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谓语的中心词_谓语诸闺秀,先路敢为请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谓语的中心词_谓语诸闺秀,先路敢为请

    时间:2019-02-12 05:46: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曾随夫出国游历的单士厘,其域外诗作中渗透出一股现代意识,包涵对欧洲“文明国”的向往和将平等、民主以及西方女性的优点“接续”于中华的期盼。在试图以单士厘旅欧诗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窥探清末民初那些有过异域经历的知识女性如何以传统诗歌作品来书写独特的西方镜像。
      关键词:单士厘 女性 诗歌 西方镜像 《受兹室诗稿》 《懿范闻见录》
      
      作为近代较早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从文学活动来看,单士厘都是一个富有研究价值的人物。围绕这位女性的论述之多之广,赋予了无尽的话题,“女旅行家”、“启蒙女学者”、“女权思想的倡导者”和“家族女德的维护者”等等。当研究者根据论述预想从单士厘其人其作中抽取各自所需的材料时,无形之间,单士厘的形象和地位出现了偏颇①。这些研究在资料上,多以《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为依据,而对同期出版的单著诗集《受兹室诗稿》少有发掘利用。本文试图以单士厘旅欧诗为案例,考察那些有过异域经历的知识女性如何以一种在中国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体裁――诗歌来书写独特的西洋镜像。
      一、走向世界的创作意义
      单士厘是闺阁文化熏陶出的女性,机缘中的婚姻将她带往了中国以外的世界。1899年与丈夫钱恂(1853―1927)居住日本,1903年,钱恂因公务须赴俄,单士厘始终随行。1903年,在近代女性留学史上恰是第一次留日高潮阶段和留学欧美“抬头”时期。“留学”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意识主动性,目的相对明确,归国后的女性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妇女运动中,“留学”带给她们的转变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单士厘之前有四位与教会结缘得以走出国门的女性②,之后更有秋瑾、宋庆龄这样的一线人物,但是对于晚清而言,第一位留学的女性并非等于第一位出国的女性,中国女性出洋的另一特殊身份,也可以说是最早被赋予的身份是“公使夫人”。她们作为晚清、民国公使和外交官的妻妾陪同丈夫走出国门。这类女性③的出国经历是十分特殊的,她们或受限于学识,或因身份卑贱,大多数人“对于中国妇女认识外部世界,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④。而单士厘却是晚清出国游历并最先留有文字的女性,其“价值和特异之处是,她以女性的眼光精到地留下了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所看所想”⑤,这也是她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与康有为几乎同时到达欧洲的单士厘在异域挥笔成诗,也成为了第一位在欧洲创作旧体诗的女性。难得的出国经历使她亲身体会异国风情和接触西方文化,更为可贵的是,她的域外诗歌创作已大大超越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抒写空间,冲破了狭窄的创作视野;文学主题的开拓也使得民族、家国情感进入女性诗歌的审美范围;渗透出一股对欧洲“文明国”的向往和将平等、民主以及西方女性的优点“接续”于中华的现代意识。单士厘域外文学创作意义不容忽视。
      二、整体印象:向往“文明国”
      向往欧洲“文明国”是单士厘的旅欧诗所传达出的强烈意识。单士厘晚年整理存诗,编为《受兹室诗稿》,“受兹”取意《易经•晋》“受兹介福”,旅欧诗亦集于此,“表达了她由东及西、自亚至欧,见闻愈多,愈益关切中华的文明富强”⑥。初登欧洲大陆,尚未试足,单士厘先在《光绪癸卯春过乌拉岭》中记下了她在火车上的感受,诗人朴实记录下在“曲折”的铁道上,火车高速飞驰的景象,用“巧”字概括火车“萦回”而又“无阻梗”的便利。从“水作东西流,地别欧亚境”到“豁然大交通,天地包涵并”,随后呈现的异国图景让单士厘陶醉,不禁想起“无此景”的故乡和无数尚未踱出闺门的女性,由衷发出“先路敢为请”的感叹,以期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女性带来希望之光。同样,在《西伯里亚道中观野烧》一诗中,单士厘再次赞叹火车的“威力”。
