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什么对长空,什么对晚霞红_登高何畏险 晚霞映长空

    什么对长空,什么对晚霞红_登高何畏险 晚霞映长空

    时间:2019-02-19 05:31: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一直追寻着毕生的理想与事业。执教24年,从政18年,离休后一直致力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宣传,至今也已20年。宋朗秋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而是多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誓将所有的积累化作文字留与后人……
      
      1940年前后,抗日烽火正如火如荼。某夜,七八个十来岁的孩子一起玩了捉迷藏后,围坐在大圆桌旁畅谈各人的理想。“我要造枪炮!”“我要修铁路!”……“我要研制炸药!”宋朗秋从小崇拜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敌未灭,何以家为?”的精气神早已深深铭刻在他的心上,他要念工科,走工业救国、科技救国的道路。
      
      尽管人生的轨迹也许不能按照我们的设想划出,但那滚烫的爱国心和追求向上的信念,一直引领宋朗秋不断求索,跟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明朗天地。
      
      解放前夕入党
      
      1947年,宋朗秋高中毕业。那时,抗战虽然胜利了,但国家仍然积弱民穷,满目疮痍。如果没有先进而坚实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强大的工业,更何谈国防?一心走“科技救国”道路的宋朗秋,只填报了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这一个志愿。但由于未能如愿,便于次年执教于大足中学和大足女子中学。
      
      国家何处去?自己何处去?这样的问题仍然萦绕在宋朗秋的心中。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孔孟之道、卢梭的《民约论》、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到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苏联的《联共(布)党史》……最后,宋朗秋接触到了毛泽东的著作和论述,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成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主张,都深深震动了宋朗秋。
      “条条道路皆不通,只有找毛泽东。”于是,宋朗秋化名“岳军”递交了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份入党申请书里,宋朗秋谈了他阅读众多书籍后的所思所想,饱含着满腔的奉献热情与革命激情,打动了当时的地下党组织。那时候,为了安全着想,党组织发展党员十分谨慎。而宋朗秋还是没落阶级家庭出生的知识分子,因此入党程序比一般人更复杂,除县委讨论之外,还经过了地委(铜梁、大足中心县委)的讨论。
      通过将近一年的考察,宋朗秋被批准入党。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政治报告。也就是在这一天,宋朗秋举行了他神圣的入党宣誓仪式。入党虽然不到一年重庆、大足就解放了,宋朗秋还是按照党的组织分工,做了大量工作。
      
