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东方圣泉] 南宁东方圣泉口爆

    [东方圣泉] 南宁东方圣泉口爆

    时间:2019-02-16 05:39: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说�水是东方文化的一条圣河,是因为�水孕育了厚道、执著、坚毅、顽强的炎帝神农,一个民族浩瀚的历史从这里起始。那么,大洪山中的这眼温泉,则是先祖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醍醐灌顶之泉。
       大洪山有九洞十八泉的称誉,它们都可称之为�水之源。由于这众多的泉水沉着深厚地为人间输送汩汩清流,才有了这条孜孜不倦的�水,两岸的沃土有了它的滋润和濡养,才有了一片一片的稻香。
       史前的随州,对于先祖来说,是一片迷蒙的土地,一派神秘的时空,正是对神秘的敬畏,必然让先祖对天地产生崇拜。祖先在这种崇拜中接触天地,感知天地,理解天地大自然。
       先祖对天地的接触,首先是观察,怎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观察?先祖在温泉中浸泡之后,解乏、凝神的效果十分显著。今天,我们知道这温泉属于火山温泉,富含氢、氟、钙、镁、锌、钼、锂、硒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后世传说炎帝神农在这里初试汤。我认为这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先祖生存的需求,必须保持清醒的理性的神思去观察天地大自然的神秘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于是有了浸泡山中温泉的行为。
       把身与心浸泡在温泉中,是一种心灵的沉静过程。温润的泉水通过人的感官,钻入心灵的深处,实际上是在撩拨你最隐秘、最微妙的神经。这时,人就进入了一种与周围事物拉开距离的过程之中,生活的烦恼,日常的功利,就在这种浸泡中渐渐离你远去。那么,你与天地宇宙大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了。天地的规律就进入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就在你的心中凝聚升腾。
       什么叫荡胸涤腑,天地大自然的空灵之境与人心的空灵感受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心胸的宽阔博大,空灵洁净。庄子说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这种轻松自如,自由自在。在自然的怀抱中,心灵的安宁,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和天地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了。
       这时,我们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就会对自己的思维观念打上深深的印记,这对自己思想体系的形成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观察就构成了认识的起点。祓禊是后世形成的一种温泉沐浴礼仪,它是为了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其实,灾和邪就是生活中的烦恼,日常的功利,这烦恼和功利得失让我们难于进入理性的思维。因为这种荡胸涤腑的浸泡,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确保一个民族始终保持了理性的思维,永远也没有进入痴迷疯癫的状态。因为炎帝神农的这次洪山温泉的浸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是一次思想和才情的升华。一种博大精深的厚度、一种巍峨强雄的力度、一种苍莽雄烈的高度、一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思维就要这浑厚仁爱的土地上诞生。
       经过温泉浸泡的炎帝神农走出大洪山温泉汤池,开始了天象的观察。世界文明其实就是观察活动串联起来的一条绵延不绝的知识河流。巴比伦人在距今4000年前已经能够把一年定为360天(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丹皮尔认为,巴比伦文明是人类天象观察很有成就的,但他不知道,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比巴比伦人更早。在距今6000年的一天,从温泉的浸泡中走出来的炎帝神农把目光死死盯住了北方天空中著名的星群。天上有无数的星群,这无数的星群中有七颗最亮的星星。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看这七颗星星,它们是不太可能在物理上有所联系的。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七颗最亮的星星在天体运行时,这七颗巨大的恒星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运行。今天,我们把这七颗星星分别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七颗星星的动作是整体一致的,它们与其他恒星明显地区别开来。目前,人类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它们整齐一致的动作表明,这是一个松散的、邻近的星团。这个星团距离我们生活的地球约75光年,横跨达30光年,我们称它为大熊座移动星群。
       在原始思维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祖先们的这种全神贯注,对于一个普通文明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原始人却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中西众多学者对这种状况有精彩的论述(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维科《新科学》等)。正是这些观察活动串联起了一条绵延的知识河流,或者说,观察的成果累积建筑起了一座巍峨壮观的知识殿堂。特别是炎帝神农对北斗七星的观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后世的文化基调和主旋律都在这种思维中可以找到缩影。可以说,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是东方民族思维和观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头!
