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鲜卑【青海鲜卑遗民源贺世家史述】

    鲜卑【青海鲜卑遗民源贺世家史述】

    时间:2019-01-29 05:37: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魏书・源贺传》载:“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檀之子也。�檀为乞伏炽盘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传容貌,善风仪。世祖拓跋焘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拓跋焘认为秃发鲜卑与自己同源,故赐源姓于另一支。“秃发”实为“拓跋”之音转。其始祖秃发匹孤即拓跋力微之兄。匹孤是源贺的九世祖,约在公元二世纪初自塞北迁到黄河以西的甘肃和青海一带。其弟力微于公元258年进入盛乐城(今内蒙和林格尔),逐渐发展王权,公元338年称代王。公元386年拓跋�改称魏王,皇帝位,即北魏王朝。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秃发匹孤的后代秃发推斤是河西鲜卑酋长,统领秃发部落。公元365年死。秃发推斤之子秃发思复键替父统领部落民众,于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死。由长子秃发乌孤继位。由于他雄猛勇战,胸怀远大志向,与大将纷陀谋划夺取凉州金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秋击败乙弗、折屈等部落,在湟水流域修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作都城,自称西平王。黄河南鲜卑十二部头人都归附西平王。公元398年10月西平王秃发乌孤改称武威王。公元399年迁都乐都古城。次年秋,秃发乌孤因酒醉骑马而坠,跌伤肋骨死亡。
      公元400年正月,秃发乌孤弟秃发利鹿孤继位,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市),改年号为建和。公元401年春三月,康王秃发利鹿孤称帝,改河西王。次年三月河西王秃发利鹿孤病重不起,把国事交给弟弟秃发�檀。
      公元402年三月,秃发�檀继位改称南凉王,年号为弘昌。将都城复迁回乐都小古城(内城),并修建大古城商业区(外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由于秃发�檀穷兵黩武,在掠夺乙弗鲜卑之际,西秦乞伏炽磐趁机渡过黄河攻入南凉,被西秦所灭,劫南凉文武官员和百姓两万多户至�罕城(今甘肃省临夏市)。次年底,�檀被乞伏炽磐鸩酒而死,其长子虎台借口被杀;次子保周和小王子破羌仓皇出逃。在北凉生活了18个春秋,同时目睹了北凉政权有日薄西山之势,魏太武帝延和二年(公元433年),秃发破羌等人又投奔北魏。
      源贺有勇有谋,初被赐西平王,常带兵攻打硬仗,且每战必胜,被封为龙骧将军,在维护北魏政权稳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源贺年老时几次奏请皇帝,想辞去官职,都没有获准。最终拜为太尉。保周最初被北魏皇帝封为张掖王,后谋反被杀。源贺卒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终年73岁。源贺生前依照古今兵法,著有军事书籍《十二阵图》,受到北魏皇帝的好评。
      源贺有三子,长子源延,赐爵武城子,西治都尉。死后,赠凉州刺史,广武侯,谥简子,子鳞袭。次子源思礼,后赐名怀,所以又叫源怀,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为尚书左仆射。三子源奂为长乐太守,无后。
      源怀有七子,即源规、源荣、源徽、源玄凉、源子雍、源纂、源子恭。源规及子源肃、源绍、源文远皆有世袭官职。源荣、源徽、源玄凉亦有官职,无传,记载无子。源纂曾任凉州大中正等职,建义初(公元528年)遇害河阴,年37岁。源纂子源雄,隋朝西平乐都人,北魏时为征虏将军。源子雍曾封为乐平县开国公,后因战败被杀。其后代为司空参军事。源子恭曾任司徒祭酒,尚书郎中,后为吏部尚书。有子源彪、源文瑶、源文盛、源文举,皆有官职。其中源彪为临颖县开国公,后封太子洗马。源彪子源师,历任尚书左右丞,卒于大理少卿。源师子源昆玉、源直心皆有官职。源直心子源乾曜,进士,累迁谏议大夫,开元初拜少府少监,后拜尚书左丞相,终太子少傅。
      源乾曜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社会活动家,开元17年(公元730年)在授太子少傅时,与左丞相张说、右丞相宋�,同日拜官,诏太官设宴,太常奏乐,会百官于尚书省东堂,唐玄宗皇帝赋三杰诗一首,以示庆贺。赞扬源乾曜为: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由来丞相重,分管国之钧。