      
      迎接解放
      
      入党后,宋朗秋成为城关地区的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青年委员,加上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三个20来岁的年轻人在今天大足的城关、龙水、邮亭这一条线上,开展党的工作。
      为了保护自己,也维护一方安宁,宋朗秋他们首先建立了武装。先是组织人员从国民党的兵库里偷出300多发子弹、6支枪,后又在城周围的一两个乡,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动员60个乡丁作为地下党的武装。这些人和枪,在会师和剿匪时期都发挥了作用。
      临近解放,时局变得混乱,成渝两地读书的部分大、中学生回到家乡大足,宋朗秋便将这些青年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读书会,名为“青年友联社”。为安全起见,选了党外人士任主席,宋朗秋则作为副主席。百余名学生每周聚在大足文化馆读书、讨论时事,思想极其活跃。大家谈天说地,共唱《山那边哟好地方》、《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宋朗秋还在“青年友联社”组织翻印了《联共布党史》的某些段落、毛泽东相关论述等进步书籍,散发给群众。通过这样的组织活动,支部团结了广大青年,并发展了党组织。
      从1949年11月1日始,解放大西南战役全面打响。刘邓大军从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攻入,令国民党始料不及。宋朗秋所在的支部原先得到的通知是,解放时间为1950年夏秋,但后来提前到春天,新的消息还未传达,刘邓大军就已冲破了蒋介石在川东南大门的“白马山防线”。
      正在这个时候,1949年12月2日,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国民政府大足县长逃跑了。当时,宋朗秋的直接领导人老倪也已撤退,留下3个年轻人自己想办法完成迎接解放的任务。老倪走之前,要求一定把档案保护起来,尤其强调田粮管理处的档案。于是,宋朗秋和同志们首先安排群众将档案保护起来。解放后进行清理,他们共保护下大足档案38000余卷,包括明朝末年、清代一部分(农民运动曾烧毁了一些)和大量民国时期的档案。
      当时,宋朗秋他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由谁来做大足的县长?三个年轻人自己肯定不行,得推举一个德高望重、而且也能应付国民党的人。思来想去,宋朗秋把目标锁定在雷在齐身上。雷曾是他的小学校长,会诗文、有才华,经常接待来自各地的客人,被称为“大足的外交部长”。雷当时正是大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长走后由他接任理所当然。同时,他还有个身份,那就是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前身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驻大足联络专员。然而这个人是否可靠?宋朗秋听说过这样一件事:1948年4月9日,成都四川、华西、成华三大学学生向国民党四川省政府要求配发平价米而游行请愿遭到镇压,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下令逮捕学生。大足的一个女学生、民盟成员陈光明,时为四川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也在逮捕之列。某日,雷在齐在大足十字街看到自己昔日的学生陈光明,便请她吃午饭,吃饭的过程当中,雷拿出逮捕令和几个银元,说,娃儿,你吃了饭就给我跑,走得越远越好,不要让老师看到你。通过这件事情,宋朗秋认为,雷是可以托付的。
      就这样,宋朗秋和组织委员覃枫便去拜访了雷在齐。先是跟老师谈东道西,慢慢说到了正题:现在要维持地方秩序,看来只有老师出马了。雷思索了很久,猜到这两个学生是共产党,最后终于答复“愿意”。宋朗秋和覃枫代表党向雷在齐提出了3个要求:保护地方秩序,保护国家财产,保护好档案。同时,他也给雷先生做了保证,解放后的身家财产以及工作一律由党做安排。此后,雷在齐每天都要到“海棠香”茶馆和宋朗秋、覃枫见面,也许不喝茶也不讲话,但只要见到了,双方就安下心来。1949年12月4日,雷在齐代理县长;9日,由他出面组成大足县临时人民办事处,并任主任,为维持大足秩序、保护地下党员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宋朗秋也时时信守着对雷的诺言。
      12月13日,大足解放。300多名群众在东关马家街口迎接解放军进城,其中宋朗秋带领的青年队伍就有百余人,占一半多。宋朗秋至今都记得很清楚:解放军来的是两个连,他们穿的衣服不很好,但是很整洁,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入的城,给群众的印象非常好。迎接解放的会师会也是宋朗秋主办的,他提供外曾祖父梁涛观进士的家作为场地,负责茶水、饭食的供应以及保卫工作。
      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还给宋朗秋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绘制大足的地图,并以此提出大足行政区划的建议。三个年轻人为此花费了不少功夫,参照以前的样图,加上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的讨论,才得以完成。让宋朗秋特别高兴的是,地图和建议通过中心县委转到了南京。大足第一任县委书记郭中兴到大足后告诉他,你们画那个地图和写的说明书,我们在常德看到了。我们也参照了你们的意见来划6个区,6个区的区长、区委书记也就是在常德分的工。
      