       这就是炎帝神农发现了“S”形的北斗七星!
       这件事虽然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大洪山中的地下文物却记载了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它的真实性却比任何历史文献都要可靠和不容置疑。
       在距离温泉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叫三里岗冷皮垭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文化内涵距今6000年(《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个黑色陶豆,陶豆上有北斗七星的雕刻。应该说,这件文物所反映的就是历史真实,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没有实物实证的力度大。
       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把炎帝神农的观察雕刻在常用的生活器皿上,是因为北斗七星与先民的生活实践有着太密切的关系。距今6000年前后,先祖们熟练地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生产。因为三里岗冷皮垭发掘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烧土块。经过鉴定,均为粳稻。我们知道,从野生稻到人工栽培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工栽培稻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活质量将大幅提升的前景就要到来。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稻有着极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准确地掌握农时,只要精耕细作,那么,稻谷的产量迅速增加就不是一个神话。
       北斗七星在天体运行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构成的勺柄指向正东时,太阳就能直射赤道,这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刻,这一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依赖土地和庄稼,庄稼的生长与天地自然有着太密切的关系。那么天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先祖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中,这种思维就会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北斗旋转,就是四季更替。我们的先祖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标识编成歌谣:斗柄朝东,天下皆春,斗柄朝南,天下皆夏,斗柄朝西,天下皆秋,斗柄朝北,天下皆冬。实际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与北斗七星的旋转有着明显的规律。北斗七星的旋转,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运行,其运行的规律实际上是把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就是说,人们在北斗七星的运行中逐步掌握了规律。一个掌握了规律的群体就必然镇静、从容、大气、平和。
       大洪山中的这道圣泉,那升腾迷蒙的热气,让人还没进入就开始沉醉,身心的疲惫和浮躁就一步步退去。当你全身心浸泡在这泉水之中,心的底层、深处开始虚无。这种虚无就是人们常说的“空灵”。只有空灵的出现,我们才能和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个整体,这时,我们才能品味、领悟天地的运行规律。伟大的炎帝神农初试汤的意义,并不在他知道了温泉有洁身、解乏、康体、疗疾的功效,而在于炎帝神农在温泉中的浸泡,洗濯了世间的烦恼,荡涤了生活的污垢,滤去了意念的杂质,融化了心灵中的负担。一派空灵的身心就可以和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炎帝神农认识北斗七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掌握了农时、季节,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天地是和谐的,对抗不可能和谐。于是他选择了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的融合就构成了世界任何地区所不能比的完美而足够的空间,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连成一个整体,其流域面积分别是75万和180万平方公里,相比北非尼罗河,中东两河流域及南亚印度恒河,那都不过是沿着狭长河谷发展的带状文明,它们是不能和这个空间同日而语的。那么,炎帝神农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将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
      
       来到当年炎帝神农初试汤的大洪山温泉,没有进山门,这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气韵和律动已经让你领会和感动。这里已被湖北玉龙公司开发为炎帝神农玉龙温泉。玉龙公司的董事长李祖刚是我相识多年的朋友。相知后,方知这是一个对文化有着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他觉得能在自己手里把炎帝神农初试汤、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定下思维态势和命运走向的地方,恢复其在东方的本来地位,是一生的梦想。说实话,一个人有梦想,他的生命就充满了意义,充满了意义的生命就必然有一种张力、一种力度、一种韵致。这种生命状态所展现的节奏和律动,必然会引起更多追求意义的生命的领会和感动。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相识成为相知是迟早的事。在我眼里,朋友就是兄弟的延伸,实际上,就是没有血缘的兄弟。
       我是第一次来到他开发的炎帝神农玉龙温泉,李祖刚坚持让我走正门,他觉得尊重必须用礼仪来表现。
       这是巨大的五间六柱式的无明楼牌坊。牌坊虽无明楼,但浮雕镂刻却极为生动,我走过去细瞅,发现石质坚细,精细的图案巧夺天工。雄狮盘踞石础之上,栩栩如生。整个建筑厚重典雅。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棂星又作灵星,还被称为天母星,祈求丰年必要祭灵星。从汉高祖始,在祭天之前,就要先祭灵星。因此,从汉代起,开始有了牌坊,唐、宋、明三朝成熟,清代登峰造极,并从祭灵星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
       步上山顶,叫人好奇的是一个半圆的建筑,祖刚兄告诉我,这是一半,它向东伸展就是炎帝神农初试汤看到的北斗七星。这是一个“S”型的建筑。我觉得李祖刚对文化的追求不是放在嘴上说说的人。仅凭这一构思,就说明他是一个捕捉把握了东方文化精髓的人。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和”!