      我有握中璧,双飞宴席珍。
      子房推要道,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
      鹅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
      俾余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原载《唐诗别裁》集(下))
      
       源乾曜也作《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一首,诗云:
      
      睿作超千古,湛恩育万人。
       递迁俱荷泽,同拜忽为邻。
      道合徽音畅,芳辰帚命新。
       鼓钟崇享礼,鹤鹭集朝伦。
      窃位思官谤,凋客谢木春。
       惭多无以叙,拙备实难陈。
      进绶怀三少,承光尽百身。
       自当归帝日,何幸列宫臣。
      
       源乾曜的儿子源挈官为郑尉,另一儿子源弼为河南府参军,后为绛州司功。
      源乾曜的重孙源光裕,历刑部力部工侍郎,尚书左丞累迁郑州刺史称良吏,历职清谨……与杨滔、刘令植等同删定《开元新格》。
      从北魏到明朝,源氏家族为朝廷显族,在正史有传的多达20余人。所以《北史》作者赞道:源贺堂堂,非徒武节。观其翼佐文成(拓跋浚),廷抑禅让,殆乎社稷之臣。怀于略兼举,出内驰誉,继迹贤孝,不坠先业。子雍立功夏方,身亡冀野。彪著名齐朝。师、雄官成隋代,美矣。由此可见,源贺世家在青海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走进鲜卑遗民源氏村落
      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南凉后裔今何在》一文,发表在《中国土族》2005年冬季号。霄乡源氏族人见到这篇文章后,他们非常高兴,认为与远在青海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特别邀请我及在广东鹤山工作的子女,到他们村里去做客。所到之处,源氏族人夹道欢迎,并鸣放鞭炮和舞狮,不时与我们交谈。
      2006年春节刚过,他们用专车把我们接到他们村里,霄乡位于鹤山市西面,离鹤山城区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进入写有“霄乡”字样的牌坊,感觉与其他的村落相比并没有两样,只是道路两旁的鱼塘显得更多,颇有水乡泽国的味道。霄乡辖区由一条有着漓江之秀、三峡之险的龙口河环绕,河的两岸有一个绿色通道,龙埂基环绕着霄乡村,起着防洪的作用。村内的耕地与鱼塘面积之比为2:1,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走在霄乡的道上,已经很难找到昔日先祖居住的痕迹。我们询问主人,你们的先祖为什么会迁到这里来呢?热情的主人告诉我们,在唐朝德宗时期(公元780年),我们源氏宗族中有一个叫源休的尚书郎,在荆南幕府为官,曾任湖南刺史,久住长沙,后来他企图谋反,夺取皇位,事败后为德宗皇帝所杀,当时姓源的族人怕受到牵连,从此以后,源氏族人多数从事经商,很少有人做官了。青苗之害,商人、农民受到迫害,他们向南逃亡,来到广东南雄珠玑巷,暂且安身。为什么先到这里是因为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9公里的沙水村,北距梅关20公里,原是古代驿道必经之处,是北方人南下翻越大庾岭后进人岭南的第一站。到南宋时,又因胡妃事件,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兄弟源潜夫、源潜傅再次向南逃亡,下浈水乘竹筏,最后在西江口上岸,曾到过几个地方察看后,最后定居于新会县古劳都坚城乡。清朝时,从新会县析出鹤山县,将古劳都坚城乡改为龙口镇霄乡村。
      我们初次到霄乡,处处绿树成荫,湖里鹅鸭戏水,农家五谷丰登,呈现出一派人欢马叫的新农村景象,笔者写了一首《霄南风光》以作记之。
      
      绿树成荫夏日凉,霄南六村好风光。
      五谷丰登人兴旺,朵朵葵花向太阳。
      鹅鸭嬉戏池中水,鱼虾漫游荷花香。
      源氏后裔人称杰,和谐社会享安康。
      
      位于霄乡礼奎近湖祖祠堂,我们看到门前写着这样的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在西平”。该对联浓缩了鲜卑人的发家史。自秃发破羌投奔北魏而赐姓源贺后,同时又被北魏皇帝封为西平王,所以村里人祭拜祖先的牌位上都写着“西平××”的字样。祠堂内供奉着源贺及源乾曜等将相人物的塑像和牌位,后在文革中被毁。我们在祠堂前照了一张相,以作纪念。
