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虬龙 [胸中策画烂星斗,笔写纸上虬龙奔]

    虬龙 [胸中策画烂星斗,笔写纸上虬龙奔]

    时间:2019-02-12 05:36: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郭祥正 诗歌 人文意象 心画心声   摘 要:北宋中期诗人郭祥正的诗歌创作多用酒、笔、琴、茶等意象,而且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意象的选取是诗人内在的情感的产物,是诗人的“心画心声”。意向的大量使用使得其诗歌内涵丰富、艺术风格更趋多样化。
      
      北宋中期诗人郭祥正1430余首诗作中意象繁多,内涵丰富。经统计后发现既有典籍意象,也有自然意象,但出现次数较多的是一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笔、墨、纸、砚、酒、茶、琴、棋等人文意象,例如“酒”出现333 次,“笔”出现80次,“茶”出现45次,“琴”出现41次,“墨”出现29次等。这类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的基本符号,作为一首诗中最外显、最直接的表情达意的元素,具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诗人对这类意象的选择、过滤以及连结建构,表现了作为审美主体的感情波澜与起伏萦回以及情感的发展曲线,直接体现着诗人的“心画心声”。
      “酒”这一意象在郭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仅诗题中有酒或与酒相关的就有56首之多,如《端州逢故人刘 道致酒鹄奔亭作》《谢魏户曹惠酒》《月下独酌二首》《劝酒二首呈袁世弼》《元舆携酒见过三首》等等。可见“酒”被融进了生活,也融入了诗歌。在交游酬唱时,酒是诗人与宾朋之间传情达意的最好手段;在隐逸闲居时,酒又成为诗人排忧解愁时的最佳方式。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挥洒出了极富个性特征的“诗酒风流”。
      诗人交游时,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就有诗,有诗也多有酒:“为君高吟岂知倦,十分美酒谁相陪。”(《寄题蕲州涵辉阁呈太守章子平集贤》)既要高吟,还要美酒:“携手出烟雾,致酒清江台。”(《清江台致酒赠范希远龙图》)“贤哉光禄余太守,昨引佳宾列樽酒。朝饮三百杯,暮吟三百首。”(《宣州双溪阁夜宴呈太守余光禄》)“朝吟吟有余,暮醉醉不足。”(《双泉轩赠太平守梁正叔》)“尔为我满斟,我为尔高吟。”(《仲春樱桃下同许损之小饮因以赠之》),酒激发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同时诗也增添了酒宴的欢乐和神韵,在觥筹中,诗人笔下的诗歌表现出的豪纵畅饮的英风豪气是何等酣畅。
      闲居遣怀时,酒又成了诗人生活中的消费必需品,甚至是用来排忧遣愁。“何以介眉寿,瓮中酒新熟。”(《田家四时》)“盎盎酒杯绿,披披花萼笑。”(《感春二首》其二)有了纯美的酒,才会有佳妙的诗;“竹筒盛酒骑白牛,醉眠仰天与天语。”(《怀青山草堂》)酒情热烈,诗情豪迈,想象奇特,是为诗人的佯狂与潇洒。“忘形付诗酒,吾道委乾坤”(《幽居》)酒成诗,诗助酒,诗酒相伴,可为双美,这是诗人诗酒生活的写照。在其“酒诗”中,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幽居时效李白的《春日独酌》{1},竟一连写十首,这里摘取两首:
      
      其一
      桃花不解饮,向我如情亲。
      迎风更低昂,狂杀对酒人。
      桃无十日花,人无百岁身。
      竟须醒复醉,不负花上春。
      
      其八
      不羞双鬓雪,折花向林间。
      念此光景速,未能身世闲。
      满酌金熨斗,遥望谢公山。
      迹欲扁舟渡,心先高鸟还。
      今朝不酩酊,何以破愁颜。
      