       “和”又叫中和。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中,而也。从口,一竖,上下通。著名的文字学家商承柞解释:“穿其中,所以示中正之处。”(《古文字话林》)这就是说,中就是和。实际上,“中”的概念就是适度和平衡。
       炎帝神农眼中的适度和平衡就是北斗七星。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简单的二分现象,即日出为昼,日落为夜,白天温暖,黑夜寒冷。但复杂点的二分现象,即季节之寒暑,天气之冷暖,草木之枯荣,则是从北斗七星运行变化中悟出。只有长期清醒地观测七星运动,才能觉得这种复杂的二分对称平衡的自然规律。比方,夏至这一天的白昼最长,那么从这一天开始,就一天短一天。这就是说,长里面实际上蕴含着短。
       我们对二分现象的兴趣和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是经历了漫长的感觉、接触和积累,才可能在人类的头脑里形成明确的印记,自由认识转变为思维,形成一种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很原始,但它对东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炎帝神农的这种连续不断的观察显然是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整体性。白天与黑夜对立,但却构成一天;春、夏、秋、冬,播种、收获,酷暑、寒冬互相对立,却又结合成一年。李约瑟觉得,中国思想的关键是“秩序”,尤其是“模式”,相互联系或对应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秩序和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这种有联系的宇宙观的思考,对东方文化的和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整体思维体现在他们的生活生产中,比方一块田在种植几年后,要适当地抛荒或休耕,就有利于恢复地力。实际上这就是“欲获则止,欲劳则息”。这就是要取先予的阴阳观念。
       阴阳思想的展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与小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时候是相互转化的。比方夏天的到来,是从冷天一天一天暖和,到酷暑难耐时,这热也到了尽头,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谓化,就是渐渐的、缓缓的,一点一点地累积热,再一点一点地累积冷,有了无数的累积,就有了大热、大冷。这就是“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这种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的转化其实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法则。炎帝神农在生活和生产中认识了这种转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祖先们就会把这种认识记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水河流域的随州淅河西花园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这种“阴阳”转化的成熟思维的文物,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太极图案。这件文物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师生1983年发掘的一个有阴阳太极图案的陶纺轮。它是两黑两白四条阴阳鱼相交的太极图。西花园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文化内涵距今4700年。这件文物说明�水流域的炎帝神农部落对阴阳转化的认识已经十分普遍。这时是没有文字的时代,但先祖们用符号和图案雕刻了自己对天地自然的深刻认识。说阴阳起源于何时何地,有说起源于伏羲,有说起源于周初,然而,在这件文物面前,任何文献记载和传说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博大精深,就是一部无字天书。阴阳匀称,均衡地相互交感包容在一个圆形之中。我们叫它“太极”,它反映的和谐圆融规律。正是炎帝神农掌握了这个规律,在炎黄对抗中才会选择和黄帝部落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炎黄的融合,大统一就成了中华永恒的主题。
       何为太极?“太”就是大和小的奇妙组合。大中有一点,那么这一点就是小。大是什么?其大无外。今天我们说,太阳系大,但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宇宙……目前,我们的知识还无法认识到宇宙以外的东西。无论多大,它都是一个整体。那么,小是什么?其小无内。头发丝小不小?一根头发的横截面可以排列100万个原子。原子里还有质子,质子里还有夸克。夸克几近于无了,但它不是无,而是“有”。所以这时的“无”是天地之始,因为它是“有”,“有”实质上就是万物之母。
       一个物质,无论大小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的适度平衡,和谐圆融,就构成了“太极”。“太极”就是大到极致的小到极致的万事万物。阴阳的分界就是“北斗七星”的连线。我们的先祖用简洁的图案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李祖刚在炎帝神农沐浴的温泉,走进山门的显著位置建设了这样一个“S”形的建筑,无疑是在强化炎帝神农发现“北斗七星”,进而引申的中正、平和、均匀、对称。实际上,炎帝神农的这种适中、中庸、中和观念岂止是造福了自己的部落。这种无所偏颇,不偏不倚的思维确保了一个民族永远也不会走向极端。
       我深情地对祖刚说:“兄弟,你用建筑的语言,告诉了游客一个深奥的道理。只需要在这幢建筑面前用一块石碑标识一下,S就是三里岗冷皮垭出土的陶豆上的北斗七星连线,淅河西花园陶纺轮上太极图的中轴线。我们的游客就会明白,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原来是这北斗七星。”说实话,随州文化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概念,这是一个关乎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未来的问题。从这里进入,就会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就能够弄明白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把这种文化放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上来定位,就会充满自信和敬爱。