      在生活习俗上,他们仍然保留着北方民族豪爽威武的性格,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特别是每年的中秋之夜,在那明亮的月光下,一面围着篝火,一面跳起古代鲜卑舞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水寂寂,水殇殇,纵横奔突显锋芒……用古老的歌舞,以庆丰收。到了重阳节那天,他们抬着源贺的塑像,高举源氏族旗,唱着《满天星》沿着各条村子游行,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三、源贺族人的生活习俗
      源氏族人睡觉时都保持裸睡的习惯,而且睡在土炕式的木床上,头朝外,脚朝里。因天热,好饮茶,而且所饮的茶类似于青海的熬茶,煮茶时,除放些茶叶外,还放多种中草药材,让茶叶和草药慢慢吸收药汁,然后将它晒干,这样制成的药茶味甘而药性温和,装成小袋故取名为源吉林甘和茶,饮用时用开水泡制,即可饮用。源吉林甘和茶是清朝道光年间由源吉华与他的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共同研制而成的。由于源吉林甘和茶具有清热解毒,又兼饮料,又有价钱低廉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南海、佛山等地发生瘟疫,源吉林甘和茶救了不少人的命,乡民曾赠送牌匾,上面写着“甘露和风”四个镏金大字,赞颂甘和茶有“立起沉疴,百发百中”的奇效。源氏后人因经营甘和茶而发大财,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厂房,成为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著名品牌。在香港太平山侧修建了一座豪华别墅,因修建得古香古色,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京华春梦》,曾把它选为内景拍摄地。
      在每年的春节更为热闹,大年三十晚上,源氏族人都要团聚在祠堂里,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每家至少要炒一盘菜或一盘凉菜,按老幼分成许多围(桌),一面喝酒,一面守岁,以欢乐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除相互拜年外,村里的狮子队伍沿着每个院落舞一遍,欢快的锣鼓,矫健的舞姿,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初一晚上,要燃放用纸做成的大礼炮,一般有一米多高,30公分直径,里面除装有土火药外,大礼炮内要放一个吉祥物,吉祥物一般以每年的属相来定。礼炮的外表非常华丽,而且贴一些吉祥的标语。当礼炮点着之后,火花五光十色,同时把吉祥物推到空中,此时大家欢呼跳跃,争着去抢吉祥物,谁能抢到吉祥物,就认为今年走大运、发大财。
      源贺族人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到了入学年龄,由家长送到学堂接受教育,经费由族人中的大款资助。成年后,他们还保持着成年礼与结婚礼的习俗。在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取字,以示成年。然后将双方的名字共同写在一张大红牌匾上,并配有缎带扎成的红花,两边是一副吉祥如意的对联。在结婚时,将此匾送到祠堂并挂在墙上,告之先祖并祈求保佑。
      当人长到60岁时,其子女们要为老人制作寿衣,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般用丝绸为原料,庄户人家以布匹为原料,然后请来裁衣艺人,根据老人的身材,量好尺寸,缝制l套或3套。缝好后,在老人60岁生日时要穿在身上,生日过后脱下,存放在衣柜或棺材内,待老人亡故时,再穿上入殓。人死后,要请经师念佛经,祈求佛祖让他们早日升天,早日超度。停放三天之后,再送往墓地掩埋。源氏族人就是这样在祠堂、族谱、堂联及日常生活中延续着家族的古老记忆,保持家族人的凝聚力。最后,宾主人在礼奎近湖祖祠堂前举行欢迎大会,与源氏父老乡亲共聚一堂畅述友情,并以狗肉席款待我们(狗肉席在龙口镇享有盛誉,在做法上比较特别)。
      四、源贺后裔来西宁寻根祭祖
      2006年春,源氏族人获悉西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他们奔走相告,准备来西宁参加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并进行寻根祭祖活动。经过多方联系,西宁市人民政府同意他们的请求,并委托西宁市园林局负责接待事宜。