      艰险的剿匪
      
      宋朗秋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北大和科技救国梦想。解放那一天,宋朗秋对坐在他右边的专员和左边的县委书记说,现在既然都解放了,也有人了,我要去读北大,请给我办个手续。这番话让两个领导措手不及,当时什么也没说。到了晚上,县委书记把宋朗秋叫了去,说,今天是我们见面的第一天,你就提出要去读北大,你这个同志革命人生观没建立嘛。宋朗秋说,怎么没建立呢,我为了更高的志向,为我们的祖国,我要去读大学。因为正值用人期,书记舍不得放走宋朗秋这么活跃的干部,所以他的北大梦再度受挫。
      接着,宋朗秋便被分到龙水区剿匪。大足县的匪患是当时整个四川比较严重的地区,土匪攻城就有3次。从来没有在军队中锻炼过的宋朗秋这段时期可吃尽了苦头,也遇到不少危险。
      1950年初,土匪进攻龙水,区长、区委书记都出去剿匪了。宋朗秋当时是文教助理员兼文书,管些女同志。惯匪攻来,他只得带着女同志往外跑。土匪跟在后头,边追边开枪,并且越打越低。宋朗秋带着这些女同志跑入一片菜花田才得以摆脱。他们一直跑到了双路(今双桥区境内)。一些乡保丁趁乱横行,说,你们这些女同志在龙水街上给大家跳秧歌舞,也扭来给我们看一下噻!听到有人侮辱女同志,宋朗秋马上站了出来,厉声斥责:你们简直无聊!你们家没有姊妹吗?“你这个姓宋的,你算老几?老子把你枪毙了!”说着便带人把宋朗秋围了起来。情况危急,宋朗秋忙悄声吩咐随行的一个乡丁,你去找我们的区委书记,他有八十几个人,让他来接我们。乡丁倒是及时去报信了,却被区委书记孔宪林认为出卖了宋朗秋一行人,准备将他枪毙。报信没有回音,宋朗秋只得另想办法。他身上还带着些文件,正好有个学生听说他在双路,就在必经道上等着他。支开监视的人后,宋朗秋将文件交给了这个学生,说,你好好保护,不要被土匪拿到了。然后一行人又经珠溪到荣昌路孔镇再到荣昌,在那里呆了两三个月才辗转回到龙水。
      剿匪后期,减租退押开始,宋朗秋在今大足县拾万地区任协和乡农会主任。晚上听到狗叫得凶,宋朗秋觉得不安宁,请示区委书记将区中队调了一个排来。第二天早晨,老百姓便来告发,说惯匪王学良、王玉良两叔侄昨晚带着土匪住到了他家。宋朗秋即刻召集张排长把王家围了起来。通往王家的路有一条窄小的田坎,宋朗秋走在最前面,张排长紧随其后。但是二人用手枪都不熟练,土匪王学良一出来就给他们一梭快板机,连发了20颗子弹。水田的水花溅起来,离宋朗秋只有一尺远。这时,张排长立即跳起来把他按倒在地,避开了土匪的第二轮射击。幸好,宋朗秋他们带了轻机枪去,放到高处打点放,才把土匪堵住了。打死了两个老惯匪,这小股土匪也就招安了。
      