       李祖刚告诉我,炎帝神农玉龙温泉景区的中轴线不是一条直线,它随山体走势呈“S”形。像汽车越野、高尔夫球场等有较强动感活动的集中在中轴线的北面,与之相对应的则安排温泉、养生、农耕体验、会议中心等静感性质浓一些的活动。其本意就是让整个景区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圆融和谐状态。我觉得李祖刚一个工人出身的人,能如此敬畏历史文化,令我惭愧。
       李祖刚说:“当股东们把经营的权力交给我的时候,我是日思夜想,怎样把老祖先创造的文化变成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的干货摆在游客面前,让游客钦佩、赞美、学习。如果经不起游客的检验,实际上就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都有自己的纹脉,而且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品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很多地方的建设处于一种散乱无序、迷茫和徘徊的状态。这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鲜明的主题,或不朽的灵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李祖刚迅速找到了景区的文化亮点,实际上是文化精神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景区有了文化精神,就好比有了品质和灵魂!
      
       三
      
       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就是中国文化走的是以生活为本的路子。它把生活的多元归结为一个整体。它由阴阳分为四象,再分为八卦。这就把本体理解为多元、多边、多极,但多极又为“一”,多边为“一”,集合为“一”。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个人是一个整体,家族是一个整体,社会是一个整体。它们又都包含着多个要素,但这些要素无法单独存在,只有结成整体,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
       这是因为炎帝神农种植稻谷求生存的环境自然形成的。我们的先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必须结成群,特别是长江流域稻谷的种植,必须对土地进行平整,修筑堰塘水利设施。这些活动是个体力量难以完整的,众多个体合在一起,和谐地分工,其力量远远大于一加一等于二。这就是整体观念与“和合”思维的源头。
       炎帝神农浸泡在温暖的泉水中,泉水像不朽的精灵,以蜿蜒游动的姿态刺激着人的每个毛孔。实际上,这是大自然用自己的生命去滋润和孕育人类的一种底蕴。先祖的伟大就在于他深刻而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大自然的生命状态,及时地捕捉并把握到了。个体是整体的依存者,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群体性、整体性。首先,个人是父母的儿子。这个世界上,谁能否认这一点?但惟有中华文化强调这一点。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我们太强化这种本能的尊祖意识。后人的《礼记•祭义》更明确地说:“身世者,父母之遗体,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实际上这就把“人”的生理上的独立性否定了。这种整体性的思维让一个民族始终不忘自己的宗缘所在。
       这是我们东方与西方最大的区别,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那是一个多山临海的地方,产橄榄与葡萄,要生存就必须用橄榄油与葡萄酒换粮食。这种交换需要灵活的头脑,精准的算计,这就必然产生理性与利益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主体是“我”,“我”就是单个的人。这种文化十分有利于唤醒“自我”,激发个性,鼓励个人奋斗。东西方的区别就是“我”与“我们”。“我”是强调个体,侧重于“分”,“我们”则是强调整体,注重于“合”。
       所以,西方文化容易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样的困惑。在东方文化中,我们绝对没有这样的困惑。从学会说话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姓什么,弄清自己“姓什么”,姓氏实际是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最基本的理念。这种姓氏强化就是东方中华民族独有的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只要你是中国人,无论走了多么远,隔了多少代,入了什么籍,但他决不会忘掉自己的姓氏,而且,他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把个人的名字放在前面。这就是一种提醒,“我”的存在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我”是某姓的后代,由父母生养,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到哪里去?我辛勤努力,就是报答父母,报答祖先,这就是东方中国人的生存价值!我们必须守住的一条人生底线。不管怎样,不能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族,对不起祖先的事。这是中国人根植于人性之中的质朴的动情的“感恩”教材。中国人就是用这种姓氏强化完成了人格健全的教育。而西方的这种人格修养的教育通常是靠宗教来完成的。所以西方人对中国人不信教感到困惑不解,那是西方对东方的不了解。实际上,东方人从学会说话的就开始了人格修养教育。
       姓从女从生,女的篆文写法是妇人象形,生是草木出土的象形。《说文解字》说,姓是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这就是说,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古老的姓,多用女字旁,如姜、妫、姬、嬴等。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古代的姓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