      2006年4月25日,西宁市园林局正式向广东鹤山市霄乡源氏恳亲团发出传真邀请函,欢迎派团参加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活动。当他们接到通知后,准备给虎台遗址公园赠送一些南方珍贵的热带树苗,并出资立一块源氏家族的石碑,后来考虑树苗的成活率低,由于时间仓促,植树和立碑之事作为以后再说。
      4月29日,以源可就、源沃珠、源荣枝为领队的源氏恳亲团一行19人陆续抵达西宁。成员中年龄最大的为81岁,多数为退休干部、卫生、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农村基层干部。当晚西宁市园林局为源氏恳亲团接风洗尘,局党委副书记王卫华同志在宴会上致欢迎词,向客人敬酒,处处洋溢出热情友好的气氛。
      4月30日上午,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在大门广场举行,省市领导参加庆典仪式,范副市长致词后,源氏恳亲团代表源荣枝上台讲话。他说:“当我们走进虎台遗址公园时,三王太祖威猛强悍、气宇撼天的高大形象,使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站在虎台下仿佛看到了虎台上旌旗招展,战鼓擂动,三王披甲挥戈指挥千军万马出征的雄伟场面。走进遗址博物馆,又仿佛看见三王带领平民开荒屯田,开发河湟的历史功绩,所有这些,我们当为后人,无不为先祖的丰功伟绩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西宁是我们始祖的发祥地,是我们的第一故乡,我们有责任为故乡的腾飞尽一份责任,今后我们一定与故乡多加强交往,常回家看看,为故乡父老乡亲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为西宁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庆典结束后,恳亲团进行了祭祀活动。在三王像前献上供品,鸣放万响鞭炮,全体成员肃立于族旗下,向南凉三王三鞠躬,然后敬献挽联,挽联上写着:“弘扬中华民族大融合,溯寻源氏历史内涵”,横批是“奇才英器”。祭毕后,环绕三王塑像绕一周,然后将族旗、《源氏大宗谱》、源氏族人代表在近湖源祠堂合影的巨幅照片,《源贺列传》的影印版以及《南凉后裔今何在》一文一同送进博物馆,大家在博物馆大门前摄影留念。随后《西宁晚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日报》也都进行了采访和拍照。
      81岁高龄的源可森先生满怀激情地说:“今天我把祖先找到了,百年之后,我也来这里陪伴他们。”恳亲团成员源荣照先生也说:“我们找到了根,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把寻根的梦变成了现实。回到广东老家以后,一定要把这次美好的感受告诉更多的朋友和父老乡亲,让他们也到青海来看看,让那里的企业家也来西宁投资兴业,为西部大开发尽一份力量。”
      随后,源氏恳亲团同省、市专家学者研讨了南凉国兴衰历史,源可就先生首先发言。他说:“南凉王子源贺逃出青海投奔北魏,为统一中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子孙辅佐隋、唐王朝做出巨大贡献。到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南凉后裔源潜夫兄弟几经磨难而辗转到岭南,最后定居鹤山霄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接着源荣枝先生说:“霄乡源氏宗族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274年至清朝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建村修路,垦荒和兴修水利。第二阶段是从清朝至建国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源氏族人外出打工,做生意,在商海中博弈,造就了一批经商奇才。如源龙章在香港做生意,一下就赚了几千万两白银,回到广州买下了商铺,源吉华与他三个儿子研制出源吉林甘和茶,百年品牌,经久不衰。第三个阶段是建国后至今,源氏族人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纷纷走出家门开办企业,涌现了源汉清、源镜泉、源荣江、源冠杰、源志雄、源黄东、源广儿、源学荣等一批年轻企业家,源氏族人的经济生活得到了长足的提高。”接着是青海师大何争流副教授介绍了鹤山霄乡源氏族人的发现经过。青海民院芈一之教授说,源氏祖先曾经是北魏、西魏等朝的统治者,对北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青海社科院副院长崔永红教授说:“南凉三王在开发河湟地区、兴办教育、建都立国中起了巨大作用。”西宁地方史专家李逢春说:“我在西宁土生土长几十年,对西宁地区的历史人物比较熟悉。今天听了上面几位先生的发言,广东鹤山与西宁相隔3000多公里,两地的风俗习惯如此相同,加上族谱的记载,充分说明源氏家族是源贺的后代是无可质疑的,希望两地多多加强合作与交流。经过专家教授们的考证,确证了广东霄乡源氏是南凉王后裔,源贺家族的根源于青海西平(今西宁)乐都大小古城。”