      虽然是诗效李白,但诗人把酒赏春的心是炙热的,有春就有春风,就有桃花,美好春光岂能无酒?有酒就要醉,因为“狂杀对酒人”,因为“人无百岁身”,于是诗人“竟须醒复醉,不负花上春”,真是坦诚,真是执着。由酒到花,又由花到酒,因酒起兴,借花发端,生命的短暂总是无可奈何……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园外,看到春色里的绿林、谢公山、扁舟渡口,再次“不羞双鬓雪”,于林间折花,但还要将酒器“金熨斗”斟满,放飞心情,现实→想象→现实,如同高鸟知返,重重心事,怎不释解?“今朝不酩酊,何以破愁颜。”这是最好的安慰,最好的解答。又如其二中的“且致百斛酒,醉倒落花畔”其三中的“平生最嗜酒”其十中的“浊酒注我肠,免使新愁入”等等,酒为诗人春日赏花观景读心时的最好方式。其他尚如《自释二首》等,这些诗全是诗人独处闲居时的依酒遣怀。
      “笔”在郭祥正诗中的意象比“酒”要少一些,但情况却比较复杂,诗人笔下的“笔”,除作为书写工具之意象外,很多具有文笔或文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涵义。“笔”的这方面的意象多在诗人交游类题材诗作中,且大多是对宾朋的溢美之词,但因“椽毛”、“巨笔”、“健笔”、“大笔”、“劲笔”等意象的不断使用,使得诗句在气势上恢宏夺人。作为书写工具的这类意象,本文不作讨论,这里只讨论“笔”意象的引申义,即笔作为“文笔或文章语言风格”等方面涵义时的意象。具体情况为:“椽笔”8次,“巨笔”5次,“吟笔”4次,“妙笔”3次,“大笔”2次,“老笔”2次等。除以上六种“笔”的意象外,郭的诗集中尚有“劲笔”、“醉笔”、“史笔”、“逸笔”、“朽笔”、“健笔”、“绝笔”、“直笔”、“赋笔”、“神笔”、“鸿笔”等相关意象。如:“赋笔惊场屋,高才叹陆沈”(《送陈辑都曹致仕还乡》),“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漳南书事》),“诸公握鸿笔,铲藓挥戈矛”(《独游药洲怀颖叔修撰》),“史笔采循吏,非君复谁书”(《送钱节七承议还台》),“逸笔写秋色,烟岚吹素屏”(《送宝觉大师怀义还湖南》)等等。
      从上面的选诗可以看出,诗人在选用何种意象表达的时候,是经过考虑的,如在《宣诏厅歌赠朱太守》中用“醉笔”来形容朱太守与众宾朋酣饮之后醉笔挥毫的洒脱形象,再如《送宝觉大师怀义还湖南》中“逸笔”,用在云游四海的宝觉大师怀义身上就很恰当,《送陈辑都曹致仕还乡》中用“赋笔”来描绘致仕还乡陈辑都曹当年科举场上的洋洋洒洒,万言鸿文的高才形象。其他“神笔”、“劲笔”、“史笔”等意象,在诗人纵横变化的笔下合情合理,熨帖传神。
      “琴”意象与诗在我国文人笔下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螺钿嵌入、琴弦张开之时,在十指的抚弄下,宫商角徵羽错落成庄生的蝴蝶与望帝的杜鹃,相如的爱情与莺莺的相思,南陈的风花雪月与嵇康的刑场悲歌。在江南的烟柳与塞外的落日中,琴与诗演绎出无数的动人故事。在李白与蜀琴师的“为人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在王维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等等的传世诗篇里,“琴”之意象都是高雅温厚、超凡脱俗的象征。郭祥正生活的时代,通晓音律的人不少,如柳永、秦观以及后来的周邦彦、姜夔等,他们都能自度曲,有的还擅长演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情趣。郭祥正也是如此。