       中国的这种姓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延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类社会出现文明,就是人与天地万物建立联系,我们与天地的联系,天地就是大写的父母,这就强化了我们与天地的和谐。那么人与人的联系则是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的人际关系最基础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家庭是人的第一社会环境。“我”实际上是父母的延续。动物虽然也懂得生育,也会哺育子女,但动物不会教导子女感谢回报父母。那么东方文明就在反复阐述论证“父母”恩德的氛围中产生了。这是一种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感的文化。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姓氏都时时刻刻地强化我们生活在一种历史感觉中。
       这种姓氏是在提醒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的意志来源于父母,我们必须善待父母,这是平凡、好懂,又很容易办到的事情。然而,它却是培养中国文化道德的牢固基础。我们可以从善待父母的实践中,体悟出,把别人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时,你的良心就从平凡出发,开始升华,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正义感、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任何族群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这种纵的联系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永恒的生生不息之链。这是后人对先人物质和精神的一种继承。继承是发展的根本,不懂得继承是不可能发展的。这种姓氏认同,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魂魄,是一个伟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源泉。李祖刚就要在开创中华文明的神圣地方,建设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建筑。这个建筑是中华文明统一性、连续性的最坚实的基石。这个建筑的形状是把“北斗七星”搬到温泉的东山之上。北斗的斗柄指向正东,说明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因为炎帝神农从北斗的运行中领悟了阴阳对立统一的事物整体性的规律,从而有了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万物和的宇宙观。这是一个氏族最高端的思维。“北斗七星”是深蕴在这个整体中的灵魂,是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中最核心的要素。这就是东方文化之本!
       李祖刚这幢“根本”性的建筑,就是中国姓氏文化博物馆。李祖刚萌生这个想法是“中国湖北首届炎帝神农节”。来参加这届神农节的台湾省台北市炎帝神农姜氏宗亲会为随州送来了“炎帝神农世系姓氏的次序图”和“炎帝神农姜氏宗亲世系表”。这是天下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真实心理。从炎帝神农世系姓氏的次序图中,炎帝神农传下来的姓氏达179种。中华民族其实就是由这些姓氏组成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门的家族生命史。这就是家族谱牒。在炎帝神农创立的东方文化源泉之地,陈列中国的姓氏家族谱牒,这是一件为自己积福、为子孙积福、为企业积福、为国家民族积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我们同是炎帝神农的嫡传子孙,探索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种姓氏家族谱牒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根脉,这其中蕴含着伟大民族的灵魂。我觉得中华民族为了确保后人能够牢记祖宗,就会忠实地记载本家族发展衍化的详细过程。所以族之有谱,就好像国家民族有史书。姓氏家族的谱牒是动木本水源之思,那么国家之所以有史,是因为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兴旺衰败的社会规律,从而让我们找到治理社会的途径。家族中的荣辱兴衰又与国家民族历史的命运血肉相连。族谱与国史只是意义广狭有别,而立用之功则无殊。李祖刚其实就是在炎帝神农文化的发源地为一个民族注入了牵心系情的力量。
       李祖刚已经开始了这项宏伟的工程,“S”形的硬件建筑很快就可以竣工,收集天下姓氏文化资料(家族谱牒)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虽然有些收获,但距离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脉还很遥远。
       中国的“孝”不仅仅是善待父母长辈,而其根本是确保生存的延续。生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万事万物没有比“生”更重要、更重大。正是因为强调“生”,才有了“三代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所以一般家族修谱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年。编修内容虽然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考证姓氏的起源,辨析世系沿革,则是所有姓氏家族谱牒的共同原则。实际上这是一种顽强的保宗延族的生命意识,中华民族正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和毅力,才有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奇特的姓氏家族谱牒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莫与伦比的文明!