      最后,青海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国家级专家、青海省政府参事谢佐教授在会上展示了他的书法作品,并朗诵了李景白《吟秃发鸟孤》诗一首,诗云:“金山立马气飞扬,大展经纶据一方。勋业未就身先死,空教人忆海东王。”并在当天晚上的联欢会上,谢佐教授演唱了鲜卑先民传唱的歌曲《满天星》。
      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赵宗福认为:源于鲜卑,贵于源贺,之后历北朝、隋、唐、宋数代,显赫于世,北宋末年南迁到南雄,南宋末再迁鹤山,成为地道的广府人。源氏家族的历史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中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把源氏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再联络一批专家、教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澄清在源休之后无人做官的历史中断的误解。事实上,源休虽然被唐德宗所杀,源氏族人并没有尽皆免官。据知,在北宋时期,源氏族人在北方和福建做大官的人不少,同时还发现了遗诗多首。另外还应续写祖谱,现在源氏的祖谱只是源潜夫兄弟定居鹤山的历史,但从源休到源潜夫这将近四百年的历史(即公元780年至1274年)是个空白,如果将这个空白填补起来,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宗谱了。
      可喜的是,退休干部源荣枝先生在网上发现一名叫源书成的河南省方城县的人,由于源姓较少,他估计是源氏同宗。经过多方寻访,终于在方城县草厂坡村找到一处居住着300多户源姓的村庄。2007年秋天,源荣枝专程到方城县登门拜访。源荣枝先生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这些河南同宗兄弟,大家热泪盈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无法形容与言表。经过协商与筹备,决定在2007年12月5日,在鹤山市霄乡礼奎近湖祖祠堂举行“鹤山市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赵宗福,郑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正英应源氏族人的邀请,在源氏文化研讨会上讲述源氏历史及源流,以及源氏祖先源乾曜的生平事迹。鹤山市副市长陈民军,江门电视台负责同志等出席了研讨会,并播放研讨会实况。2007年12月11日,广东省《江门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龙口霄乡有鲜卑族后裔》以及相关新闻: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谈源氏先祖入粤的考证。据源荣枝先生介绍,他们准备成立“源氏乡亲联谊会”。并计划在霄乡建一座源氏历史文化纪念馆(兼公园),塑一座源贺巨像,供后人怀念敬仰。
      2011年9月,鲜卑遗民,源贺后裔源荣枝先生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的邀请,带上源氏家族最古老的族谱,不远万里,从广东珠海来到西宁,协助他们拍摄南凉虎台的电视片。青海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省政府参事谢佐教授和青海省文化馆馆长、《群文天地》杂志社社长颜宗成同志与源荣枝先生进行了座谈,并拍摄了古族谱中的有关史料。同时准备着手收集源贺史料,计划用两年时间由谢佐教授主笔编写出《南凉后裔源贺名臣》一书(暂定名)。
      源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成果会不断涌现,笔者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南凉后裔本姓源,一部《宗谱》留人间。
      寻根祭祖情绵远,秃发三王乃祖先。
      

    相关热词搜索:遗民鲜卑青海世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