除已有“笙”、“竽”、“瑟”、“箫”、“琵琶”、“笛”、“鼓”等乐器意象出现在其诗歌之中外,诗人建构最为灵活多样的意象当数“琴”的使用。这些“琴”意象既表达了诗人与宾朋的知音相赏,也传递出诗人的崇古尚雅的情致,这一意象成为诗人标榜自身人文修养重要内容。具体情况为:“玉琴”6次,“横琴”4次,“瑶琴”3次,“无弦琴”2次,“素琴”2次等。琴是调剂诗人日常生活的工具之一,“日没草堂阴,收书复挂琴。”(《夜兴》)天晚之时,诗人挂琴收书,结束白天的生活;“三迭琴心调夜月,一杯茗酌送春风。”(《赠历溪张居士》)月上东山之时,诗人不是东西串门聊天取乐,而是泡上一杯香茶,坐在院中弹上三迭琴曲以养心性,这种逍遥自适的生活实在是惬意。每到夏季来临,诗人更是“永日琴为伴,前村酒可沽,松阴拣盘石,赤脚踏冰壶”。赤着双脚,踩着皎洁的月光,在松阴下拣一磐青石,沽上几口前村打来的好酒,弹上几支琴曲,真是惬意。人抚琴,琴应人,恬淡自然,空寂静穆,诗人这种隐居闲散的形象如浮眼前,宁静、闲适、畅达般的逍遥生活,给人的感觉是高风亮节,骨重神寒。虽不能成仙,但却在诗、酒、琴的调剂中得到现世的快乐。
      我国自唐宋以来茶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荣,诸如唐代的李白、杜甫、颜真卿、白居易、卢仝、释皎然等,宋代的范仲淹、苏东坡、陆游等以及明代的唐伯虎等既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同时运用审美的目光,以茶为内容,对茶之美进行欣赏、品评、联想,从而进入茶的美的境界中去,进而诱发灵感,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佳句。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郭祥正饮茶品茗,也就成了诗人生活中一大主题。诗人或独坐或静居,茶就成了酒食以外的闲雅饮品,如“灵茶香味胜粉乳,满箧所赠遇琼琚。”(《前云居行寄元禅师》)茶给诗人清思助兴,诗人也将茶之清纯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书帙看慵卷,茶瓯不厌擎。”(《即事》)在卷帙满案的书桌旁,手边岂能无茶,有茶就有清香,也就有雅兴。在表现其色、香、味的同时,也就传递出诗人因“茶”而生的那种悠闲与优雅。
      茶也是诗人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用作雅会往来的高雅物什,“茗酌诵佛经,尘缘顿沉抛。”(《和公择游寿圣院啜茶题名》)据刘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考证:“禅寺,是茶艺发展的中心,是文人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唐时文人饮茶风尚的形成,即是从山林禅寺开始的(茶圣陆羽即是从寺院出身的)。其时文人的茗事活动多与寺院及僧人相关。”{2}风俗延及北宋,诗人寺院饮茶品茗,实为风尚,宁静率远、绝尘超俗的清新跃然纸上。“分送泉州太守茶,团团紫饼社前芽。从今不复忧烦渴,时取甘泉煮雪花。”(《君仪惠玳瑁冠犀簪并分泉守茶六饼二首》)“点处成云蕊,看时变白花。”(《谢君仪寄新茶二首》)通过品评茶,以表现诗人对茶事的品鉴与欣赏。以及“明年茶熟君应去,愁对苍崖咏佳句”(《卧龙山泉上茗酌呈太守陈元舆》),“会合嗟无酒,留连漫索茶”(《竹子滩逢广漕张公诩二首》其二),品茶成了精神的调解剂,而生活中的情致高雅,完全由“客心聊为洗,石鼎煮新茶”(《同崔员外访陈安国隐居》)所体现。又如元舆试北苑新茗》{3}记录如下:
      