      1903年,单士厘驻居俄国不久,便参观沙俄首都彼得堡的博物馆,写下《游俄都博物馆》。诗人以五百字洋洋洒洒地记录下眼中的西方文明,但是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异国文明的艳羡上,而是在中西比较、华夷对照中进行思想上的博弈,思索何以振弱抗强。结尾处“欧美竞文明,宜思所以抗。露虽非立宪,民志籍开 。远游饶眼福,学界无尽藏”,“露”即“露西亚”,日译俄都的旧称,尚且在用近代科学开启“民志”,相比之下,以“文明古国”自居的“吾邦”的落后与闭塞又是那样的显而易见。单士厘能在当时提出“欧美竞文明,宜思所以抗”,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由此亦可见单士厘作品中流露出启迪民智、促进国民文明化的思想精神,其不失为清末民初中国女性的先驱人物。
      在单士厘眼中,“文明”是对欧洲的整体印象,但是她视野下的“文明国”,并非专指一国一族,而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代名词。以俄国为例,虽然是她接触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但是俄国的一切也并非都是“文明”的。《癸卯旅行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虽然,视满洲境上哥萨克之时时杀人而上官方奖励之者,仁厚多矣,无怪俄官之动称国政仁厚也。譬如水旱偏灾,发 移粟,乃行政者分内事。而在俄国则必曰:‘此朝廷加惠穷黎,此朝廷拯念民生。’一若百姓必应受种种损害,稍或不然,便是国政仁厚。此俄之所以异于文明国也。”⑦与之相比,在记述真正的民主文明时,即便所记仅一段轶闻轶事,也是绘声绘色,不吝惜笔墨。是诗单士厘按语:“女王出游,群儿掷雪球误中王面,王笑而拂之。又一日,王夫自开汽车,途与电车相撞,自谓不慎,戒勿罪电车。各国驻使赴宫门请安,次日王夫亲至各国使馆谢步。”统治者的谦卑和臣民的淳洁在单士厘眼中都是难能可贵的。结尾处诗人真心希望能把这样的平等、民主“嫁接”于中华,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中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
      三、个体印象:“接续中西”
      经单士厘的旅欧诗记录下的个体形象数量虽少,但是这些“若干可资稽考的、有关近代外交史和文化学术史”⑧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也体现出“接续异域文明”的精神,最突出者有二:“陆子兴夫人”和“胡母郑夫人”。两位女性在单士厘晚年所编撰《懿范闻见录》中亦有记载,这绝非偶然。
      陆子兴⑨夫人为比利时人,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和对中国人民的尊敬。从单士厘《乙已秋留别陆子兴夫人》的按语中可以知道,每当听说有欧洲人讥讪、蔑视中国的时候,夫人必极力争辩。身为中国女性,在单士厘眼中夫人可谓才德兼具,遂一见如故,“森堡订知交,情深似漆胶”(其二)。在单士厘旅欧诗作中,较少带有“伤别离”的思绪,但是当单士厘与夫人分别的时候,单士厘怀着对陆夫人的崇敬喜爱之情,发出“人世嗟离别,临歧百感生”(其四)的慨叹,手握夫人以法文写成的送别诗句时,禁不住“握手更沾巾”(其四),即便此刻,单士厘仍不忘导起沉沉女界同之念,发出真挚的邀请,“愿君来沪渎,启发我同胞”(其二)。
      单士厘将陆子兴夫人的事迹也记录于《懿范闻见录》当中,兹录如下:
      陆夫人,比利士人,父为大将,兄亦任武职,殉刚果之难。夫人性聪慧,工诗善琴,能操中国国歌,曾制琴谱行世,精英、德、俄、法四国语言文字,亦稍能华语,略识汉文。陆名征祥,上海人,方言馆毕业后,为驻欧公使馆人员,随许文肃驻俄,与夫人相互敬爱,遂结婚于俄都教堂。盖两家均入天主教者,然陆君在家已娶妇,因不睦乃重娶于欧洲。年余,夫人知之,劝迎至森堡同居,和睦如姊妹,久之,中国夫人以语言不识、起居服食种种不便,仍返上海。陆君自得比国夫人,法文愈精进,凡外交条约均用法文。以前我国学西文者,甚是少,故约文恒受欺不觉,生此明晰其利病。俄相维脱惮之,谮陆于我外交部。外部信其谗,召陆君归国,幸我驻使胡公维德特为解释,外部始悉真相,令陆回俄,仍任驻俄参赞,嗣使和兰,升头等公使,充第二次保和会中国大使,又为民国总理。夫人颇多襄助,又善交际,为我国外交增色,其尊慕中华礼教,实具夙心也。⑩