       这就是东方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统一连续的依据,中华民族那种超强的凝聚力,在中国的姓氏家族谱牒中可以找到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特别是远离故国的海外华人,无不把姓氏当作血缘宗族的标准,则把族谱视为命根。这是他们证明自己的中华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久的凭据,也是他们求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四
      
       中国文字的最大功能就是跨时空地传递信息,但这其中往往包含着书写者的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往往会遮蔽历史的真实。出土文物蕴含着的历史信息却是真实的。
       炎帝神农创立中华文明而被后人尊为始祖,�水流域的这两件文物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时代的实物,这两件实物比距离炎帝神农时代3000年以后的文字记载应该更加真实可信。如果,我们舍去实物去读历史文献,很可能被历史文献牵引着绕来绕去,最后自己也被这些历史文献绕迷糊,从而读不出历史的真实,这其实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三里岗冷皮垭陶豆上的北斗七星雕刻是距今6000年的一种行为记载,这是记录先祖们观察天象的文物,北斗七星是在天空运行规律所蕴含的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过程。随州淅河西花园陶制太极图案纺轮是距今4700年的实物,它是先祖们生活中的经验转变为思维的记载,应该说,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规律是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得出的经验,经验导致一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凝固并定型,就成为智慧。那么这些出土文物实际上就是真实历史的载体,这时我们可以把文物作为研读、剖析文献的标本。我们从这件文物中读出最少在距今4700年前,随州的先民已经懂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规律,我们再从这种认识去解读文献,可能就会读出另一番景象。
       比方,大家所共知的“炎帝神农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这些文字的形成距离炎帝时代是3000年以后,它的依据来源于口耳相传的历史。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口耳相传的“姜水”与“江水”有区别吗?文献的记录者,凭什么说“姜”就是“江”?显然,王权的传承在黄河中游,记录者主观认为,炎帝神农的出生地应在黄河中游,但世代相传的“江”怎么办?黄河中游没有江,于是有了“姜水”。文献中又说:“炎帝南方火德之帝。”南方才真正有江,这条大江就是长江。人类社会早期,先祖对大江大河的治理能力有限,只有这条大江的支流之源头才适合生存。�水是府河的上游,府河是湖北唯一的一条境内河,是长江的支流。�水两岸最适宜农耕的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们的首选之地。那么,先祖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获得农业国度的最精妙的哲学智慧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李祖刚把先祖们创立的这种对人类文明具有巨大作用的哲学智慧进行提炼,变成一幢“S”的建筑,它既是三里岗冷皮垭的北斗七星连线,又是淅河西花园的太极图案的中轴线,这种提炼实际上是浓缩了中华文化的最核心元素。正是先祖的生存需求,就会强化个人对家庭、家族的依赖,对天地自然的依赖,要巩固我们与天地自然、家庭、家族的关系,就要强化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我们知道,要探索一种文化的强烈特征,就必须研究其渊源,因为文化的本质是在发源的那一刻就见出端倪的,越是起源阶段,就越具有本质性,它越是能够终极地解释后来的文化特征,从而研读未来走向。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在我们中华民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姓氏,姓氏把一代又一代人从纵的横的方面联系成一个巨大的整体。姓与氏在起源上、功能上都有区别,后来融为一体,与中国文化有着无比深刻的关系。它以姓氏垂直的方式世代相传,是中国历史发展最具体实在的载体,或者说,它以血缘文化的特殊方式负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湖北卢氏源流研究会顾问,《湖北卢氏汇谱》编委会主编卢椿同老先生知道我在通过姓氏研究炎帝神农,就迅速给我送来了《卢氏探源》的资料。卢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是当代中国五十个人口众多的大姓之一,据代代相传的族谱记载,卢氏的远祖就是炎帝神农。当卢老先生获知我需要有关烈山五姓宗亲的详细资料时,他积极通过台湾桃园的卢文凡宗亲和烈山五姓宗亲联系。说实话,共同姓氏、共同的直系祖先是一根链,把一个民族连成了一个整体。祖宗的那种牵心系情的巨大力量,叫我泪眼模糊。