      大足石刻的义务导游
      
      剿匪之后,宋朗秋在区里搞文教工作,之后,他先后在大足县委、江津地委工作,并被分配去大足师范学校任校长。这时,他终于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地委没送他去读工科,而是学教育。1955年,宋朗秋就读于北京教育行政学院,虽然很不情愿,但这也恰恰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朗秋在中学、师范等相关教育领域工作24年,不断摸索经验,探索教育教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了他“学高为师,身正师范”、“作教学笔记”、“治校应该严格要求与爱结合”等一套办学理论。其中,以“教育三板斧”(刻苦读书、美化校园、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美学教育更是得到宋朗秋的大力推广。这些教学理论后来以大足县复隆小学为重点贯彻、实验,还引来邻近几十个县的参观学习。
      除了学习教育理论外,在念大学时,宋朗秋狠钻美学理论,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学校美育的实施》。他认为陶冶情操,需要美育;思想升华,需要美育。人生不能没有美,社会不能没有美。从这时起,他就走上了自觉传播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道路。
      生在大足,长在大足,宋朗秋希望将大足历史文化的美与厚重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自己学问的落根。于是,大足石刻便成为首选。
      大足石刻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其艺术精湛,内涵丰富,涉及宗教、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民俗、建筑、自然科学诸多方面。不但具有形式美,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理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这些蕴涵丰厚的内容,不是一般人能够一眼看得出的,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导游讲解,才能使游客在观赏外在美的同时也欣赏到内在美。
      宋朗秋在县政府作文教局长、副县长之后,自愿在北山和宝顶山当起了导游。有时是因工作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有时是自己去转转,顺道义务讲解。有一次中央召开省一级的宣传部副部长会议,到大足参观石刻,一部分人听到宋朗秋生动的讲解,不由自主地靠了过来,渐渐地与团队拉开了距离。待看完,还是宋朗秋带着他们追到铜梁才把大部队追上。有些人在宝顶听了宋朗秋的讲解后,就问,你去不去北山讲?宋朗秋说我明天就去。于是,第二天在北山,他的身后又跟着一大批人。
      宋朗秋以自己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全身心地投入,也向各界名流,诸如大英博物馆馆长艾惕斯、著名古生物学家贾兰坡、雕刻家古元、书法家魏传统、翻译家叶君健、剧作家吴祖光、全国政协秘书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以及部分大学校长、我驻外使节等等,做了数以百计的多场讲解。
      1982年11月,英籍华人、著名作家韩素音前来参观大足石刻。在北山观赏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时,她接受了宋朗秋说这里是“宋代石窟高峰中的绝顶”的说法,称“日月观音”为“皇冠上的明珠”。感叹于做官的宋朗秋对石窟的了解和广博的学识,韩素音邀请宋朗秋陪她玩几天。临走时,韩特别提出要宋送她一程,一直送到离县城二三十公里的双桥区,方才停车劝宋回转。宋朗秋邀请她再次来大足,并请把她的丈夫陆文星也带来。韩素音欣然应允。1988年,韩素音果然再度来大足,不过此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农业。她一到大足就打听宋朗秋的下落。宋朗秋此时已是县委巡视员,但仍应邀陪同考察。宋朗秋见韩素音没有带丈夫来,便半打趣半认真地问:“看来你在家中的权威不高,陆先生怎么没有来?”韩素音笑笑:“权威再高也不行,他正开了刀呢!”
      1987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参观团一行20多人参观大足石刻。到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时,宋朗秋讲道,弥勒下生经变,表现的是弥勒佛下生到人世间后世界变得美好的情景,如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出嫁,粮食一种七收,树上生衣,洁白衣服任人自取等等。戴坚听了拍手叫绝:“你讲得真好!”宋朗秋在大家情绪激奋之际,特意设问:“你们吃过无花果没有?”众答:“吃过。”“那么见过无果的花没有?”大家面面相觑,无人答对。宋朗秋便指着窟中的造像郑重其事地说:“这,就是无果的花。”列宁把唯心主义或僧侣主义形容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宋朗秋在这里把它巧妙地嫁接到宗教造像上面。“老弟说得对,我完全赞同宋老弟的观点。”戴坚高声嚷嚷,“我们这里(现场)国民党多,共产党少,宋老弟是共产党吧?我们两党不要再打仗了,台湾、香港、澳门、大陆,统一起来,成为大中华,雄风世界,这是最现实的,大家说好不好啊?”“好啊!”在场的人无不热烈鼓掌,欢呼雀跃。当时,一位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二厅厅长教育随行的子女说,你的根不在台湾,也不在你现在留学的美国,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大地,你跪下来向菩萨致敬,向我们的祖国致敬。
      1987年底,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1988年4月下旬,著名作家琼瑶怀着激动的心情回乡探亲,回台后写下了《剪不断的乡愁》。她在文中这样描写对大足石刻的观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观石窟,那雕刻之美,那石窟艺术之奇,那采光的艺术,那题材的广泛,那宗教的狂热……在在都使我目瞪口呆。而宋教授详尽的解说,更使大足石刻增色不少。”她在文中称,陪同人员叫宋朗秋为宋老师,“我们都认为,称‘宋老师’对宋先生而言,是太不够了,所以我们称他为宋教授。”
      在北山,琼瑶看到许多观音造像很感兴趣,说她最喜欢水月观音与色、空的佛学理论。宋朗秋在她们参观第113号水月观音窟时特地详加讲解,按照该窟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先讲《法华经》、《华严经》、《大唐西域记》有关观音、水月观音的描绘,引用白居易“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句,最后归结到《维摩诘经》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二无别”的佛教名言上来。琼瑶夫妇听了感到极大的满足,迭言受益匪浅。宝顶宏伟磅礴的气势也使琼瑶一行四人大为震惊,在千手观音面前,琼瑶夫妇连连赞叹实在太美了,两人都双手合十向这壮丽的奇迹致敬。在涅�图前,宋朗秋讲了卧佛构图和谐,刻出半身,画外有画,兼有和谐美与残缺美的特色,又讲了“身在大足,脚踏泸州,手摸巴县”形容想象丰富的民谚。琼瑶叹息,大足石刻的美和壮观,只能亲身经历才能体会,怪不得宋教授会用毕生时间,奉献给这些石窟。
      1982年夏,宋朗秋在北山讲解时结识了四川省社科院学者,由于二人都对大足石刻非常感兴趣,便商谈在大足召开的四川省美学学会上成立大足石刻研究会。是年11月,大足石刻研究会成立,宋朗秋邀请到蜚声中外的《文心雕龙》专家、四川大学终身教授杨明照先生任名誉会长,永川地区副专员凌文远任会长,他则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足石刻从此有了专门的群团研究机构,研究和宣传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宋朗秋也利用各种会议、讲学的机会,为大足石刻的宣传、研究、开发、保护,奔走呼号,尽心竭力。
      
