的气象,她们身束闺阁的程度大大减轻,虽仍有功业难成之憾、知音难寻之苦,但她们在进步亲友的带动和支持下,能够在闺阁之外打开一扇窗,作品中难觅青春易逝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这也符合晚清社会由传统范式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步伐。当然对于晚清的闺阁们来说“社会革命”和“女性自觉”还为时过早,这一关键性声音的发出是随着西方女权意识的协奏而诞生的。
      历史的链条自然地衔接着。女儿们打破了生活范围的局限,她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这是父母的身体力行,是家庭氛围的熏染,是良师益友的带动,更是时代之于女性的巨大推进。活跃于近代的女性创作所表现的题材不只限于日常生活及身边琐事,限于倾心自然界寒来暑往、草木兴衰。她们的作品中多有在民主思想和女权意识的引导下反映时事政治,叙写动乱时局,表达忧国忧民和倡立民生的作品,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昭示着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和女性特有的精神风貌,文学主题已由抒写自我扩展到抒写民族生存、国家兴亡,同时西方文化和异国风情也进入了女性文学的审美范围。清末民初混乱的时局却警醒了国人,在内因和外因的直接与间接诱发下,闺阁的新声酝酿而出,伴随着新式教育的规模和体系化,女性也有了全新的人生追求,在西方颠覆性的婚恋观念之中,她们实践着现代的婚姻。
      从何承徽和她的女儿们这里都找到了时代的印证,似乎清末民初的历史将这一时期的女性变化都浓缩于这一门女将,但却绝非偶然,湖湘大地,维新悸动,强国之迫,实务兴学,历史的共鸣中验证着女性合奏的力量。
      
      作者简介:刘峰,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诗文。
      
      ①③ 何承徽:《仪孝堂诗集》,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第2页。
      ② 孙殿起:《贩书偶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0页。
      ④ 张健:《志同道合――绍元冲、张默君夫妇合传》,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⑤ 国家清史稿编纂委员会:《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52》,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第437页-第441页。
      ⑥ 见于“通隐为衡阳何承道,字朴园,其自刊诗稿曰《通隐堂诗集》,光绪乙酉优贡,官四川定远县知县”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66页。
      ⑦ 曾卓:《湘雅摭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15页-第618页。
      ⑧ 徐珂:《清稗类钞》(14册),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56页。
      ⑨ 张默君:《白华草堂诗玉尺楼诗》,1934年刻本,第2页。
      ⑩ 政协湖南省湘潭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湘潭文史(第13辑):游子春秋,1996年版,第109页。
      {11} 《湘雅摭残》中作《明宵词怀五姊》。
      {12} 《湘雅摭残》中作《闲梅雪中盛开》。
      {13} 对于张淑嘉的卒年说法不一,又见《古春风楼琐记•第14集》(高拜石:台湾新生报社,1979年版,第208页)有“蒋之夫人张淑嘉(字芝)女士,于廿六年冬间,逝于汉口。”以张默君诗《二十七年戊寅孟秋仲五妹淑嘉蒋夫人八妹侠魂竺夫人相继病殁鄂赣时值倭乱备经流离婴恫逾岁诗以苦之》为证,当为1938年。
      {1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合妇女运动历史研究选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9)》,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55页。
      {15}{16}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376神州女报一――二期》,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第120页。
      
      参考文献:
      [1] 张默君.玉尺楼诗[M].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2] 张默君.正气呼天集[M].民国三十年京华印书馆铅印本.
      [3] 张默君.红树白玉山馆词草[M].民国二十三年南江邵氏刻本.
      [4] 张默君.张默君先生文集[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3.
      [5]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三十八辑神州女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6] 湖南图书馆藏稿.湘雅摭残[M].长沙:岳麓书社,1988.

    相关热词搜索:隧洞微缩女儿女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