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出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中,所起到的特别的凝聚作用是任何文化都难以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祖刚能把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元素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智慧性的文化创意,它让丰富的、悠久的、厚重的随州文化与博大的、精深的、绵长的中国文化连成了一体,让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融合,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载体,用最少的成本展示了最为精深博大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这其中传达出的丰富的思想内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还有积极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为随州、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都承认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帝神农代表着长江文化,轩辕黄帝代表着黄河文化,炎黄的融合使长江与黄河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正是炎帝神农认识到了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的规律,在炎黄的冲突中,觉得“争”的成本远远大于“和”的成本,从而选择了“和”,并把自己的诞生之地更名为“随”,“随”就成了“和”的代名词。据卢椿同提供的《卢氏探源》资料看,炎帝神农在没有和轩辕黄帝发生冲突时,历经“八代”,说明这是一支人数众多、传衍世系清晰的氏族,和谐地与黄帝融为一个整体后,这个氏族果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子孙繁衍更为昌盛。刘斌、徐树梓著的《姜太公本传》认为:中国最为显赫的氏族就是姜姓炎帝神农。到1900年止,已知姜姓氏族支系达71个。1993年,台北烈山五姓宗亲送来的姜姓氏族支系达成179个。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姓氏是稳定的不变的。他说的“姓千年而不变”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姓氏,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如果发生变化,家族的历史会作清晰的记录。家族实际上是氏族真正的肌体,姓氏文化则是展示这个肌体一种特殊形态。我们在炎帝神农的故里建设这个象征着东方文化起源的姓氏文化博物馆,其实是在探寻中华文化“根”的原生态,是在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在寻找自己来源,探索生命的去向,在这种探寻中,我们的思想和情操得以提升。
       祖就成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整体的根本力量,兄弟间可以有怨恨,可以有冲突,但面对祖,必然融合统一,那么祖宗具体体现的姓氏就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凝聚力,向心力。姓氏也就成了民族亲情联系的根。参访炎帝神农初试汤的温泉就是寻找感性的东西,就是接受姓氏的教育和宗缘的熏陶。
       据当代著名的族谱学者王鹤鸣先生考证,中华姓氏从炎黄起源,成熟并定型是在商周至秦汉之间,这时,中国约有1800个姓氏,中国的姓氏以此为基础,虽有变化,但总体稳定。王鹤鸣主编的“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的《中国家谱总目》一书共收录608个姓氏。在炎帝神农创立的中华文化之地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寻根问祖的信息和资料,这就会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谐起到难以估量的效果,更会对一个伟大民族实现自己的复兴之梦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姓”实际上就是“祖”,国家冠之于祖,才有亲切和温暖,才表示一个人的本来国籍。这时,“祖国”才有深刻的感召力。其实,同一祖先才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大一统最稳固的基石。
       进这个姓氏文化博物馆参访,必须有完备的礼仪,因为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它表现出我们拜谒自己祖先的“诚”与“敬”。在这种礼仪中重温和品味真正的中华文明。因为在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华民族才真正是“慎终追远”的民族。
       在这种沐浴更衣、净手焚香的礼拜中,去体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用这种仪式来安顿、抚慰自己的灵魂,探访久违的祖宗和先人,实际上是从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找回民族的深厚情感,找回断裂的文明。
       沐浴,看起来是洗澡,是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行为。然而,在中国社会,沐浴却曾是一种隆重的礼仪。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天,甚至读书前、弹琴前,都要沐浴。更衣,是在这里换上庄重的深色祭服,体现的是“依”,所谓“依”,是一人一衣,有所依托的意思,这种更衣就是寻找依托,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祭祀是一种敬,必须敬香献花,这是对自己先人的敬意,敬奉毕,必须“�”,就是和祖先分吃祭品,这是一家人聚餐,吃不完的要带回去与家人亲朋分享,这叫分胙。最后,可以领取一份属于自己姓氏文化资料,这样就完成了真正的寻根之旅……
      
       责任编辑/何武生

    相关热词搜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