      痴学石窟艺术
      
      宋朗秋担任大足石刻研究会领导职务时,有人议论:宋朗秋搞教育还可以,搞石窟艺术是门外汉。宋朗秋听了很不是滋味。他自己也感到知识欠缺,功底不深,便下决心要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道路。
      1984年,宋朗秋接受了四川省文管会的委托,率四川石窟艺术考察组沿西北丝路,逐站考察了天水、兰州、武威、嘉峪关、酒泉、张掖、永靖、敦煌、吐鲁番、库车、拜城等处石窟,来回行程一万八千华里,考察结束他向省里提交了2.5万字的考察报告。此后,他乘大足石刻在成都、北京、桂林展出之际,考察了附近的许多处石窟。
      从大足县文教局长、副县长到政协主席,宋朗秋在职期间曾提出过14次辞职。他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读更多的书。并以关羽《竹叶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来说明自己的心意。1987年,宋朗秋获准只担任县委巡视员的闲职,便自费考察了川东北20来个县的石窟。石窟艺术是宗教艺术,不懂宗教很难深入研究石窟艺术。1987年、1988年,他又特地两次到乐山乌尤寺拜遍能法师为师,聆听他讲经两月之久。
      1990年底,宋朗秋终于实现了“无官一身轻”。三个月之后,62岁的他便踏上了去敦煌地区学习宗教学和石窟理论的路途。有些同志来给他送行,忍不住心酸,说,那些地方好荒凉啊,你又这么大年纪了……宋朗秋呵呵一笑,说,人家唐僧做学问都可以远赴西域,我又何尝不可呢?“此去西域,也许倒卧沙漠,也许埋骨青山,”说到这里,有些人便忍不住掉泪了,宋朗秋接着说,“目标既定,在所不计!”
      宋朗秋这一去,便在敦煌、安西榆林、龙门长住,呆了近两年的时间。他既拜师求学,也对比考察。在敦煌拜请了10多位各有所长的学者讲课,教授石窟艺术。同时一边读敦煌的相关书籍,一边逐一考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共500多个洞窟。
      宋朗秋读书、考察,比起一般人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是本已年逾花甲,二是这些地区环境艰苦。石窟所在往往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一片荒凉,生活单调,跋涉艰辛。冬天外出考察,不仅吃不好,在郊外用雪水洗脚,也冻得慌。“文革”中他被揪斗殴打,颈脊骨粉碎,留下后遗症,在西北的一次考察中,倒栽葱跌下深沟,致使颈部再度受伤……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动摇宋朗秋钻研石窟艺术的决心,他总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毫不动摇。
      他的勤奋和诚心打动了无数的人。敦煌石窟的负责人给了他一套钥匙,随他想看哪龛看哪龛;学者们说你想要怎么讲,出题目出来就是;要离开时,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再三挽留……
      在敦煌读书期间,北大有些学生也在这儿考察学习,跟宋朗秋混得很熟,关系很好。早上宋朗秋跟一些老同志去锻炼,北大学生还跟他开玩笑说“你们又在垂死挣扎了”。玩笑归玩笑,这些青年却被宋朗秋的孜孜求学深深感动了,并反映回学校。不久,63岁的宋朗秋收到了来自北大考古系教授马世长的信,邀请他去北大读研究生。北大曾一直是宋朗秋的梦想,但这时由于种种因素不能去了,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北大曾经是年轻时我心中美丽的姑娘,让我为之魂牵梦萦;如今,她姗姗来到我的身旁,我却已经年过花甲。我一定会来,因为你们那里专家多、学者多、资料多,但我也一定要回去,因为大足石刻是我研究的土壤,我不愿离开这个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中国部分石窟看大足石窟的基本特征》、《尝试解读云冈、龙门、大足石窟鼎足而三说》、《大足石刻中的地藏信仰与“末法”思潮的影响》、《石窟晚霞――大足石刻述论》……宋朗秋在各书刊发表的关于大足石刻的学术文章总字数已达七八十万,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宋史学会、敦煌国际学术研究会等学术会议,并到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桂林电子工学院等地讲学,宋朗秋笑称自己在这个圈子算是“臭名远扬”了。
      