      建溪虽接壤,春末始尝茶。
      旋汲邻僧水,同烹北苑芽。
      月圆龙隐鬣,云散乳成花。
      贡入明光殿,分来王谢家。
      
      虽然建溪与汀州接壤,可汀州要到春末才能品到建溪的新茶。当时诗人汀州为官,与汀守陈元舆交好相谐,诗酒往来频繁。这次建溪新茶被人送来后,诗人立即从临寺的僧人处汲来好水,着手烹茶。“月圆龙隐鬣,云散乳成花。”看到盏中的香茶如圆月下猎猎的游龙若隐若现,像花儿一样的琼乳如云朵般飘散,真是茶中上品,于是诗人感叹:“贡入明光殿,分来王谢家。”这样的好茶只能是上贡到皇帝那里,或者也只能被像当年王导、谢安那样的贵族世家才能享用得到的,看来虽然直到春末才享用得到,诗人却仍然十分高兴。后来诗人又有《城东延福禅院避暑五首》其三:“急手轻调北苑茶,未收云雾乳成花。灵襟习习清风起,归梦遥知不到家。”仍然是烹调建溪的北苑香茶,世人再次被茶的清醇所折服,胸前似习习的清风,恍恍惚惚不知家在何处,宛如在梦中。视觉、嗅觉、感觉全被调动开来,茶是好茶,诗是好诗。
      我们说诗歌是由语言组成的,语言的组织与确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诗人诗作的风格。《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4}从诗词创作上说,只有“心生”才能“言立”,但从鉴赏研究的角度上说,我们却要从诗人之“言”――诗歌本体,来看诗人的“心画心声”。从上可以看出,郭祥正笔下的“茶”意象与“酒”意象在其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竟是不同,但凡有“酒”意象出现的诗句,大多豪迈纵横,而有“茶”意象出现的诗句却清醇淡雅,格调清新而韵味悠长。只有透过诗歌语言形象体系,才能找到诗人最关切的东西是什么,他主要通过什么来表达。
      如果说唐人尚武,宋贤崇文,那么,郭祥正诗歌中的大量的笔、酒、琴、茶等意象固然表现的是诗人亲近琴棋书画的文人意趣,但,更重要的是“以象写意”,运用传统的表现文人生活的意象来隐喻诗人心中的圣地,以抒写诗人的志向。同时,这些人文意象的大量存在,也表明了诗人注重个性与力求创新的审美意识是北宋中期避俗求雅的时代风气影响下的反映与表现,它体现着郭祥正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
      再进一步讲,郭祥正诗歌中人文意象的大量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宽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北宋中期士人们的审美情趣。嘉 、熙宁、元丰、元 年间,社会经济稳定繁荣,文化高涨,读书人多嗜书不辍,寒窗苦读,加上印刷术的革新,使得他们比较容易读到古籍文本,王禹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以及郭祥正的父亲郭维,全都有勤奋苦学的经历,郭祥正《青山记》云:“我先君金紫,当祥符间为进士,结友习课于南峰者久之。”{5}多读书读好书,必然凝聚着丰厚的文化积累,必然熏陶出高雅的审美情趣。“作家诗文创作中的集大成有赖于学问,而当时人们所说的学问包括读书穷理和心性修养两个方面内容。重学问首先是强调多读书。”{6}在这样深广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郭祥正诗歌中的丰富的人文意象,既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审美风尚,也体现了郭祥正个人追求的崇古尚雅的美学意识。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在《论艺术》中所言“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7}。虽然郭祥正的个别诗歌有着粗粝草率的毛病不容我们回避,但他的诗作在北宋中期诗坛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而此个性当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作者简介:李金善,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张志勇,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1}{3}{5} [北宋]郭祥正著,孔凡礼辑《郭祥正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45页,第300页,第557页。
      {2} 张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J].《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第19页。
      {4} 祖保全著《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6}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8页。
      {7} 王朝闻著《神与物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星斗胸中纸上虬龙奔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