      另一位女士胡母郑夫人,夫人即将由俄返国之时,单士厘为其作有《甲辰冬送胡馨禾嫂暂归》。单士厘欣赏夫人超出绝大多数中国妇女的才能,“因解方言酬酢洽”,谓其以异国语言交际应酬于上流社会。“夙钦俭德美欧俱”句下单士厘有按语云“夫子游欧美,佣妇侍姬莫不感恋”。在《懿范闻见录》中,则谓“光绪以前中国妇女向惮远行。公使夫人每不肯偕出洋,或以妾代妻交游,活泼失其分际,以正夫人作相宜酬酢,实自郑夫人始。欧俗无妾,凡非已所生,耻认为子”{11}。亦表现出单士厘对西方婚姻制度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单士厘毕竟深受家学影响,一直以诗文为好,对于“陆子兴夫人”和“胡母郑夫人”两位女性的记载,零星见诸其身处异国、挥笔而成的诗歌之中。归国后直到晚年,整理笔记,方有以上两段较为系统之阐述,投射出她眼中中国女性的西方镜像。在《受兹室诗稿》和《懿范闻见录》相关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受限于传统旧体诗的纪事容量,在介绍新事物、宣扬新思想时,诗人多有简不达意之感,因而往往选择在诗前、诗句中间和结尾处夹杂长短不一的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创作目的和内容。但是,在晚清,甚至是在民国坚持旧体诗歌创作者不乏其人,中国传统诗歌的语言魅力,凝练的话语赋予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艺术品位上的潜力是无穷的。对于女性而言,清末民初远赴西洋的除了吕碧城坚持旧体创作外,还有薛锦琴、张默君、王茂漪、苏雪林等,她们从女性的感观出发将西方新事物和家国意识写进旧体诗。这与古代女性闺阁作品中流露出的忧国情愫不同,当亲历欧美文明世界时,她们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家国意识,已不再是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引起的心情上的变化,她们出国的气魄和行为本身就昭示着这些女性已经具备一种变革和实践的能力,更直接表达了参与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向。
      
      ① 邱巍指出《归潜记》中半数篇幅非单士厘所著,“后世的研究者忙于从其中摘章引句而对成书背景集体失察”。参见邱巍:《吴兴钱家 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122页。
      ② 康爱德、金雅妹、柯金英和石美玉。她们的出国行为与西方教会、与传教士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
      ③ 早于单士厘出国的还有郭嵩焘夫人梁氏和洪钧的妾室赛金花(当时名为赵彩云,亦有傅彩云之说)等。
      ④ 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⑤ 邱巍:《吴兴钱家 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⑥⑧ 单士厘,陈鸿祥校点:《受兹室诗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第8页。
      ⑦ 钱单士厘,杨坚校点:《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⑨ 陆子兴即陆征祥(1871―1949),字子兴,又字子欣,上海人。
      ⑩{11} 单士厘:《懿范闻见录》,浙江印刷公司印,民国铅印,第15―16页,第12页。
      
      参考文献:
      [1] 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
      [2] 邱巍.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单士厘,陈鸿祥校点.受兹室诗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 钱单士厘,杨坚校点.癸卯旅行记•归潜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 单士厘.懿范闻见录[M].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印,民国铅印本.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闺秀谓语敢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