      阳光老人
      
      宋朗秋倍感欣慰的是一生有大量的存书和著述。除了关于大足石刻的文字外,他还是全国地方志一等奖《大足县志》的顾问和终审小组组长;参与了《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八辑・西南石窟文献八一九卷》100万字的编辑工作;联手同仁到处搜集宝顶香会的资料,冒酷暑顶严寒,经数年努力,终于2005年合编出版《大足宝顶香会》一书,拓展了大足石刻研究范畴;2006年,他倡导、组织、推动大足民间音乐舞蹈采集整理工作。他同大家一起,上山下乡,串街走巷,集体座谈,个别走访,录音拍照,记谱辨音,录文识字,绘图撰稿,继而由他主编,刊印成《大足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大足是个好地方――创作音乐舞蹈作品选》,洋洋大观,共90余万字。
      更让宋朗秋感到欣喜和自豪的是,自己几十年来从不办生日会,今年满八十的生日还没到,却已吃了三回酒宴。24年的教育生涯,宋朗秋可谓桃李满天下,从广州、成都等城市赶回,重庆本地永川、璧山、铜梁、渝北、荣昌等地聚集起来的多为年逾花甲的学生纷纷邀来他们曾经的老师、校长,为其祝寿,重温宋老师的讲课――关于人生经历和大足石刻,其乐融融。
      耄耋之年的宋朗秋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对“长寿”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长寿的目的应是利己利他,利他利己乃至利他损己,总之在于健康多贡献,为长寿而长寿没有多大意义。他经常说,老年人应是“晚霞长空”,当好研究“孙”,促进晚辈成长;当好“阳光老人”,为党、为人民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力所能及的好事;当好知识的传播者,把点滴知识留给后人。宋朗秋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2006年下半年,宋朗秋开始了《大足历史文化丛书》共十几分册的编撰工作。现在,宋朗秋已在为自己挑选84岁之后要看的书,关于巴渝民俗、大足民俗。他准备再用5年的时间出版15部书来留存这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还收录不完,他打算再来个《拾遗补缺集》,把川剧语言、音韵等都集纳起来。
      宋朗秋曾作诗《登金顶・明志》:“青山云雾中,绝顶傲苍穹;登高何畏险,晚霞映长空。”他一直朝着目标奋进,不服输、不服老,在时光中磨砺、奉献。他读了法国伏尔泰的《查第格》后,写下这样一段读后感:“知识是在时间与勤奋中积累,勤奋是在时间中体现,而时间又在勤奋中增长。人生乐趣,在于知识,在于勤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宋朗秋在永不停止地绘制自己的人生画卷。

    相关热词搜索:登高长空晚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